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平
音樂課是學校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主渠道。音樂課應該教什么、怎樣教,學生應該怎樣學?這是音樂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下面兩個案例所反映的教學現(xiàn)象,在當下的音樂課中不說是隨處可見,但也較為普遍。
在一次全區(qū)音樂教學研究課上,一位教師執(zhí)教“人音版”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的《小紅帽》。她是這樣開課的:
教師:同學們大家好,你們喜歡聽故事嗎?
學生:喜歡!
教師:好,老師今天給大家講一個小紅帽的故事。大家能給老師一點兒掌聲鼓勵一下嗎?
學生:好!老師快講講吧。(掌聲)
教師便給學生繪聲繪色地講起了小紅帽的故事:“從前,有個非常可愛的小姑娘,誰見了都喜歡,尤其是她的外婆。小姑娘時常戴著外婆送給她的、一頂用絲絨做的紅色帽子,于是大家便叫她‘小紅帽’……”
教師講了“小紅帽”的由來以后,接著就講媽媽讓“小紅帽”給外婆送蛋糕和葡萄酒,路上遇見了大灰狼,在獵人的幫助下機智勇敢地打敗了大灰狼,又救活了外婆的故事情節(jié)。
故事講得非常好聽,也非常仔細,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教師一會兒戴上帽子學著“小紅帽”奶聲奶氣地說話,一會兒又戴上面具模仿大灰狼張牙舞爪的動作。學生被教師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也跟著故事情節(jié)一會兒哈哈大笑,一會兒又緊張的不敢說話,眼睛緊盯著教師……
看著學生專注的表情,教師很滿意,甚至有些得意地笑了。但這節(jié)課的時間也在教師的故事中不知不覺地過了一刻鐘……
在一次某市舉辦的重點中學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中,一位教師執(zhí)教音樂鑒賞課《春江花月夜》,其中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走進《春江花月夜》”引起了觀摩教師不小的爭議。
首先是教師的開課導語:“歡迎同學們來到老師的音樂課堂。今天,我們先聊聊與古代詩歌《春江花月夜》相關(guān)的話題。有誰對這首詩歌比較了解,愿意與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回答完整、流暢。從中看出,他們對這首詩歌的作者、內(nèi)容、背景、流傳等相關(guān)信息(課前教師已要求學生預習,并收集相關(guān)資料)了解比較全面,教師適當補充,課堂氛圍活躍。
接著,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春江花月夜》。
“老師也非常喜歡這首詩歌,常常把它帶上舞臺,今天也想和同學們分享一下。但請同學們對比一下,我的朗誦與你們的有何不同?”
(學生熱烈鼓掌,教師全文配樂朗誦)
從朗誦可以看出這位教師是下足了功夫的:這首詩雖然很長,但教師不但全文脫稿背誦,而且現(xiàn)場表演感染力很強,可謂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詩樂配合也非常完美,舞臺表演恰到好處,不但深深地打動了學生,也感染了現(xiàn)場全體觀摩教師,有的教師還起身鼓掌叫好,課堂掀起了一個小高潮……
但評委們給這節(jié)課的現(xiàn)場評分并不高,上課教師很不服氣,不少聽課觀摩的教師也為其打抱不平。
喜歡聽故事、猜謎語、玩游戲等符合每個孩子好奇的天性。案例1中的教師顯然深諳此道,為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抓住了作品歌詞與故事緊密結(jié)合的特點,采用邊表演邊講故事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并認為這樣教學效果很好,一切看似都在情理之中,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案例2中的授課教師緊扣詩歌與音樂的關(guān)系,為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深刻含義,不惜狠下功夫,精心準備,并發(fā)揮特長,以高質(zhì)量的示范朗誦來感染、吸引學生,看似是無可厚非、并無不妥。
從現(xiàn)場效果來看,這兩個案例中的學生所受到的教育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在美育熏陶方面是很深厚、濃重的,因此很容易得出教師的教學是有效的結(jié)論,甚至說是高效的。但是音樂課上到三分之一左右甚至過半的時間,已經(jīng)超過學生音樂學習的黃金時段了,還沒聽到歌聲或樂曲,不由使人產(chǎn)生疑惑:這還是音樂課嗎?學生在音樂課上獲得了怎樣的音樂素養(yǎng)呢?音樂教師的本職工作在哪里呢?
