段 維
詩的章法乃通常說的“起承轉合”, 那么詞的章法是什么呢? 其實, 詞的章法從根本上講也就是起承轉合, 盡管很少有人這么提。 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分析, 給詩友們創(chuàng)作提供一點借鑒。
其實, 不僅詩有起承轉合, 詞也有, 盡管從來沒人這么提過。 也許因為詞的結構方式千變萬化, 難以用詩的起承轉合來套用。
大致有三種常見的方法: 一是設勢。 開門見山, 直抒胸臆,如蘇東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起句就是: “老夫卿發(fā)少年狂。 左牽黃, 右擎蒼?!?二是設境。 由景切入, 引出主題, 如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之起句: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三是設思。 先設置問題, 發(fā)人思索, 繼而鋪陳。 還是看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秋》 之起句: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就“轉合” 來看, 我們無法具體地講 “如何轉”, 因為“轉” 有明轉也有暗轉, 并且難以確定在什么地方該“轉”, 什么地方不能“轉”, 一切都要根據詞意或情意的流程情況來自主設定。 那么, 我們就把重點放在“合” 上, 也就是如何“煞尾”的問題。
一首詞結尾是很要緊的, 它往往是點睛之筆。 尾句要能收住全文, 又能發(fā)人深思, 留有余味, 所以詞人們非常重視它, 在句法上、 音律上特別下功夫。 姜夔說: “一篇全在尾句, 如截犇(bēn) 馬?!?煞尾好像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駿馬一樣, 沒有力量行嗎? 他總結了幾種結尾的情況和方法:
一是“詞意俱盡”, 點明主題。
“所謂詞意俱盡者, 急流中截后語, 非謂詞窮理盡者也。”也即是情理并未絕。 例如:
玉樓春·戲林推
劉克莊
年年躍馬長安市。 客舍似家家似寄。 青錢換酒日無何, 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 難得玉人心下事。 男兒西北有神州, 莫滴水西橋畔淚。
林推: 姓林的推官, 詞人的同鄉(xiāng)。 呼盧: 賭博。 盧、 雉, 乃古賭具之兩彩色, 故稱賭博為“呼盧喝雉”。 錦婦機中字: 化用前秦竇濤之妻蘇氏織錦為回文詩以寄其夫的典故。
這闋詞共八句, 單看前六句, 似乎只是在寫忘了國家安危而沉浸于青樓酒肆的文人生活, 沒有多大意義。 然而, 作者在詞的結尾突然推出了“男兒西北有神州, 莫滴水西橋畔淚” 兩句,深刻犀利, 使人猛醒, 前面六句也有了著落。 作者用尾句點明主題, 告訴人們不要沉醉于頹廢的生活而忘記了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
二是“意盡詞不盡”, 余味無窮盡。
“意盡于未當盡處, 則詞可以不盡矣, 非以長語益之者也?!?/p>
有的詞也是在結尾處點明主旨, 但寫得不外露, 用形象說話, 顯得感情更深更細。 例如: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 軾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 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 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 尋郎去處, 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 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塵土, 一分流水。 細看來, 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全詞都在以楊花比離人, 寫得非常細膩纏綿, 處處寫花, 但始終未出“離人” 二字, 直到結尾, 說到被風雨擊落的楊花化成了塵土, 溶入了流水以后, 才筆鋒一轉, 說“細看來, 不是楊花, 點點是離人淚”, 點破了題旨, 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三是“詞盡意不盡”, 耐人尋味。
“非遺意也, 辭中已仿佛可見矣?!?例如: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造口: 在今江西省萬安縣南六十里, 贛江由此流入鄱陽湖。郁孤臺: 在今江西贛州市內。 清江: 贛江和袁江合流處稱清江。
作者始而痛惋人民的苦難, 繼而表白統(tǒng)一祖國的急切希望,最后卻說“江晚正愁予, 山深聞鷓鴣”。 暮色籠罩中的大江正使我苦悶, 深山中卻又傳來陣陣“不如歸去” 的鳥鳴。 解這首詞的人, 都說這結尾是消極低沉的, 是作者孤獨苦悶心情的流露,其實就中也有積極的一面。 他雖然感到國勢垂危如日薄西山(江晚), 不免惆悵, 但時刻不忘收復舊土, 重返故園, 那深山中傳出的“不如歸去” 的呼聲, 就代表著作者和去國離家的人民的共同心情。
四是“詞意俱不盡”, 余意更深邃。
“不盡之中, 固已深盡之矣?!?例如:
調笑令·河漢
韋應物
河漢, 河漢, 曉掛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 塞北江南別離。 離別, 離別, 河漢雖同路絕。
詞的結尾“離別, 離別, 河漢雖同路絕” 與開頭“河漢,河漢, 曉掛秋城漫漫” 緊相呼應。
