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婷婷、陳明霞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不包括幼兒教育階段,而涉及幼兒教育階段的相關標準是與其他學科一同出現在幼兒園課程標準中。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是我國第一個早期兒童教育標準,涉及的藝術學習內容主要包括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chuàng)造兩個方面,提出了四個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具有初步的藝術表達與創(chuàng)造力,并針對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列舉了一些能夠有效幫助、促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教育途徑、方法。①在指導早期藝術教育實踐方面,其問題主要在于標準太抽象,難以落到實處,并且在內容表述上過于寬泛。與之相比不同的是,2014年美國頒布的《國家核心藝術標準》共包含五門藝術學科——舞蹈、音樂、戲劇、媒體藝術、視覺藝術,是包括PK-12年級的藝術標準,是結合新時代藝術教育發(fā)展的需要而頒布的政策。因此,對音樂領域學前階段標準(PK-K)所展開的研究是順應當前教育體制發(fā)展趨勢的。中美兩國的學前教育在制度上不盡相同,中國的學前教育階段一般指的是小學前的教育,即幼兒園階段,是針對七周歲之前的兒童的教育。而在中國經常被翻譯成幼兒園的“Kindergarten”,主要以五至六周歲兒童為教育對象,是美國小學前的一個教育階段,被納入其義務教育階段。美國的學前教育“Pre-Kindergarten”(簡稱PK)是指入幼兒園前的學前班,指“K”年級之前的一年,這個階段一般招收三至四周歲的兒童。筆者選取美國小學前 (PK-K)的音樂核心標準作為研究對象,以期對我國的學前音樂課程標準的制定與研究有所啟示。
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是《國家核心藝術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年級音樂教師工作的方針和策略指導。它先縱向將音樂學習分為創(chuàng)造(Creating)、表演(Performing)、回應(Responding)和聯系(Connecting)四個藝術過程,再橫向形成十一個落實標準(Anchor Standards),包括表現標準以及藝術過程實施的具體步驟,為教師呈現出較為清晰、明確的具體內容,使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能牢牢把握音樂課程的整體目標,以十分明確的某一種音樂能力為落腳點安排教學活動。最后緊緊圍繞著“持久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和“關鍵問題”(Essential Question)對兒童的音樂學習效果實行評估(詳見表1)。
表1 2014版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②
(續(xù)表)
音樂領域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指由音樂想法到音樂作品的過程,主要有四個基本步驟:其一,產生音樂想法;其二,設計與編創(chuàng);其三,評價與完善音樂作品;其四,呈現音樂作品。創(chuàng)造旨在發(fā)展兒童多種目的和內容的音樂性想法。美國學前音樂核心標準認為,對于幼齡學生來說,創(chuàng)造過程更強調學生能夠在充分體驗、感受各類音樂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產生簡單的音樂想法,并結合他人的反饋信息使該音樂想法得以完善并展現。例如當兒童在聆聽樂曲的時候,教師應鼓勵他們表達“音樂使你們想到了什么”,并將其想象到的內容用身體律動、舞蹈動作或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同時請其他兒童參與討論和評價——“你們覺得是這樣的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之后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請兒童對音樂小作品進行最后的展示。
音樂表演過程的主要要素有:選擇,分析,解釋,排練、評價與修改,展現等。兒童首先要根據自己不同的興趣、知識、技能和背景選擇各種音樂作品,并且分析各種音樂作品的結構和背景及其對表演的意義。如果對于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可以單獨或與他人合作進行評價、改進,最終在表演環(huán)節(jié)中能夠做到理解正確且達到技能水平基本合格,同時以適當的方式展示給觀眾。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學要達到的效果是:假如有一位兒童選擇了一首歡快的兒歌,那么他(她)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理解歌曲的內容,知道為什么需要歡快地演唱,進而能夠獨立地表現出歡快的狀態(tài)并融入歌曲的表演中,同時在觀看了其他兒童的表演之后,還能有效地學習與改進自己的表演。
基于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兒童對音樂有了初步的體驗,因此音樂回應需要兒童在音樂學習中有更深入的思考。該環(huán)節(jié)與前面的環(huán)節(jié)基本一致,兒童需要經過選擇↑分析↑解釋↑評價的過程對音樂作品做出回應。兒童需要選擇適合特定目的或場景的音樂,通過分析各種音樂作品的結構和背景對音樂的影響,對反映創(chuàng)作者或表演者意圖的音樂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并在對音樂作品和表演進行分析、解釋和建立自己的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再去評價作品。回應過程是指完整的音樂作品被分解為單一的音樂要素的過程,即音樂審美的過程。③例如兒童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等變化有了自己的恰當理解后,會形成對音樂作品的評價。
