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約翰·懷特納著 梁 菁譯
孩子們熱愛音樂。但凡接觸過兒童的人都明白,他們喜歡唱歌、玩耍、拍手、跳舞、律動,醉心于各式各樣的音樂活動。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公立學校教授音樂,并在過去的十八年中持續(xù)觀察學校里的學生和教師。以音樂教師和大學教授的身份來講,我非常認同這一說法:孩子們對音樂抱有一種真摯的感情。從他們生命的開初,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對音樂做出反應,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我誠摯地希望,本文的讀者也能贊同這一看法。
從胎兒時期開始,孩子們即與音樂產(chǎn)生聯(lián)系。母親懷孕16周時,胎兒就能在子宮中聽到母親或其他家人吟唱的搖籃曲或小調(diào)。①出生之后,嬰兒生活的每時每刻同樣離不開音樂。尤其現(xiàn)在許多家庭都有錄音機、手機、電視、電腦、CD、DVD、MP3等設備,它們會時時刻刻給嬰兒帶來音樂。研究結果顯示,嬰兒會對音樂中的速度與節(jié)奏產(chǎn)生反應,與平鋪直敘的訴說相比,他們更加偏愛有樂感的聲音。②如果你曾對一個小寶寶唱過歌,那你就很清楚,他們會隨著歌聲中的節(jié)奏“舞動”,扭動身體,對你微笑。
除了家里之外,我們踏足的其他地方,如車里、商店、辦公室、超市甚至電梯中都會播放音樂。其中,商圈通常會24小時播放音樂以增長人們的購買欲。③外出時,人們也會用便攜式設備聆聽音樂,因此無論是對于成人還是兒童而言,音樂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謂“無縫銜接”。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時期:音樂以不可阻擋的披靡之勢,全方位地進入每個人的生活,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接觸、消費各種類型的音樂。在這顆星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于遙遠的外太空,人們只需輕輕觸動一個按鈕,音樂即可信手拈來。
從上述基本實證來看,我們可以認為,音樂是人類一項非?;镜幕顒?,始于生命早期,這一說法是符合邏輯的。已有證據(jù)顯示,子宮中的胎兒能對音樂做出反應④;大約在四萬到四萬五千年前,人類文明剛剛燃起星星之火時,就已有樂器出現(xiàn)。⑤所以我們可以確切地認為,音樂是人類獨有的行為,或許在我們的基因序列、細胞組織或其他生理構造中天生就帶有音樂性。無論如何,生而為人,即天生攜帶著樂感的基因,你我無一例外。
讓我們回顧文章開始的那句話:孩子們熱愛音樂。那么,我們成年人可否把自己視為“年長一些的孩子”呢?答案是肯定的。生活中我們聆聽音樂并被觸動或創(chuàng)造音樂,這對于人類來說都極其重要,而且無關年齡、國籍。雖然我們在聆聽與響應音樂時頗有相似之處,但有些人特別沉迷其中。正如我前面所說的,尤其是兒童,他們特別熱愛音樂。
如果我們認可“音樂對于我們整個種族來說都很重要,尤其是對兒童而言”這一觀念,那么作為一門學科,學校中的每一個孩子都應學習音樂,接受音樂教育?;谶@一原因,音樂教育與人類研究息息相關,特別是針對年幼兒童的研究。在人類發(fā)展過程中,音樂長存歷史之中并延續(xù)至今,對人類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理應屬于必修學科之一。所以,應該給予學校兒童以音樂教育,同時保證教學質(zhì)量!
2013年、2016年、2017年的夏天,我非常榮幸地來到美麗的中國,并先后前往北京、上海、西安、深圳、成都、延安這幾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qū)觀摩了許多公立學校的音樂教學。誠然,我的觀摩僅限于我踏足過的幾個城市,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在中國認識了許多朋友,其中有普通音樂教師、大學教授,還有各個年紀的學生。在我眼中,中國兒童與美國兒童如出一轍:他們都是那樣精力充沛、歡天喜地,充滿了好奇心,也喜愛各種形式的音樂。中國文化傳統(tǒng)深邃、雋永,中國音樂也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與變遷。我會在2018年夏季重返這一奇妙的國度。
中美兩國公立學校的音樂課程面臨著相同的問題:資金匱乏,資源不均,城鄉(xiāng)差異,學校管理者、教師與學生家長容易低估音樂課的價值,學校教師缺乏培訓,等等。在觀摩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音樂課堂上的中國學生常以被動的態(tài)度接受音樂欣賞與聆聽課程,缺乏音樂基礎或理論教學的實踐(例如演奏、演唱或表演)。課堂上,他們往往會靜坐觀看他人的表演,很少親身參與音樂活動;校內(nèi)的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例如作曲、即興或編曲等也幾近于無。
中國學校的城鄉(xiāng)差異也非常明顯,包括音樂教學的方法與可用資源。歌唱是大多數(shù)音樂課中最主要的教學形式,盡管一些大城市也開設了器樂課,但通常是在放學后,教師對幾個擁有自己樂器的學生進行私人教學。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多數(shù)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都非常消極、被動,他們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聆聽教師宣講一些音樂作品或風格,如京劇或者來自中國遙遠地區(qū)的樂種。我很少看到學生一邊舞動一邊歌唱,或者演奏和表演,甚至很難看到學生沉浸于教師提供的音樂之中并且獲得享受。雖然搖滾樂、流行音樂、爵士樂、電影音樂或百老匯音樂劇中的音樂很流行,但現(xiàn)代音樂在中國課堂上少有立足之地。我倒是聆聽了不少中國傳統(tǒng)音樂以及相關的講學,同樣也欣賞了許多歷史久遠的樂器的演奏。
我很肯定,每個國家的學童都喜歡音樂,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聆聽音樂。這一點,無論是中美兩國還是別的國家都是如此。然而,音樂究竟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呢?音樂教學應該是以表演為基礎,由教師努力讓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演唱、演奏嘗試,最終為學生的親朋好友和社區(qū)呈現(xiàn)音樂會演出呢?還是應該將它視作一項獨立完成的知識追求,以音高、音階、和弦、樂器與抽象音樂理論的測驗為最終成果呢?
