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斌
(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fā)展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1)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人們的娛樂形式也在不斷增加,閩劇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音樂劇目,在展現民間藝術文化和當地特色基礎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是對地方文化的展現,對于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豐富著人們的業(yè)務活動,在現代化城市文化的沖擊下,對閩劇這種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促進閩劇這種地方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閩劇的表演形式眾多,注重細節(jié)問題,并且表演形式比較繁瑣,在表演中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閩劇中的每一個表演在演出前和演出中以及演出后都有一套詳細的程序,主要包含祭神、正式演出以及送神三個程序,具有嚴格復雜的演出程序,在演出中,也需要嚴格遵循這個程序進行閩劇的演出。閩劇在演出中主要的表演手段有歌舞、介、白等幾種,閩劇的完整演繹需要這幾種手段之間相互配合。閩劇作為一種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在經過長時間的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表演形式,也隨著社會發(fā)展潮流,閩劇的發(fā)展也在不斷變化演變中。所以,閩劇要想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促使閩劇展現更加鮮活的生命力,在文化藝術舞臺不斷傳承與發(fā)展,這就需要利用科學的手段對閩劇中的精華予以保留,去除閩劇中存在的文化糟粕。在閩劇的表演中,主要表演程序一般包含四個步驟,分別是請神、送祝福、正式演出以及謝神,在請神主要表演的曲目是《八仙》、《雙貴子》,在送祝福中可以表演《打長春》,最后謝神的曲目看了一遍表演《科場》。
傳統(tǒng)的閩劇一般是由七個人組成,被稱作“七條椅”,有軟硬之分,軟片主要是上把位、下把位以及三弦位,硬片主要由大鑼位、替鼓、主鼓以及鑼仔位組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其中的很多樂器也被其他樂器取代,因為在全球貿易的影響下,也引進了許多的國外樂器,在現在的閩劇表演中,上把的主要樂器是梅胡、板胡、京胡以及大小嗩吶;下把的樂器主要是大小嗩吶、笛子以及二胡;三弦的樂器主要是大小鑼、大提琴、電子琴、古板、倍大提琴,可以看出,在閩劇的表演中,融入了一些西方樂器,利用西方樂器的優(yōu)勢來彌補東方樂器在表演中的不足,能夠有效增加音樂中的低音效。西方和東方樂器的完美結合能夠使閩劇在表演中全面展現表演情感,同時為表演中烘托出完美的表演氛圍,使表演更加完美。
閩劇的唱腔主要以樸素自然為主要方向,在表演中要避免矯揉造作,在閩劇中需要遵循的幾個唱腔特點是素、休、凈以及快、收、緊。其中的休主要是指在表演中要注意抑揚頓挫,注意適當停頓;緊主要是指回音縈繞,注意顫音的應用;快主要是指節(jié)奏上的掌握,要注意能夠準確掌握表演的速度,該快就快,以達到扣人心弦的效果。閩劇在表演中需要利用胸腔、鼻腔、腹腔以及喉腔之間的共鳴交替變換,保證收放自如。閩劇中最主要的表演形式就是唱腔,再加上面部豐富分表情、肢體語言的表達、眼神的傳遞來塑造人物生動的形象特征。
在表演中以歌為主,單聲部線性運動是閩劇唱腔最關鍵的技術掌握,利用樂器表演作為輔助,利用豐富的人聲音色變化體現表演的主題。除此之外,舞蹈也是閩劇表演中的重要表演形式,戲曲中融入舞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閩劇發(fā)展之初,舞蹈和唱腔之間沒有實現很好的融合,兩者之間呈現互相分離的狀態(tài),但是隨著社會建設閩劇不斷演變和發(fā)展,最終舞蹈和唱腔之間實現了很好的融合,這種形式也一直延伸至今。道白在閩劇中的應用也有自己的特點,閩劇中的道白最主要的來源是一些民間兒歌、歇后語、俚語以及言語,具有濃厚的民間氣息。例如在閩劇的表演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在其中少爺對奴才使喚的場景,為了適應僑鄉(xiāng)文化的發(fā)展,奴才會經常使用yes或者no來回答。在閩劇的詞曲表演中,曲是閩劇最本質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文采、雅麗、曲的合律依腔、意趣等都是閩劇中曲關注的特點。閩劇有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但是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也借鑒了一些其他曲目的表演特點和形式。其中,同用曲調是閩劇的主要結構特點,在反復利用幾個小節(jié)的曲調過程中,對閩劇進行表演和展示。