顯然這兩個案例中的教師并沒有明確音樂課應該以什么為本的核心根源問題,因此采取的所謂“故事激趣”“誦讀感人”的教學行為也是茫然、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誤區(qū):學生喜歡什么我們就應該給什么。
施其所求、投其所好,只有抓住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才能夠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因此,學生喜歡什么,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給學生提供什么,這看似體現(xiàn)了大家都比較認同的尊重學生、以學論教、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也就是有些教師認為的,只要迎合了學生的需求,就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認為這樣的教學一定是有效的。
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有“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課程基本理念,因此就有音樂教師費盡心機、冥思苦想學生到底喜歡什么。例如,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人音版”音樂教科書六年級下冊中的《但愿人長久》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她將蘇軾的原詩《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制成圖文并茂的精美課件讓學生細細品讀,還給學生講述了歌曲演唱者的許多“八卦”信息。教師講得如數(shù)家珍,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極大地滿足了學生追星的好奇心。這位教師認為,這樣的教學是將音樂作品的相關(guān)背景介紹趣味化,美其名曰“音樂與相關(guān)文化”的滲透,并堅定地認為這樣的方式是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是有效的音樂教學。
反思:“功夫在詩外”,難道音樂課的功夫也在音樂之外?這些花在音樂之外的功夫是否真正值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但這種游離在音樂之外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
誤區(qū):快樂學習才是高效教學。
許多教育理論家提出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認為這是教學的有效途徑,而且許多學科在教學中也在不斷地踐行這一教育理念?!耙魳匪囆g(shù)本身就是給人愉悅的”,因此不少教師就認為音樂學習也應該是快樂的,其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獲得愉悅感,更有甚者還把課堂上學生“笑聲”多少,作為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之一。
在《藝術(shù)教育》一書中,作者也提出藝術(shù)教學的“愉悅”原則,認為藝術(shù)教學的過程應該具有愉悅性的特征。①但在許多音樂課堂上,我們??吹揭恍叭偂睂W生的現(xiàn)象。比如,有的教師為了激勵認真聽講和積極答問的學生,會在他們答對一個問題時給予物質(zhì)獎勵:有時是鉛筆、橡皮泥等學習用具,有時又是棒棒糖、小紅旗等吃的玩的,使得學生答問爭先恐后,整個課堂其樂融融。又如,有位教師上“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一年級上冊中的《動物說話》,為了讓全班學生都參與編創(chuàng)表演,除了準備歌曲中的小雞、小鴨兩個動物的頭飾以外,還準備了小貓、小狗、小馬、小牛等動物的頭飾,最后每個學生都高高興興地戴上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模仿動物的動作來表演歌曲??粗鴮W生愉快的表情,教師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反思:學習是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快樂的,但一定不是簡單的,往往輕輕松松得到的東西,可能只是皮毛,不一定有很高的價值。所以,不要片面地認為學生愉悅了、喜歡音樂課了,我們的教學方法就有效了。
誤區(qū):實踐性是音樂課程的性質(zhì)之一。