隨意詢問音樂演奏者、音樂教師或學校里任意一個學生,他們或許都對上文中的問題持有同樣的答案:音樂當然是一門表演藝術,它應該進行演奏、歌唱、表演與分享。同時,它也是一門學術學科,具有學習價值。但是,當我們的先人圍坐在篝火旁,伴著骨笛、鼓和其他打擊樂器歌唱、舞蹈、活動,沉浸在音樂之中時,我很懷疑,他們是否會想起音樂的結構問題,或者試圖從他們正在表演、享受的音樂中挖掘出某種理論。對于我們?nèi)祟悂碚f,越是基礎、根本、原生的力量越是意義深遠,而且這種力量會在我們創(chuàng)造、聆聽、響應音樂的過程中釋放出來,被我們發(fā)現(xiàn)。
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我們應該始終銘記,學生踏入課堂之前,他們早已擁有樂感,對音樂懷抱熱愛之情。所以我們應該格外留心,不能破壞他們對這門藝術所擁有的赤誠的感情。同時,還要教導學生對音樂應該全情投入、充滿活力并給予他們啟發(fā),用音樂牢牢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用音響與節(jié)奏使他們著迷,用音樂的美與和諧讓他們沉醉,用旋律引領他們向上。
音樂教學應該改變兒童的生活。他們應該學會如何創(chuàng)造自己的音樂,以及隨之歌唱、舞蹈、演奏,并因他們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感到著迷,這才是正確的音樂教學之道。音樂教學對我們來說不應僅是一種學術活動或被動經(jīng)驗,而讓學生在外圍旁觀。我們的音樂教學,應該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聆聽、演奏、歌唱、律動、即興、創(chuàng)作音樂。那么,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我們的根本任務其實在于教導學生如何去“做”。
在我們思索音樂教學的問題,考慮如何讓兒童獲得樂感時,觀察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發(fā)與借鑒。胎兒在母體之中就能聽到家人說話,因此父母、兄弟姐妹的聲音成了他們最早的言語范本。新生兒能聽到這些聲音,并且會進行模仿。⑥小嬰兒嘴里的嘰里咕嚕、喋喋不休,最終會變?yōu)槲覀兯煜さ淖衷~。然后,這些字詞會組合在一起,成為簡單的短語或句子。在簡單的句子之后,孩子們很快就能激情四溢地把他們的想法表達出來,可以說僅僅通過聆聽與模仿,孩子們就能學會使用、講述一種語言。他們首先“用耳朵學習”⑦,吸收周圍的音響,然后很快開始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聲音,再將兩者融為一體。這一過程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在世界各地幾乎每分每秒都在上演。⑧正如聆聽一種語言一樣,聆聽音樂對于兒童的各種感官也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作用。⑨
音樂教師應該學會以一種簡單的方法去教授“音樂語言”。“聽學”,也就是通過聆聽和模仿去學習音樂,是最自然也最有效的起步方法。兒童想要學習新詞,他們會在吸收語言的同時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學習,從模仿開始,然后將新詞加入已經(jīng)習得的詞組、短句或長句中。同樣,想要兒童學會即興創(chuàng)作旋律或節(jié)奏,也需從聆聽開始,然后在演唱或演奏簡單樂器的過程中,形成他們自己的組合,創(chuàng)作他們喜歡的節(jié)奏型或音樂表達。⑩這一過程的核心與最終成果都在于促進兒童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能夠開啟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一切都不是被動地吸收,而是主動地創(chuàng)造。
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表演音樂,能夠走入那美妙的、動人的、有力的、無比寬廣而又深邃的音樂世界。以演唱或樂器演奏為主的音樂表演,應是所有音樂課程的核心。就像教導孩子們寫故事和詩歌一樣,教師應該教導孩子們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音樂。但是,聆聽與表演不應是音樂教育的終點站。
人類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們接觸音樂的方法,應該和嬰兒習得語言一樣自然。通過聆聽、表演與模仿的方式吸收音樂素材,然后利用這些素材來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音樂作品。教師應該先教學生聽學,聆聽并模仿他們聽到的東西,然后利用他們聽到的樂思和音響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自己的音樂型、排列與獨一無二的組合。一旦學生找到他們特別喜愛的音樂型和組合,教師就可以引導他們記錄或錄制自己的創(chuàng)作。按照這一循序漸進的步驟,學生自然就會開始創(chuàng)作他們自己的音樂,這一流程對于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來講都深具價值。???
