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琴
摘 要:認知—功能語言學一改生成語法天賦的語言能力決定語言結構性質的論斷,認為使用中的語言是外界的語言刺激、認知方式、語用功能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本文試圖進一步探討語言變異的內部機制,從語用的視角解釋語法化過程,說明語用推理對語法化的作用。
關鍵詞:語法化;語用機制;語義變化;語言使用
1理論背景
語言具有基本的社會功能,語言結構和語言知識也是在人們交際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們使用語言的模式對語言的習得,使用和變異起著很大的作用。其生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適應性自組織過程,是在心理認知、文化社會因素和語言使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現(xiàn)存的語言結構是在動態(tài)的使用過程中通過量變到質變而“涌現(xiàn)”出來的,這是一種基于使用的語言研究視角。Bybee(1985)認為語法并不是事先存在和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人類使用和體驗語言的過程中逐步組織和建構的。Bybee(2010)進一步把語言的使用、認知和變異結合起來解釋語言表層結構或語法的生成機制,論證了語言演變涉及到語音、形態(tài)和句法層面的結構重組,考察了語法化背后的語義和語用機制。
2語法化
對于語法化的定義眾說紛紜,Hopper和Traugott(1993)把語法化定義為詞匯單位和結構形式在一定語境中來表示語法功能的過程,語法化之后,往往會發(fā)展出新的語法功能;沈家煊(1994)認為語法化是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的成分的過程或現(xiàn)象;馬壯寰(2000)進一步說明語法化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即從實詞向虛詞、向語法形式和結構發(fā)展,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石毓智、李訥(2004)指出一個語法化過程往往同時涉及到新標記和新結構的產生,兩者經(jīng)常是同一變化的兩個方面,而且一個詞語的語法化過程具有各種各樣的外部特征,根據(jù)這些特征可以判定一個詞語是否發(fā)生了語法化,或者語法化的程度如何。
語法化表現(xiàn)出如下特征:一旦語法化,一個詞語就會失去獨立運用的能力,而傾向于成為一種附著成分;一個實詞的語法化過程往往涉及到兩個成分的重新分析,會改變原來詞語的詞匯邊界,兩個成分的重新分析必須在緊鄰的句法環(huán)境中進行;語法化往往會導致詞或詞組語音形式的弱化;一個詞語語法化為一個虛詞之后,其用法和使用范圍還會受到它原來詞匯意義的影響;語法化常常會促使其原來意義的抽象化、泛化,退化掉一些原來的具體詞匯意義,從而適用于更多的語境;語法化促使詞語或構式使用頻率急劇增加;語法化是一個漸變過程,伴隨著多種形式和功能的變化。
3語法化的語用機制
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必須能夠判斷聽話者能夠提供什么樣的信息,從而據(jù)此組織自己的話語,聽話者也必須能夠推斷說話者沒有明說的信息。如果某種意義在同樣的語境中被多次推斷出來,該推斷義就成為了該構式意義的一部分,也就是構式在新語境中獲得了新的語用功能。Bybee運用心理學上的樣本模型理論來解釋這種構建作用。大腦的儲存容量極大,它會把每一次語言體驗的具體信息都儲存下來,這些語言體驗經(jīng)過分類處理,按照相似性有序組織起來,依然儲存在大腦中的語言體驗稱作樣本。如果之后新的語言體驗與之前樣本中有完全一樣的,那么該語言體驗與此樣本相匹配,將歸為一類,每發(fā)生一次相同的語言體驗,該樣本都會得到一次強化,就更容易被表征和提取出來;如果不完全一樣只是相似,那么新的語言體驗將自成一類,但仍然排列在與其相似的樣本附近,組成一個范疇或是矩陣。總之,使用語言促使語言項目使其記憶表征不斷得到強化,從而更易被提取,反過來又會增強該語項的語用功能。
語法意義來自于詞匯意義,Bybee提到三種語義變化機制:語義虛化、語用義增強和語義吸取。一個構式可以與新的語項共現(xiàn)或在新的語境中使用,說明該構式的意義逐漸泛化,說話者需要擴展或延伸構式的使用,以表達新的觀點,這種語義變化是語言日常交際不可或缺的部分。Bybee用can的語義變化來解釋,can在古英語中最初是“知道,明白”的意思,與動詞尤其是表示“技藝、技能”的動詞連用時,表示“知道如何做”的意思;到中古時期,can可以指心智能力和體質能力,意義開始泛化,現(xiàn)代英語中它也可以表示可能性,但它先前的意義在某些具體語境中仍舊保留著;推斷是交際順利進行的重要途徑,某構式在特定語境中被重復推斷出同樣的意義時,交際者將不再聯(lián)想到它先前的意義,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該語用義逐漸固化并強化。例如,將來時標記逐漸演變?yōu)橹饕磉_主語的目的和意圖,但它的“將來義”仍舊保留下來;語法詞素對整個構式意義的貢獻在不同的語法化階段大小不一,在早期階段,語法詞素本身具有意義,可為整體構式提供部分意義,隨著其逐漸虛化,它只能從整體構式獲得部分意義,而不能自己生成構式,Bybee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從語境中吸取意義。
Traugott(1989,1995)提出有三種推理模式可造成語法化構式的語義變化,使其最終成為具有抽象語法意義的表達形式:其一,比較具體的詞匯意義,比如說描寫空間移動或空間位置的意義,通??赏茢喑雒鑼憙仍谠u價、感知或認知的意義,比如意圖義、計劃義等;其二,外在和內在意義都可重新解釋為基于語篇情景的意義,比如把語騙情景描述為發(fā)生在說話之前或之后,也就是時態(tài);其三,推斷說話者的信念、態(tài)度等。以這種方式推斷出的意義表明聽話者在試圖盡可能多的推斷出所描述情景與當下語言描述以及作者的主觀評價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語法內容直接來自于交際行為,依賴于交際中要傳達的意義和要達到的目的。
4結語
Chomsky提出“普遍語法”學說,認為兒童生來就存在一種能生成句子規(guī)則的內在機制,與此不同,基于使用的語言研究方法強調語言是一個開放的、變化的系統(tǒng),是在人類使用和體驗語言的過程中逐步組織和建構的,交際過程中的語用功能促使構式的語義變化,隨著使用次數(shù)的增多,新的語義逐漸不斷得到增強,因此,語法化是語言長期演變的歷時過程,是語言發(fā)生變異的重要表現(xiàn),其中語用機制對語法化和語言的建構起著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Bybee,J.Morphology: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5.
[2]Bybee,J.Language,usage and cogni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3]Bybee,J.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Hopper,J.&Traugott;,E.Grammaticaliza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馬壯寰.語法的認知基礎簡介[J].當代語言學,2000.
[6]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縱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
[7]石毓智,李訥.論助詞“之”“者”和“底(的)”的興替[J].中國社會科學,1998.
[8]石毓智,李訥.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tài)句法發(fā)展的動因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