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男
(廈門大學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滿江紅》在《全宋詞》中共有詞作551首,約占全宋詞總數(shù)的3%。其在宋詞長調(diào)的使用頻率僅次于《水調(diào)歌頭》和《念奴嬌》,居于第三位。本文試圖對《全宋詞》中《滿江紅》進行定量分析,主要從格律特征上進行考察,以期對詞調(diào)詞體的規(guī)律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首先,必須明確詞的“正體”與“變格”的問題。詩詞學專家王力認為:“前人編撰詞譜,在‘正體’后面羅列‘又一體’(別體),所謂‘正體’,大都是時代較早或作者較多的一體,其余就算做‘又一體’。”[1](P554)王可喜則認為,形成時間較早,體調(diào)穩(wěn)定,填詞者遵之且填詞數(shù)量較多的體式謂之正體[2]。謝桃坊指出,詞調(diào)的分體是編訂詞譜最重要和最困難的工作,別體的產(chǎn)生是由倚聲制詞的差異、樂曲的改制和音譜的不同所造成的[3](P78)。徐經(jīng)謨通過對“正體”進行詞源學的釋義后,認為“區(qū)分正體和異體當以是否受詞家歡迎為客觀標準,最受詞家歡迎因而作者最多、作品最多的一體為正體,其余算做異體?!保?]本文認為王可喜和徐經(jīng)謨的觀點可資借鑒,因此本文以“填詞數(shù)量最多”為確定正體的標準。
筆者通過將551首《滿江紅》進行格律方面的對比后發(fā)現(xiàn),551首《滿江紅》中共有378首詞在平仄、韻數(shù)上與柳永《滿江紅》(暮雨初收)一致,約占《滿江紅》詞作總數(shù)的80%,并且柳永《滿江紅》“暮雨初收”為《全宋詞》中所收錄的第一首以此調(diào)進行創(chuàng)作的作品,因此柳永此體應該列為正體。《鐵定詞譜》即列該闋為下體。其平仄格律及韻字分布如下:
此外,《滿江紅》還有諸多變體,主要體現(xiàn)在韻數(shù)和字數(shù)的變化上?!对~律》和《欽定詞譜》對《滿江紅》的變體情況有所說明,但《詞律》失之過簡(只列6體),《欽定詞譜》失之過繁(列有16體),筆者通過對551首《滿江紅》的平仄格律及字數(shù)進行分析后,認為《滿江紅》主要有以下11種變體。
(1)張元幹《滿江紅》“春水迷天”,雙調(diào)93字,上片5仄韻,下片6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上片第3韻斷處,下片第4韻斷處各多押一韻。
(2)戴復古《滿江紅》“赤壁磯頭”,雙調(diào)93字,上片4仄韻,下片6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下片第1韻斷處多押一韻。
(3)呂渭老《滿江紅》“燕拂危檣”,雙調(diào)91字,上片4仄韻,下片5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上片第2韻斷處減兩字。
(4)呂渭老《滿江紅》“晚浴新涼”,雙調(diào)89字,上片4仄韻,下片5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上片第2韻斷處減4字。
(5)柳永《滿江紅》“萬恨千愁”,雙調(diào)97字,上片5仄韻,下片6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上下篇四個七字句添字變成四個八字句。上下片各多押一韻。
(6)張昇《滿江紅》“無利無名”,雙調(diào)94字,上片4仄韻,下片5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上片第2韻斷處添一字。
(7)葉夢得《滿江紅》“雪后郊原”,雙調(diào)91字,上片4仄韻,下片5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第二韻斷處“3、4、4”變?yōu)椤?、6”句式。
(8)葉夢得《滿江紅》“一朵黃花”,雙調(diào)91字,上片4仄韻,下片5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第二韻斷處“3、4、4”變?yōu)椤?、4”句型。
(9)王之道《滿江紅》“竹馬來迎”,雙調(diào)92字,上片5仄韻,下片7仄韻。此體顯得十分特殊,《全宋詞》551首《滿江紅》中只有本詞為此種格式。
(10)無名氏《滿江紅》“才入新年”,雙調(diào)91字,上片4仄韻,下片5仄韻。此體與正體的區(qū)別在于,上下篇兩末韻斷為“7、3”言句。
(11)姜夔《滿江紅》“仙姥來時”,雙調(diào)93字,上片4平韻,下片5平韻。此體與正體的差別在于,通押平韻?!度卧~》551首詞作中只有7首為平韻體。
通過對《滿江紅》的平仄用韻、句式的分析,確定了其正體和異體,并且可以看出《滿江紅》的句式有如下特點:
第一,《滿江紅》奇偶兼具,組合均衡,變化呼應,句式整齊。此調(diào)雙疊,后段起五句與前段字數(shù)、句數(shù)、句式相異,自第六句始與前段相同,這樣前后段有異有同,富于變化而歸于和諧。從句式來看,此調(diào)有3個4字句,有4個較靈活的7字句,一個5字句,4個可成對偶的7字句,6個3字句。其基本句子是奇句,適于表現(xiàn)奔放的情感,又由于句中只有3個平聲句腳,而此調(diào)習用仄聲韻或入聲韻,因而造成拗怒的聲韻,宜于表現(xiàn)憤激的情感。同時4字句,7字句及對偶的穿插,又使此詞自饒和婉。