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觀眾在審美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為了適應這種市場變化,在舞臺上給觀眾以巨大的沖擊力,這就需要在表演中借助道具來表達助力閩劇的表演。首先是在閩劇的布景上,布景的形式已經在不斷的演變發(fā)展中變得多樣化。在最開始的場景布置中,所有道具都是桌子和凳子來展現,演變至今天,天幕布景已經成為主要的場景布置方式,利用軟布進行場景制作,這種形式的場景也比較方便攜帶,有利于閩劇外出演出。在燈光的使用上,不僅僅是利用燈泡達到照亮的效果,經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利用光學和藝術之間的有效結合,燈光效果已經極具舞臺變現力,展現了現代化的燈光藝術特點。然后是音響道具的使用,在科學技術的支撐下,音響的應用已經取得明顯的效果,無線話筒已經在閩劇中得到明顯應用,舞臺位置變化不會再影響演員聲音的音量。對于服裝的利用,也因為人們審美的變化,服裝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在色彩搭配、材質等上面都進行了區(qū)分。在傳統(tǒng)的閩劇表演中,因為受到燈光的限制,服裝多采用暗色,但是隨著燈光的豐富變化,服飾的顏色已經不再局限于暗色,同時服飾上面的配飾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并且是根據不同人物的地位、形象等采用了不同的配飾裝飾服裝。最后是道具的利用方面,道具的種類在不斷增加,同時道具的質量也是處于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在道具中,為了和場景、表演之間實現有效的結合,道具的使用不僅外表美觀,并且也根據閩劇中不同角色制定了不同的道具,為閩劇的表演提供基礎支撐。
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閩劇已經有所涉及,并且宗教活動、和民俗活動的開展已經能夠順應時代的變化發(fā)展,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當地民間人們的心中,閩劇是一種能夠和神靈進行心靈相通的東西,在閩劇表演中,可以為家庭祈福、保佑人們的平安健康、保障人們逢兇化吉等等,因為這些信仰的所在,人們還興建了大量的廟宇,這對于當地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閩劇主要福州一帶,在歷史上,福州比較貧困,土地條件的限制,糧食匱乏,同時因為福州為沿海地帶,經常會遭受到來自海上風暴的襲擊,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迫于生活的壓力,人們不得不外出,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做打算,又加上福州交通條件較好,和外界聯系比較頻繁,所以很多人也漂洋過海來到異國他鄉(xiāng)謀生。后來隨著不斷的歷史演變,福州就成了中國比較出名的僑鄉(xiāng),閩劇在僑鄉(xiāng)的心中是一種對家的期盼,對僑鄉(xiāng)來講就是文化和生活的積淀,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清末民初,就有記載,有閩劇出海演出的情況,并且很多僑鄉(xiāng)在回鄉(xiāng)探親之后也會看閩劇,逐漸閩劇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民俗活動。
閩劇在福州比較常見,在福州劇種最多、班社最多的應該是福清縣,當時對閩劇有強烈愛好的人們聚集在一起,進行組團表演閩劇,在城市以及農村都有閩劇的演出,特別是在抗戰(zhàn)期間,因為戰(zhàn)爭,很多人到處流落,這些無家可歸的閩劇愛好者就集中在一起,組建劇團,進行閩劇的演出,主要就是為了謀生路和表達自己對閩劇的熱愛。在這批閩劇表演者中間后來還出現了眾多的閩劇名家。這些流落的閩劇表演者,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絕活,在表演和唱腔上都有自己獨立的表現形式,他們劇團的每一場閩劇表演都能夠吸引眾多的觀眾,同時在表演中劇團也在不斷吸引閩劇愛好者,在這樣的模式中,不僅為觀眾帶來視覺上豐富的體驗,同時提供了學習和鍛煉的機會給年輕的閩劇愛好者們。
因此,在耳濡目染的閩劇表演中,閩劇就收獲了一支強大的閩劇觀眾隊伍,他們不僅看閩劇,同時又能夠欣賞閩劇,這對閩劇的成長是相當有利的。因此在那個年代,那片地區(qū),有著一群忠實的閩劇老戲骨和看客,這也就為閩劇的發(fā)展和延續(xù)提供了保障。
綜上所述,閩劇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閩劇已經成為民間文化的代表,特別是在福州一帶,是閩劇生存發(fā)展的土壤,閩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是當地人們思想和情感表達的重要形式,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fā)展,閩劇要想長久不衰,就需要閩劇表演者根據時代發(fā)展特征,不斷增加閩劇的藝術表現形式,不斷更新發(fā)展閩劇自身的文化內涵,豐富閩劇的人文素材,為閩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