還有賀鑄的《青玉案》 用問答方式結尾: “試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 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把失意人的愁思比作煙草、 風絮、 梅雨, 非常形象地加深了主題, 耐人尋味;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以深情的問句“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作結, 余意深遠。
至于如何“承”, 在詞中要比詩的“承” 復雜得多, 其不僅僅是句與句之間的“承”, 還有上下片之間的“承”。 所以下面我們要重點講一講詞的上下片之間的邏輯關系, 其中會涉及很重要的“過片” 問題。
這里還是以兩片詞或叫兩疊詞為例。 按常理來說, 詞的上下片之間肯定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 或并列, 或對比, 或遞進, 或轉折, 或反串。 但如何處理這些邏輯關系, 確實是五花八門的。我們還是進行實例分析。
上片詠某事某物, 下片則另詠他事他物。 那么, 這兩種事物之間有無內在聯(lián)系呢? 我們先看蘇軾的一闋詞:
賀新郎·夏景
蘇 軾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 桐陰轉午, 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 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 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 枉教人、 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 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 伴君幽獨。 秾艷一枝細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 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 兩簌簌。
瑤臺: 玉石砌成的臺, 神話傳說在昆侖山上, 此指夢中仙境。 風敲竹: 唐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紅巾蹙: 形容石榴花半開時如紅巾皺縮。 芳心句: 形容榴花重瓣, 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秋風驚綠: 指秋風乍起使榴花凋謝, 只剩綠葉。 兩簌簌: 形容花瓣與眼淚同落。
詞的上片詠美人, 下片另詠石榴。 那么這二者有無關系呢?表面看似乎沒有什么關系, 細究起來, 也許東坡把石榴當作美人來看待, 美人與石榴融為一體了。 下片的“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把花與人勾連一處。 上片實寫, 下片虛寫,都是圍繞閨怨春愁來展開的。
比蘇東坡走得更遠的是辛稼軒。 我們再看例詞:
感皇恩
辛棄疾
案上數編書, 非《莊》 即《老》。 會說忘言始知道; 萬言千句, 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霽, 青天好。
一壑一丘, 輕衫短帽。 白發(fā)多時故人少。 子云何在? 應有《玄經》 遺草。 江河流日夜, 何時了?
這是一首悼念大理學家朱熹的詞。 上片所寫的陳列著幾本老子或莊子的書齋是辛也是朱的, 借環(huán)境刻畫人的精神, 一石二鳥, 迥異拙筆。 “會說忘言始知道” 中“忘言” 出《莊子·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稼軒說朱熹就是會說“忘言” 而知大道的思想家。 按莊子原意, 前說“得魚忘荃(誘餌), 得兔忘蹄(捉兔下的套) ”,后說“得意忘言”, 大概是指拋棄事物的形式和功利世俗的機心。 因之辛詞才有“不自能忘堪笑” 之句, 要能自忘方可望對“大道” 有所了解, 肯定朱熹和自己都屬勘破了事物形式和突破了小我恩怨得失之人。 到此辛酸會心處, 忽一筆宕開, “今朝梅雨霽, 青天好?!?樂境寫哀, 增其一倍之哀也。 下片直接轉到寫朱熹, “一壑一丘, 輕衫短帽” 寫朱熹晦庵云谷的幽居和衣著簡樸的形象。 “子云” 是西漢末哲學家揚雄的字, 《太玄》 是其著作, 這里將朱比揚, 謂朱熹思想將如江河行地, 萬古不廢。
從表面看, 上片寫讀莊子、 老子著作的感受, 下片寫朱熹其人其德。 兩片之間似乎毫不相關。 但如果細加推演, 還是能找出上下片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的。 上片寫讀書之感受時, 其實心游天地之間, 思想已經暗中與朱熹相同, 這種相通的媒介就是老莊的思想, 于是下片直接轉到寫朱熹本身上去。 這也有點類似于吳文英的“空際轉身”。 只不過夢窗是句與句之間“潛轉”, 而稼軒則在上下片之間“潛轉”。 這種方式, 初學者不宜提倡, 弄不好會顯得沒有章法。
通常情況下, 詞的上片結句也稱“前結” 引出“過片” (下片起首句); 反過來說, 過片是承接上片結句來寫的, 下片自然是緊跟著過片來鋪展的。