實踐性是音樂課程的重要性質(zhì),《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課程各領(lǐng)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藝術(shù)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雹谝虼?,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就是充分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也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可見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賞能力,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也主要是通過“聽”的方式來獲得的。因此有的教師就認為“聽”是音樂學習的主要方法,甚至是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唯一方法。比如在有的音樂課上,授課教師會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聆聽歌曲,甚至達到十幾遍。學生先是端坐著聆聽歌曲,大概兩三遍以后就輕聲地跟唱,后來就大聲跟唱,然后就放聲跟著伴奏唱,最后在教師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唱”一遍歌曲就結(jié)束了,這就是所謂的“唱會歌”。這樣的教師也被戲稱為“碟子老師”,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就只是動手為學生一遍一遍地播放光碟而已,極少動嘴提要求,沒有讓學生熟悉歌詞,也沒有讓學生識讀歌譜,更沒有讓學生進一步“唱好歌”“會唱歌”。但他們卻認為能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并且還能夠“演唱”歌曲,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
反思:多聽音樂是沒有害處的,因為在眾多藝術(shù)中,也只有音樂是百聽不厭的。但是“聽什么”“怎么聽”就是音樂教學是否有效,甚至關(guān)乎成敗的關(guān)鍵。一切程序按部就班,只圖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提任何目標要求的教學方式,學生雖然被動“參與”了,但效果可以說是不甚理想的。
誤區(qū):綜合表演就是終極目標。
“音樂是表演的藝術(shù)”,培養(yǎng)學生能夠自信地表達情緒情感,是音樂學科教與學的目標之一。因此,許多教師認為在一些音樂課的結(jié)尾部分,必須有一個“大團結(jié)”式的表演環(huán)節(jié),就好似一臺節(jié)目經(jīng)過前面的“彩排”,最后必須要來一個終極版的“大會演”才看似圓滿一樣。
例如,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五年級上冊中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前半節(jié)課先把學生帶到歌詞所描述的故事情境中,讓學生把歌曲中的人物形象、情緒情感用動作和表情表現(xiàn)出來,為此還特別找了兩位學生扮演機智勇敢的王二小和兇惡可怕的鬼子軍官,并配備表演的道具——紅纓槍和軍刀。歌曲學完一遍,這個情景劇也隨之演了一遍,兩位同學滑稽的表演逗得大家前俯后仰、哈哈大笑。后半節(jié)課讓學生分小組合作,自主編創(chuàng)“王二小的故事”??粗鴮W生喜笑顏開的“演出”,聽著學生“有感情”的歌聲,教師覺得特有成就感。
反思:表演只是學生學習音樂的載體,音樂課畢竟不是戲劇表演課,學生不能僅通過音樂的外衣——歌詞描述的故事情節(jié)的表演,來獲得“情感熏陶”。當然,歌詞也是音樂的一部分,但這與音樂本體所內(nèi)含的“情緒情感”還是有一定距離。
誤區(qū):音樂課也要實施課程育德。
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币魳氛n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樣肩負著“立德樹人”的“育德”功能。為此,有的教師喜歡在完成所有教學任務以后來一個“完滿”的結(jié)尾,好像這樣才能提升本節(jié)課的“高度”,是很有必要的“畫龍點睛”之筆。
筆者時常在有些音樂課上見到教師這樣啟發(fā)學生: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小青蛙找家》,大家覺得小青蛙可愛嗎?”
“可愛?!保▽W生齊聲回答)
“那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小青蛙呢?”
“要保護小青蛙呀!”(學生很懂得見機行事)
“對于如何保護小青蛙,誰能給大家說說自己的想法嗎?”
學生A:“我們不亂扔垃圾,保護環(huán)境,給小青蛙一個美麗的家?!?/p>
學生B:“我們要保護水源不受污染,讓小青蛙有干凈的水喝?!?/p>
學生C:“我們不去捉青蛙?!?/p>
學生D:“我們不能吃青蛙?!?/p>
……
學生M:“老師,上周我爸媽帶我到餐廳吃了青蛙,我現(xiàn)在認為做得不對。”
學生N:“老師,我也是……”
前邊都上得好好的一節(jié)課,最后成了一次舉報會、檢討會了,教師只得趕緊收場。
反思:音樂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是通過音樂本身的魅力對學生進行情感審美教育,任何說教、標簽式育德,只能是畫蛇添足之舉,甚至功敗垂成。
音樂教學中還有很多的無效或者低效現(xiàn)象,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疑惑:聽了、看了就是學習了,唱了、演了就是有效了,沒有真正地進入音樂本體的教學,那些表面上“虛假的互動”,只能是“浮躁的繁榮”假象而已。