聯系在藝術學習過程中是始終貫穿其中的,在創(chuàng)造、表演、回應的過程中無不體現著聯系,我們通常在兩個方面培養(yǎng)兒童進行聯系的能力——相關知識與個人經驗,音樂想法和不同背景。如在欣賞舞曲的時候,兒童會聯系到跳舞的場景;在演唱《媽媽辛苦了》的時候,會聯想到親愛的媽媽;在彈奏《小星星》的時候,會想起夏天的星空。
素養(yǎng)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fā)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④從教育的角度講,我們必須凸顯素養(yǎng)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核心素養(yǎng),它是學校教育的聚焦點和著力點。⑤縱觀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的框架和內容,我們不難發(fā)現,其圍繞著21世紀所需人才的各項能力展開,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核心素養(yǎng)“從娃娃抓起”。這從藝術學習的四大過程便可見一斑,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表演——培養(yǎng)學生敢于展現自我風采,伙伴互評機制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和批判精神;回應——從被灌輸的受教育方式真正走向感知、自主表達的變革,從早期教育開始就使學生養(yǎng)成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創(chuàng)造的意識和能力;聯系——使得知識不再是書上的某個符號,而是真實地發(fā)生在學生生活場景中的內容,將終身學習的概念得以落實,促進了學生跨學科思維的養(yǎng)成。
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是貫穿PK-8年級階段的統一學習標準,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前后銜接、由淺入深,各項標準細化到藝術過程實施的具體步驟,為教師呈現出較為清晰、明確的表現指標,特別是對新入職的教師來說,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一目了然且可操作性強。另外,對整個標準內容稍做了解便可發(fā)現,學前階段的音樂學習內容是為后面的小學階段做鋪墊的。從學前階段的音樂學習到8年級的整個體系框架保持一致,保證了音樂學習始終具有連貫性、層次性、系統性,不會出現學習的斷層和重復問題。這就為更深層次的音樂學習打下基礎,使學生在學前這個關鍵時期養(yǎng)成的音樂學習習慣和能力為義務教育階段鋪設軌道。
“基石評估模型”(Model Cornerstone Assessment)是2014年頒布的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的一大創(chuàng)新特點。這種新型的評價方式是“嵌入式”的,即將評價體系嵌入課程標準之中,實現兩者的完美融合。該課程標準的實踐過程緊密伴隨著評價機制的落實,有利于及時地發(fā)現問題并做出有效的調整,使學前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從目標到實施再到評價,環(huán)環(huán)相扣,真正做到將培育目標落地生根。不僅如此,課程評價體系還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在一起。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兒童的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輔之以教師評價的方式,明晰兒童的個人音樂想法和喜好,將抽象性的音樂學習體驗具體化、清晰化,實現從知識、技能到各項素養(yǎng)的獲得。這種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過程的趣味性與成就感,有利于對低齡兒童有意注意的保持,以及反省注意的發(fā)展,對學習的積極性的激發(fā)也助益不少。
1.重視音樂課程的早期學習,制定學前音樂課程專門的標準
迄今為止,我國還未制定專門的學前音樂課程標準,甚至沒有單獨的學前音樂藝術標準。音樂是學前兒童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他們可以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習感受、體驗和表達人類共通的樸素、細膩、高貴的情感,在集體音樂活動中學習與他人合作與分享;在歌唱活動中學習有分寸地控制和運用自己的發(fā)聲器官;在韻律活動中學習靈活、協調地運用自己的身體;在欣賞活動中學習認真、專心地運用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去傾聽;在音樂表演活動中學習大膽、細致、優(yōu)雅、從容地表現自己。總之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學前兒童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情感去展開有意義的感知、注意、記憶、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動,并從中形成堅持、專注、不怕困難等寶貴的心理品質。學前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幼兒園各項教育活動中最具特色的內容,是學前兒童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⑥音樂學科既要承擔兒童所有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責任,也要立足于學科特性和優(yōu)勢有側重地對部分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做出貢獻。因此,為培育兒童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前瞻性視野,制定專門的學前音樂課程標準,對學前音樂教育做更詳細的規(guī)定勢在必行。