但有些時候, 過片可位移至“前結” 處, 與前結重合。 我們看例詞: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蘇 軾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 十二月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詞中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 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 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片前兩句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 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 為幽人、 孤鴻的出場做鋪墊。 “漏” 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 “漏斷”即指深夜。 這兩句出筆不凡, 渲染出一種孤高出世的境界。 接下來的兩句, 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 心事浩茫的“幽人” 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 而聯(lián)想到孤鴻, 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
過片“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為下片專門敘寫“孤鴻” 做鋪墊。
下片則專寫孤鴻遭遇不幸, 心懷幽恨, 驚恐不已, 揀盡寒枝不肯棲息,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這里, 詞人以象征手法, 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 驚起回頭、 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 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 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 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xiàn)孤鴻的心理活動, 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 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 確如黃庭堅所說: “語意高妙, 似非吃煙火食人語, 非胸中有萬卷書, 筆下無一點塵俗氣, 孰能至此!” 這種高曠灑脫、 絕去塵俗的境界, 得益于高妙的藝術技巧。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 像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的前結同時也是過片——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下片則由此“悵”和“問” 引出“誰主沉浮” 的“誰” 來——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這“百侶” 也正是“指點江山”、 “風華正茂” 的“恰同學少年” 們。
過片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絕大多數情況下, 過片起著“承接” 或“轉換” 的作用。 這種作用至少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 虛實情景關系的承接或轉換。 這分三種情況, 分別是指詞的各片之間先景后情、 由實入虛的轉換; 或者先情后景、 由虛入實的轉換; 或者情景兼具、 虛實相融的轉換。 前兩種情況比較好理解, 下面就第三種情況舉例說明:
采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詞的上片情中有景, 下片景中寓情, 兩片都是情景虛實交融, 而其過片處則不甚一目了然。 仔細斟酌權衡后可知, 過片宜落在前結句“今又重陽, 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上。 因為他上承上片“重陽”, 下啟下片“勝似春光”。
第二, 風格情調關系的承接或轉換。 詞風有“舒徐斗健”(劉熙載《藝概·詞曲概》 ) 之說。 一般來說, 豪放詞過片斗健激越, 婉約詞過片舒徐婉轉。 如毛澤東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其過片為“多少事, 從來急, 天地轉, 光陰迫”, 由此牽出“一萬年太久, 只爭朝夕” 來。 這就給人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當然, 也有在一首詞中“舒徐斗健” 相互轉換的, 這時,過片就起著“轉” 的作用。
第三, 章法結構關系的承接或轉換。 從章法結構上來審視,有轉折、 對比、 層遞或反串等表現(xiàn)形式, 這時, 過片就要做好鋪墊準備。 這里只舉不太常見的“反串” 詞例。 反串本是戲曲名詞, 指男女角色顛倒扮演, 這里是指詞中角色的轉換。
采桑子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 南北東西。 南北東西, 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 暫滿還虧。 暫滿還虧, 待得團圓是幾時?
詞中從“恨君不似江樓月” 轉換到“恨君卻似江樓月”, 而且“恨君卻似江樓月” 就起到了過片的“反串” 作用。
上片所詠事物意猶未盡, 下片接著抒寫。 這與上片結句引出過片、 下片圍繞過片之意展開是有區(qū)別的。 看例詞:
