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如果一所大學既不屬于“211”或“985”,無緣“雙一流”,也不是教育部直屬院校,那么,它就基本被排除在“中央高校俱樂部”之外,無論在是辦學經費還是人才引進、招生等方方面面,都會面臨巨大掣肘。
于是,一些心懷抱負而沒有“名分”的大學,為了跨越“部屬高?!钡拈T檻而想方設法突破局限。他們或是上下奔走,爭取更多的財力和人力支持;或是抱團取暖,向中央申請到政策,通過“省部共建”“對口支援”等方式尋求到更多的辦學資源。
上世紀90年代痛失“211”席位的山西大學,二十多年來就是這樣一路輾轉、磕磕絆絆走過來的。它的發(fā)展路徑和心路歷程,是中國普遍存在的“非一流”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高校在困境中求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