我國著名的現(xiàn)代教育家成尚榮先生認為:“所謂學科的本質(zhì),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二是學科的核心任務,三是學科的特殊方式?!雹劢虒W中緊扣學科為本、突出學科特點,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證。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shù)、聲音的藝術(shù),也是一門表演的藝術(shù),這是音樂的本質(zhì)屬性,也是音樂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原理,音樂課程標準也把音樂課程的性質(zhì)定位為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由此可見,音樂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應該通過聆聽體驗、演唱演奏、編創(chuàng)表現(xiàn)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并使其掌握音樂的知識與技能,提高音樂素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以美育人的學科價值。而“心中有本”就是要尊重音樂藝術(shù)的基本特點,遵循音樂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堅守學科陣地,突出音樂本位,彰顯審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價值,這也是有效教學的首要原則。同時,這一原則除了注重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效施教以外,還特別強調(diào)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應該體現(xiàn)以音樂為本的特點,換句話說,學生所獲是以音樂為主的。
正如成尚榮先生所言:“用學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去打造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用科學特有的魅力和美感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這就是課堂教學的深度!”④因此,有效度的音樂教學更應如此。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學生的習得如何是教師施教是否有效的關(guān)鍵要素。在教學中,教師的一切教育手段和方法都是為學生發(fā)展服務的,因此關(guān)注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做到以學生為本、“目中有人”,也是音樂教師有效施教的本質(zhì)特征。
很難想象,只顧設計精美花哨的課件,只顧展示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只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流暢、完美,而忽略了學生存在的音樂課會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許多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中,筆者常常遇到一些由于學生答問不夠準確、不在點子上,識譜基礎較差,演唱音色不好聽,聽課習慣較差等原因而導致“冷場”“卡殼”的課,往往聽課教師搖頭,專家評委們也不“待見”。而很多施教者解決問題的信心不足,又不從有效性的角度尋找原因,只一味地把原因歸結(jié)到自己運氣不好,遇到了一個差班。
維果斯基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而教學的有效性也應該以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為基礎。如果教師對學生的現(xiàn)狀視而不見,相反還采取各種手段掩飾教學中的“瑕疵”,企圖達到教師自己虛構(gòu)的教學目標,認為這才是完美的教學,那無異于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親其師,則信其道?!笨梢姡己玫膸熒P(guān)系是有效教學的前提之一。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鼓勵、真誠適切的引領(lǐng)幫助,以及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的學習氛圍,搭建自信廣闊的展示平臺等,都需要通過語言、動作等方式來表情達意,架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因此,“言中有情”便成為有效教學的重要基礎。
在音樂課中,時常聽到教師這樣說:
“請你跟著老師的鋼琴伴奏把歌曲演唱一遍?!?/p>
“請你把歌詞朗讀一遍?!?/p>
“請你跟我這樣做?!?/p>
……
這樣的課堂語言隨處可聞,如果從語言學的角度去分析,那么其背后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昭然若揭:這里的“你”指的是教育對象“學生”,雖然語氣上這是一個陳述句,或者是一個祈使句,但暗含著一種以上對下的命令,即學生必須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折射出課堂上師生關(guān)系的不平等,也表現(xiàn)了教師的“冷漠”。
再看看這樣一個小的變化:
“你能跟著老師的鋼琴伴奏把歌曲演唱一遍嗎?”
“你能把歌詞朗讀一遍嗎?”
“你能跟著老師這樣做嗎?”