2.制定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強的藝術標準
課程標準的制定最重要的意義是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因此課程標準的表述不應有過于晦澀、艱深的理論。其內容不應過于寬泛,而是要從兒童的實際生活和學習出發(fā),立足于兒童的心理特征來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學前音樂課程標準。學前音樂課程標準要以音樂性的、兒童性的語言勾畫清晰的兒童培育藍圖,將培養(yǎng)目標真正地落到實處,構建好兒童的成長基石,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建設性、指導性意義,而不是成為一個“官方的擺設”。另外,著眼于培育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藝術標準應調整只注重結果和成績的評價機制,從功利教育的層面走向培育精神貴族的轉變。
1.著眼于有效學習的順序,重視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
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中,位于四個藝術過程首位的是創(chuàng)造,可見其對兒童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視。對比我國的音樂課程設置,我們一般將聆聽與鑒賞放在首位,創(chuàng)造則被作為補充性的教學內容。而美國的核心藝術標準卻為我們展現了另外一種看法:探索性的學習應該放在教學之初,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探索和實踐中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的習慣性思維的培養(yǎng)。⑦從藝術過程的順序安排上可以看出,美國《國家音樂核心標準》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十分明確,提倡學生在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中實現知識的掌握。正如雷默所提倡的:學生必須通過參與做出藝術決定來培養(yǎng)藝術創(chuàng)造力。因此必須給學生很多機會來施展音樂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在表演中使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音樂。⑧因此,我們應該深入思考音樂作為一種體驗藝術的學科特性,探索學生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路徑。
2.早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不應割裂與其他藝術素養(yǎng)的聯系
受到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我們對于學科的精細劃分割裂了不同藝術領域間的聯系,忽略了真正的藝術學習應是全面的、各種藝術領域均衡發(fā)展的??v觀整個美國藝術核心素養(yǎng)體系,先是對“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媒體藝術”五大學科藝術課程進行了總體設計和規(guī)劃,然后又對音樂學科進行細致的規(guī)定??梢姡浼戎匾暩魉囆g學科的獨特性,又著眼于各藝術學科之間的聯系??傊魳泛诵乃仞B(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不僅是一個音樂基礎知識不斷積累、音樂能力逐漸增強、音樂情感得到升華的過程,也是在藝術領域這個大背景下不斷前進的過程。這種聯系體現在本學科之間,也體現在與其他藝術、其他學科及生活之間。⑨
注 釋
① 詳見教育部關于印發(f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通知,http://www.moe.edu.cn/,2012.
②National Core Arts Stand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rts Learning.http://nccas.wikispaces.com/Conceptual+Framework,2014, p.13.
③ 樊豐藝、王秀萍《美國國家核心音樂標準PK-2年級的標準內容與特性分析(下)》,《中國音樂教育》2017年第7期。
④ 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⑤ 同注④,第12頁。
⑥ 王懿穎《學前音樂教育》,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第1頁。
⑦ 徐婷《美國國家核心藝術標準的課程設計理念及音樂課程標準研究》,中國音樂學院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⑧ 〔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6頁。
⑨ 同注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