那么,如何在音樂課上完成這一過程呢?學生需要聆聽學習怎樣的音樂材料呢?教師應該如何教導他們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呢?在成為作曲家之前,難道學生不需要長期的音樂學習嗎?如果一名音樂教師本身沒有即興或作曲的經(jīng)歷,他該如何指導學生完成這一學習流程呢?我相信,大多數(shù)音樂教師讀完上文之后,心中會涌起許多問題。?
在引入新教學方法之前,教師應該接受指引,并擁有相應的材料和范本可資借鑒。全新的課程資源應盡可能簡單、易懂,而且留有余地,這樣教師才能盡快開始使用新方法。新課程與相應的活動應該容易上手使用,不必提前進行長時間的特別訓練或指引,而且教學方法的方方面面都應該清晰、易懂,這樣教師使用起來才不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
接下來,我將闡述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活動,在開展這些活動前無須進行特別的訓練。無論教師教授五年級的音樂欣賞課或學校的課后合唱團,都可以直接在課堂上開展這些活動。無論教師充當何種身份,如樂團教師、合唱隊指揮等,都可以從下文介紹的教學流程中獲益。我所設計的課程旨在輔助任何階段的音樂課或任何水平的教師,哪怕是大學音樂專業(yè)的學生也能在參與中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體驗到樂趣。此課例適用于任意地區(qū)的音樂課堂。
課例的目標在于解放兒童和人們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時間可在5分鐘至20分鐘之間。它們簡單易行,具有一定的順序,不過也可以進行隨意組合,有時甚至需要周而復始,重復最初的教學活動,然后再進入下一階段。你可以讓學生以歌唱、擊打身體的形式來完成教學內(nèi)容,也可以使用簡單的樂器,比如豎笛來進行教學。樂隊和交響樂團的樂器同樣有用武之地,教師可以選用長笛、單簧管、小提琴或電貝斯來演奏音樂。
下面,我將呈現(xiàn)更詳細的課程序列。此課程序列的目標在于讓學生開始體驗他們自身的創(chuàng)造天分,運用他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去聆聽、聽學,運用他們接觸到的音樂材料進行即興編創(chuàng),最終創(chuàng)作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樂思和作品。?(未完待續(xù))
注 釋
① López-Teijón,M.,García-Faura,A. & Alberto Prats-Galino,A.(2015).Fetal facial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intravaginal music emission. Ultrasound. 23(4):216-223.
②Zentner,M. & Eerola. T(2010).Rhythmic engagement with music in infanc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7(13):5768-5773. DOI:10.1073/pnas.1000121107.
③ Ford,M.(2013).The psychology of music:Why music playsa big role in what you buy. MotiveMetrics Research. https://www.motivemetrics.com.
④ 同注①和注③。
⑤ Conrad,N.J., & Münzel,S. C.(2009).New flutes document the earliest musical tradition in southwestern Germany.Nature. v.460:737-740. DOI:10.1038/nature08169 .
⑥ O’Grady,W.D.(2005).How Children Learn Language(Cambridge Approaches to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⑦ 譯者注:文中我將用“聽學”一詞來表達“用耳朵學習”的行為。
⑧ Golinkoff,R.M. & Hirsh-Pasek,K.(2000).How babies talk:The magic and mystery of language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 Plume Penguin Group,New York:New York.
⑨ Kerchner,J.(2014).Principles and foundations of music listening. In Music across the senses.(pp. 1-19). New York,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⑩ Beckstead,D.(2013).Improvisation Thinking and Playing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99(3),69-74.
? Dunn,R.E.(1997).Creative thinking and music listening. 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8,42-45.
? Hickey,M. & Webster,P.(2001).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88(1),19-23.
? Whitcomb,R.(2013).Teaching improvisation in elementary general music facing fears and fostering creativity. Music Educators Journal,99(3),43-51.
? Menard,E.(2013).Creative Thinking in Music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eaningful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General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100(2),61-67.
? Nielsen,L. D.(2013).Developing Musical Creativity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a High School Music Technology Curriculum.Update: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31(2),54-62.
? Peterson,C. W., & Madsen,C. K.(2010).Encouraging cognitive connections and creativity in the music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97(2),25-29.
? Stringham,D. A.(2016).Creating Compositional Community in Your Classroom. Music Educators Journal,102(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