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梅 劉海芬 林興藝 伍曉蘭 吳翠連 韓雨花
(陽春市人民醫(yī)院ICU 陽春 529600)
隨著近年來醫(yī)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發(fā)展出了胃鏡輔助、超聲引導及經皮內鏡下胃造口等各類鼻空腸管置入法[1]。相比較胃鏡輔法,超聲引導的鼻空腸管置入法操作難度與手術風險均較低,患者不適感也也較輕,但目前關于超聲引導的置入方式的潛在價值方面的研究報道仍較少,因此,本筆者就超聲引導下鼻空腸管置入術在危重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與應用價值展開分析,旨在為臨床提供指導。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0月間收治的33例需行腸內營養(yǎng)的危重患者,納入標準[2]:(1)符合臨床關于危重癥疾病的診斷且需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者;(2)未伴有食道與喉部狹窄;(3)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消化道出血、腸梗阻等鼻空腸管腸道禁忌癥者;(2)合并系統性脈管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合并精神類疾病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分為對照組(16例)與觀察組(17例):其中對照組男性9例,女性7例;年齡在28~73歲,平均年齡為(52.08±7.27)歲;其中腦功能衰竭者5例,呼吸衰竭者5例,心力衰竭者6例。觀察組患者男性9例,女性8例;年齡在29~72歲,平均年齡為(52.14±7.30)歲;其中呼吸衰竭者5例,腦功能衰竭者、心力衰竭者各6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危重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具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進行胃鏡輔助下鼻空腸管置入術。采用日本奧斯巴林260型胃鏡、德國進口福瑞克鼻腸管和導絲,術前完善患者各項基礎生命指標檢查,術中麻醉后讓患者采取半臥位,將胃鏡經鼻腔部進鏡,深推進入十二指腸降部后,同時引導鼻腸管經鼻腔進入至十二指腸部后緩慢抽取出胃鏡,用夾鉗將鼻腸管向下深入約20~30cm,最后將鼻腸管外端固定于鼻尖部,結束操作。
觀察組患者進行超聲下引導鼻空腸管置入術。采用日本奧斯巴林260型胃鏡、德國進口福瑞克鼻腸管和導絲與麥迪遜SONOACEX6彩色超聲診斷儀,術前術前完善患者各項基礎生命指標檢查,讓患者術前禁食4h,清空胃腸容物。術中讓患者采取半臥位,醫(yī)生用超聲診斷儀檢查患者胃部,同時兩人聽診胃泡區(qū),確認鼻腸管與導絲進入胃部后調整探頭位置,繼續(xù)緩慢插入至胃體幽門部,在十二指腸球部探及導絲線狀強回聲后,抽出導絲,用夾鉗將鼻腸管向前深入100~120cm,最后將鼻腸管外端固定于鼻尖部,結束操作。
(1)比較兩組患者的置管情況;(2)比較兩組患者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比較兩組患者置管1個月后身體營養(yǎng)狀況。置管1個月后根據患者BMI指數與肺活量指數來評定患者身體營養(yǎng)狀況。體質指數即BMI指數,用來衡量人體胖瘦與健康情況,成人的正常BMI指數范圍:18.5~23.9,<18.5視為過輕,過重則≥24。肺活量指數反映體質代謝情況,滿分為100分,優(yōu)秀為90~100分,良好為75~89分,及格為60~74,不及格為<60分。
所有統計學資料都采用SPSS21.0專業(yè)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而所有的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觀察組患者置管時間、置管費用及營養(yǎng)達標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組別置管時間/min置管費用/元營養(yǎng)達標時間/d對照組(n=16)26.05±14.67653.32±110.283.03±1.45觀察組(n=17)15.20±10.34262.28±40.641.28±0.38t2.4413.354.67P0.020.000.00
觀察組患者置管1個月后BMI指數與肺活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BMI指數肺活量指數對照組(n=16)16.65±2.1480.93±12.43觀察組(n=17)22.43±2.7093.28±14.38t6.832.64P0.000.01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76%,與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50%)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組別消化道出血胃腸反流腹瀉、腹脹肺炎合計(%)對照組(n=16)1(6.25)0(0)0(0)1(6.25)2(12.50)觀察組(n=17)0(0)0(0)2(11.76)0(0)2(11.76)χ20.00P0.94
胃鏡下鼻空腸管置入法通過胃鏡輔助的形式進行置管,與一般盲插置管的方式相比,準確性更高,對患者造成的組織損傷也較少,但該種方法對操作人員要求較高,操作難度較大,置管費用較高,對患者來說有一定的經濟負擔[3~4]。相比較胃鏡下置管時醫(yī)生通過聽診胃泡區(qū)來定位的方法,超聲引導置管能直接給操作人員提供患者胃腸部超聲投影,操作簡單且準確性高,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操作用時,加之由于患者不需要進行術前麻醉、插入胃鏡等操作,因此患者的在置管過程中產生的生理不適感也較輕,胃腸部受到的組織損傷也較少[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置管時間、置管費用及營養(yǎng)達標時間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超聲引導置管效率更高,同時觀察組患者置管1個月后BMI指數與肺活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超聲引導置管安全性高,能積極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鼻空腸管置入術的置管效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身體營養(yǎng)狀況,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與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