玉樓春
辛棄疾
——樂令謂衛(wèi)玠: 人未嘗夢搗薺、 餐鐵杵、 乘車入鼠穴, 以謂世無是事故也。 余謂世無是事而有是理, 樂所謂無, 猶之有也。 戲作數語以明之。
有無一理誰差別? 樂令區(qū)區(qū)渾未達。 事言無處未嘗無, 試把所無憑理說。
伯夷饑采西山蕨。 何異搗齏餐杵鐵。 仲尼去衛(wèi)又之陳, 此是北車入鼠穴。
樂令: 指衛(wèi)玠, 字叔寶, 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 人,晉朝玄學家、 官員,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伯夷: 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 他和弟弟叔齊, 在周武王滅商以后, 不愿吃周朝的糧食, 一同餓死在首陽山(現(xiàn)山西省永濟縣南), 后人稱頌他們能忠于故國。 齏(jī): 搗碎的姜、 蒜、 韭菜等。 仲尼去衛(wèi)又之陳: 指孔子周游列國事。 因為孔子想宣傳自己的主張, 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 不要戰(zhàn)爭, 但春秋時期, 各國都想擁有更多的土地, 戰(zhàn)爭難以避免, 所以各國的國君根本不可能聽他的。
詞的上片提出一種論題(理論), 如果就此打住則不像是填詞, 故下片舉例進一步敘說, 也可看作用具體事例來證明其立論。 這種下片接著敘寫上片未盡之意的手法也許并不少見, 但辛詞的這種上片說理, 下片例證的手法卻極其少見。
上下兩片的意思是平行并列的, 或者是相反并列的。 看例詞:
生查子·元夕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 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 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濕春衫袖。
元夜: 又稱“元夕”, 指農歷正月十五夜, 也稱上元節(jié)。 自唐代元夜張燈, 故又稱“燈節(jié)”。 花市: 指元夜花燈照耀的燈市。 春衫: 年少時穿的衣服, 可指代年輕時的自己。 上下兩片的意思是平行并列的。
前句設問, 后句答之的例子很多, 但上片設問, 下片作答的例子并不常見。
滿江紅
李孝光
煙雨孤帆, 又過錢塘江口。 舟人道、 官儂緣底, 驅馳奔走?富貴何須囊底智, 功名無若杯中酒。 掩篷窗、 何處雨聲來, 高眠后。
官有語, 儂聽取。 官此意, 儂知否。 嘆果哉忘世, 于吾何有。 百萬蒼生正辛苦, 到頭蘇息懸吾手。 而今歸去又重來, 沙頭柳。
李孝光是元代詞人。 官: 自然指在各級官僚機構任職的人。儂: 方言為“你”, 這里應當指代普通人。 蘇息: 休養(yǎng)生息。 這首詞的上片以“舟人道、 官儂緣底, 驅馳奔走?” 設問, 過片以“官有語, 儂聽取” 引出下片的回答之語。 全詞表現(xiàn)出詞人的愛君憂民之正統(tǒng)儒家思想。
這種方式完全打破了上下片的分工界限, 隨著意脈或情脈的流動成篇。
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辛棄疾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 向河梁、 回頭萬里, 故人長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 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 悲歌未徹。 啼鳥還知如許恨, 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 醉明月。
茂嘉十二弟: 稼軒族弟, 《詞選》 云: “茂嘉蓋以得罪謫徙,故有是言。” 鵜(tí jué): 常解釋為杜鵑, 也有主張鵜與杜鵑實兩種鳥: 據《禽經》 曰: “雋周, 子規(guī)也。 江介曰: 子規(guī), 蜀右曰杜宇?!?又曰: “, 鳴而草衰?!?注云: “, 《爾雅》謂之, 《左傳》 謂之伯趙。 然則子規(guī)、二物也。” 馬上琵琶關塞黑: 暗用漢王昭君出塞事。 石崇樂府《王明君辭序》 云“昔公主嫁烏孫, 令琵琶馬上作樂, 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 亦必爾也”。 長門: 冷宮。 漢武帝時, 陳皇后失寵, 退居長門宮。 燕燕: 《詩·邶風·燕燕》 “燕燕于飛, 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 遠送于野, 瞻望弗及, 涕泣如雨?!?《小序》 曰: “燕燕,衛(wèi)莊姜送歸妾也。” 將軍: 指李陵。 李陵多次與匈奴交戰(zhàn)而終降于匈奴, 因此身敗名裂。 用此典有勉勵忠義氣節(jié)之意。 河梁: 李陵《與蘇武詩》 “攜手上河梁, 游子著何之?” 易水: 用荊軻事,見于《史記·荊軻傳》。 還: 作“如果” 講。
詞中從“馬上琵琶關塞黑” 到“正壯士、 悲歌未徹” 一共十句, 平列了五件離別故事。 過片不作變化, 完全打破了過片的成法。
詞的上片借鳥興詠, 以烘托贈別之意, 氣氛營造精妙到位,“未抵” 二字領句, 承上之啼鳥而啟下之別恨五事, 上片集女子離別之怨典, 下片則都用男子離別之典。 《宋四家詞選》 以為:“前半闋北都舊恨, 后半闋南渡新恨?!?詞意跌宕, “沉郁頓挫,姿態(tài)絕世, 換頭處起勢崚嶒?!?(陳亦峰《云韶集》 ) 結韻簡練而情境幽遠。 詞中用典“經子百家, 行間筆下, 驅策如意” (馮金伯《詞苑萃編》 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