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高峰
有一個著名的人類學家叫摩爾根,他的著作《古代社會》出版以后,恩格斯寫了一部書叫作《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于是,這部書成為從事人類學、民族學的人必讀的經(jīng)典著作,包括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一大批學者都受到了這部書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以這部書的理論去解讀各民族的文化。摩爾根為了寫成《古代社會》一書,還做了印第安人的義子。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摩爾根在即將離世的時候,寫過這樣一段話:“印第安人部落民族文化生活在美國文明的影響下正在日漸衰退,他們的技術和語言正在消失,他們的制度正在解體,今天還可能容易收集的事實,再過幾年之后即將無從發(fā)現(xiàn)?!彼念A言,在今天的美國已經(jīng)成為活生生的事實,古印第安文明已經(jīng)成為歷史上的絕唱,使美洲大陸曾經(jīng)的主人——印第安人只能在保留地,在白人文化的覆蓋下喘息。今天的人們要了解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與文化,只能從《古代社會》一書中尋找蛛絲馬跡。
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森林,空氣這些生存的家園;失去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失去了根脈,那就是偷生的開始。
為避免這種悲劇的誕生,我國政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做了許多在今天看來都是舉世無雙的工作,一方面是為了民族識別,另一方面是為了摸清民族文化家底,了解各民族的發(fā)展現(xiàn)狀,派了很多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的專家,到民族地區(qū)進行調查,給我們留下了一大批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今天許多搞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學者離不開前輩學人留下的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
21世紀進入社會的轉型之后,大量的農民工外出,農村空巢化,再加上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商業(yè)文明無孔不入,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都處于了邊緣化。在這個嚴峻的時刻,中辦國辦發(fā)出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題闡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指出作為“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的中華文化,在我國當前所處的世界格局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生深刻變革時代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深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內涵,激發(fā)其生機與活力。這對于民族地區(qū)民間優(yōu)秀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是不可多得的契機,對于我們從事民族文化保護和發(fā)展工作的人,是一次極為難得的機會。
我認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要擁抱現(xiàn)代,甚至要與未來銜接才有可能延續(xù)旺盛的生命力。隨著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各民族文化事業(yè)的進步,我們欣喜地看到,各民族文化藝術產品,像五彩繽紛的花朵,帶著清新的時代氣息出現(xiàn)在中華文化的大花園中,極大的豐富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生活。我們也通過各民族文藝的彼此欣賞,更加意識到,精神世界豐富而不單一,多層次多樣態(tài)尤其寶貴。近年來,我們看到通過新媒體,更迅速,更便捷的把各民族地區(qū)文化推到前臺。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得到更多關注與討論,那些在思想上藝術上更有內涵的作品,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在更大范圍得到傳播,成為多民族國家的寶貴財富。
有學者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老百姓是缺失的。或者說,老百姓的記憶是被堵截的,被銹住的,被缺位的。多少鮮活的記憶,多少慘烈的故事,多少閃光的智慧,消失在了歷史深邃的風雨之中,遮蔽在了歷史厚重的門外。這是“勝利者書寫歷史”的一種邏輯。在這種說辭背后,又衍生出了“個人是歷史的人質”或“個人無法承擔歷史罪責”的調子,這也是“個人”為自己脫罪的說辭。所以,胡適才滿懷悲情的說出:“歷史是任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對歷史的質詢最終復歸于歷史的重建,以記憶之路向歷史索還個人的姓名,只為再度豐富歷史,這是很成功的一個嘗試。還有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推出了一批民間人物的口述史,使當代的文化生態(tài)呈現(xiàn)出多樣性,多層次,多視角。改變了老百姓必須經(jīng)過他人之眼方能一窺自我記憶的窗口,而變成由自己的內省來觀察歷史,并能破解自己的尋常表征。從歷史的失蹤者,變成了見證者。各種各樣人的記憶,也許駁雜,也許多彩,也許破碎,但這樣的記憶之路,恰恰能拼綴出一個完整的歷史地圖。
在文化離亂的時代,捍衛(wèi)并經(jīng)營自己的鮮活記憶,是多么有意義的一件事。當許多民族用文字,圖片,甚至影像資料試圖向全世界描述一個自己真切的過去,并且向未來的飛躍提供堅實的支點時,我為自己弱小的摩梭人而擔憂。作為一個無文字的民族,除了達巴留下的斷斷續(xù)續(xù)、支離破碎的口誦經(jīng)外,我們的歷史是空白的,如果再不關注現(xiàn)在,并留下大量人的記憶,我們將掉入空白。楊建國先生可能意識到了這個形式的嚴峻,不顧年老多病,多少年辛勤筆耕,寫下了《來自祖先的聲音》,也許過50年,過100年,后人仍然能看到這段他固定的歷史。歷史我們無法改寫,但我們可以探索;歷史,我們無法超越,那我們懷著敬畏去學習,楊建國先生開啟了一段沉睡的記憶,并讓它醒過來匯入歷史的河流中,讓我們也試圖弄醒我們沉睡的記憶。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說:“這是一個復制的時代,但最完美的復制也總少不了一樣東西——此時此地,獨一無二地現(xiàn)身于他所在之地——就是這獨一的存在,唯有這獨一的存在,決定了它的整個歷史”,是的,他說:這是一個靈光消逝的年代,我們知道,他說的“靈光”是什么,讓我們都去留住那“靈光”,護住“靈光”,尋找“靈光”,讓根永遠不要腐爛。
說到摩梭人的歷史文化,可以說,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領域,被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研究成了一大文化奇跡。有人說,人類婚姻史上,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而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人類婚姻史上的奇跡;還有人說,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也是人類家庭史上和諧的典范;著名人類學家列維·施特勞斯在看過蔡華博士寫的《無父無夫的社會——中國的納人》一書后寫到:“幸虧有中國西南的納人,使中國的人類學在西方人類學的殿堂上有了一席之地?!边@對于人類學這個領域而言,是莫大的尊重和肯定。但是,當今這個網(wǎng)絡化時代,凡是到過瀘沽湖的人,都可以評頭論足摩梭人,什么原始、部落、群婚、亂倫之類的標簽都貼在了摩梭人的頭上,而我們自己無言以對,成為了一個無語的民族、成為受傷的沉默者。對也罷、錯也罷,都任人評說。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由于我們沒有文字,造成了許多文化遺產的流失,更可悲的是,我們在主流文化上也沒有話語權,所以造成今天這種尷尬的局面。但不要緊,有個作家說過:“沒有文字的民族是可憐的,其歷史只能靠傳說遺存;但不長記性的民族是可恥的,因為他們可以亂說;而有文字有歷史的民族不寫真相才是可恨而可悲的?!边@使我想到著名捷克作家昆德拉的一段話:“在黃昏的余暉下,萬物皆顯溫柔,即便是殘酷的絞刑架,也將被懷舊的光芒所照亮。”大家去看這本來自祖先的聲音吧,這里就是我們祖先在歷史黃昏下溫柔的聲音,是在歷史風雨中留下的珠貝,是懷舊的目光中閃爍的智慧。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