……
其內(nèi)容沒有改變,變化的是說話者的語氣,看似由陳述句(祈使句)變成了疑問句,實際上“命令”已變成了“協(xié)商”,甚至是“請求”。這樣的角色轉(zhuǎn)換,體現(xiàn)出的師生關(guān)系才是平等的,甚至教師有意識地“蹲下身子、放低身架”而“托起”學生,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自然而然,學生會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要求,這樣的“言中之情”就是有效教學的良好開端。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學活動的實施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边@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盎顒佑袠恕钡摹皹恕敝傅氖墙虒W目標,“活動”指的是教學設計?!胺较虮人俣戎匾?,因此“教什么”就比“怎樣教”相對更重要。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活動的實施是否達成恰當?shù)慕虒W目標,這是判斷有效教學的基本標準。
如何確定教學活動的目標呢?在筆者看來,一是可以依據(jù)國家制定的學科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學段目標”的具體要求;二是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對象與眾不同的表現(xiàn)特點。比如,有的教師在歌唱教學中為了達成學生背唱歌曲的教學目標,不惜在教學方法上翻花樣,除了讓學生反復觀看視頻課件以外,還一句一句教唱歌詞,讓學生反復讀歌詞、背歌詞、演唱歌詞,一會兒分組唱,一會兒分角色唱,一會兒齊唱,一會兒又抽唱,課堂上歌聲不斷,最后學生終于能夠把歌曲“唱會”了,歌詞能夠背唱了,這節(jié)課也下課了。顯然,這樣的教學目標是不恰當?shù)?,也是虛設假定、千篇一律的,主要問題是忽略了每首歌曲的特點,教師沒有在音樂作品的解讀、鉆研上下功夫,沒有對音樂獨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是很難有深度的,這樣的設計也是很難有效的,同時還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特點,長此以往學生是不會“買賬”的。
因此,教學目標是否合適、準確,以及達成怎樣的層次、高度等,既是教學活動設計的依據(jù),又是有效教學的標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喪失正是音樂課教學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是“新課標”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學段目標”中提出:1——2年級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對音樂的興趣”;3——6年級要“保持對音樂的興趣”;7——9年級要“增進對音樂的興趣 ”。從中不難看出,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有無興趣,以及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趣味程度,也是有效教學的必備條件之一。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總是千方百計地采用多種方式調(diào)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比如,采用情景教學,根據(jù)樂曲或者歌曲的內(nèi)容設置一種情景,把學生引入其中;采用游戲競賽,把音樂知識和技能設置在一道道關(guān)口中,讓學生在闖關(guān)過程中有趣地完成任務;采用聲勢律動,通過身體律動表演或者特色舞蹈等方式,讓學生用動作完成;采用講故事、猜謎語、發(fā)獎品等多種手段,目的就是讓學生有趣地參與音樂學習的過程。但是這些方法手段的運用,從表面上看學生興趣盎然、熱情高漲,音樂課堂熱鬧非凡,但是“音樂”卻不見了,音樂成了教學活動的附屬品、配角。教師沒有運用音樂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也是很難有效的。
當我們在音樂課堂上看到學生聽得入神入境、唱得入情入味、看得如癡如醉的場景時,一定是音樂作品帶給教師以啟示,這才使學生對音樂本身產(chǎn)生興趣,并一定會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對生活中隨處可聞的音樂充滿情趣,進而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人生志趣。這無疑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我們普遍認為,教學方法是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教學途徑、步驟、手段和教學行為方式等。但是,教學方法是否有效,總是針對一定的教學問題的解決而言的,比如教師是否具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以及遇到問題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得以解決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效用、效率如何等。因此,方法有效是有效教學的價值體現(xiàn)。
“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將“過程與方法”目標描述為“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等,其中“體驗”就是“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因此,許多音樂教師在學生體驗音樂作品時,往往撇開作品獨特的音樂特點,千篇一律地提問:“這首歌(樂)曲的情緒是什么?”學生一般都能很好地配合教師,回答到“點子”上,要么是“歡快活潑的”,要么是“優(yōu)美抒情的”,還有就是“雄壯有力的”等。課堂上一帆風順,顯得很流暢,教師采用“提問法”也達到了教學目標,看來似乎沒有問題。實際上教師的提問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學生不用聽歌(樂)曲,只知其名就知結(jié)果,本身不具有探究的價值,所以采用的聆聽體驗法也就是無效的。
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定是教師實實在在地直面課堂上出現(xiàn)的“真問題”而實施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略,學生才能夠從中學到真正有用的學習方法。甚至有的時候,這種方法還是獨特的,任何失卻了當時環(huán)境的復制、移植都會失去有效性。
總之,當我們在選擇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實施的方向,堅持“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會讓我們撥開云霧找到真正有效的音樂教學途徑。
注 釋
① 郭聲健《藝術(shù)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
③ 成尚榮《課堂教學改革的堅守與走向》,《基礎教育課程》2013年第9期。
④ 余文森《從有效教學走向卓越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4——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