第二,《滿江紅》此調(diào)體式較多,正體的格式為上片4韻斷,下片5韻斷的結(jié)構(gòu)?!稘M江紅》的其余11種變體,有在正體的基礎上添步減字的,如第(3)、(4)、(5)、(6)、(7)、(8)、(9)體,字數(shù)在89至97字之間。有多押或少押韻的,如第(1)、(2)體,韻數(shù)在9至11之間。有通押仄韻變?yōu)橥ㄑ浩巾嵉?,如?11)體。它的句法既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又富于變化,表現(xiàn)力極強,給作者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故而作者極多。
第一,《滿江紅》所用的韻字,主要分布在第17部、第15部、第18部以及第3部。以上各約占37%、14%、13%及9%。第5、第19韻部的韻字所占比例很少,可能是因為這幾韻部韻字較少,而且字意較為狹窄的緣故。
王易在《詞曲史·構(gòu)律第六》[5](P283)中認為,第 17部“急驟”,第15部“突?!保?8部“跳脫”,第3部“縝密”。由此可以看出《滿江紅》韻腳的聲情特征分為“急驟”、“突兀”一類和“跳脫”、“縝密”一類。因此,可以發(fā)現(xiàn)《滿江紅》的聲情特征不是單一的。
第二,《滿江紅》中入聲韻所占比重較大,約為65%。尤其是以第17部中“十一陌”、“十三職”兩個韻目中的入聲韻最多。
夏承燾在《作詞入門法》[6](P11)中認為,“用入聲韻者聲情逋峭,宜于清切或激切之詞”。由此可以看出,這一論斷與第二個結(jié)論相互印證,《滿江紅》具有“清切”與“激切”兩種聲情特點。
第三,通過對《滿江紅》的用韻特點進行分析后可知,其既可以用來表達纏綿怨抑的情感,又可以抒發(fā)豪壯情懷。而“清新綿邈”才是《滿江紅》的本色特征。
筆者通過對《全宋詞》中551首《滿江紅》的內(nèi)容進行考察后發(fā)現(xiàn),類似于岳飛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這種豪放風格的作品并不多見。北宋時期的詞作中大都為羈旅、行役、寫景、贈別之類的主題。靖康時期,才出現(xiàn)了4首亡國之恨的作品,南宋時期的作品中仍然多寫一己之悲。南宋末年,關(guān)于亡國之痛的描寫才格外突出。但是通觀整個宋代的《滿江紅》的創(chuàng)作,它延續(xù)的是宋初柳永的痕跡,絕大部分是抒寫個人得失榮辱、離情別緒,或者用于酬贈、賀壽。直接抒寫愛國之情的和豪放之意的只是小部分。
第四,詞的聲情與詞的內(nèi)容關(guān)系密切,詞的內(nèi)容影響了詞的演唱方式和聲情特色。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宋陳世隆《隨隱漫錄》卷二中記載的關(guān)于樂工唱《聲聲慢》的情況:
庚申(理宗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請兩殿幸本宮清霧亭賞芙蓉、木樨。韶部頭陳盼兒捧牙板,歌‘尋尋覓覓’一句。上日:‘愁悶之辭,非所宜聽。’顧太子曰:‘可令陳藏一撰一即景,撰《快活聲聲慢》?!瘸荚侔莩忻M酒而成,五進酒數(shù)十人已群謳矣。[7](卷2,P2)
“尋尋覓覓”是李清照《聲聲慢》詞首句,確是“愁悶之辭”,陳郁反其意而作《快活聲聲慢》。同一個《聲聲慢》調(diào),卻要唱出“愁悶”與“快活”兩種不同的感情??梢姡绻~是由旋律確定唱法,旋律確定的情況下,在哀歌中是不可能唱出快活的。
大體而言,《滿江紅》的體式比較穩(wěn)定,自柳永創(chuàng)作《滿江紅》以來,后世詞人大多效法其體,它的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給人一種回環(huán)跌宕的美感。同時,入聲韻的大量使用,使得《滿江紅》具有“清切”與“激切”兩種特色。而通觀《全宋詞》中551首《滿江紅》的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內(nèi)容絕大部分是抒寫個人得失榮辱、離情別緒,或者用于酬贈、賀壽?!扒逍戮d逸”才是《滿江紅》的本色特征?!稘M江紅》不論在句式和內(nèi)容上都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給詞人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一定的自由,故而作者極多,它不愧為宋詞長調(diào)“三大金曲”之一。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王可喜.略論同調(diào)異體的表現(xiàn)形式及產(chǎn)生原因[J].咸寧學院學報,2006,(4).
[3]謝桃坊.《滿江紅》詞調(diào)溯源[J].中國韻文學刊,1997,(1).
[4]徐經(jīng)謨.芻議詞的‘同調(diào)異體’中的兩個問題[J].南充師范學院學報,1985.
[5]王易.詞曲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
[6]夏承燾.作詞入門法[M].臺北:信誼書局,1978.
[7](宋)陳世崇.隨隱漫錄[M].合肥:黃山書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