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 朱瓊莉
【摘要】近年來,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有關移動學習的研究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課題。本文以中國學術期刊庫CNKI 為數(shù)據(jù)來源,通過主題詞檢索相關文章,對2009-2018年間有關外語教學中移動學習的18篇核心論文進行梳理,分析了近十年間外語教學中的移動學習相關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并針對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移動學習;外語教學;研究特點;發(fā)展趨勢
【作者簡介】胡娜,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移動學習、中國文化;朱瓊莉,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教育技術、教師發(fā)展、中國文化。
一、前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痹谛畔r代,信息技術要為教育教學服務,實現(xiàn)技術與教學的雙向深度融合。近十年來,在外語教育教學中,移動學習技術的應用方興未艾。
“移動學習”的概念是由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2000年初的上海電視大學建校四十周年慶祝會上介紹引入中國的。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簡稱為M-learning,即可以移動的學習方式。具體而言,移動學習是指在終身學習的思想指導下,在現(xiàn)代通訊終端,如手機、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設備幫助下,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fā)生的“隨時隨地”的學習,移動學習所使用的移動計算設備必須能夠有效地呈現(xiàn)學習內容并且提供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移動學習實現(xiàn)的設備應有這樣的特征: 可攜帶性(portability),即設備形狀小、重量輕,便于隨身攜帶; 無線性(wirelessness),即設備無需連線;移動性(mobility),指使用者在移動中也可以很好地使用。
二、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
本文以中國知網(wǎng)上的期刊論文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以“外語教學”和“移動學習”為主題詞,對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發(fā)表的論文進行檢索,得到70篇論文,再通過對這些文本的進一步閱讀分析,剔除非外語教學類移動學習的相關文章,確定18篇核心期刊上的論文作為研究內容(論文出處和數(shù)量詳見下表1)。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北大(2018年)核心目錄、CSSCI(2017-2018)南大核心目錄(含擴展版)中的核心期刊。
有關這18篇核心論文的發(fā)表時間和主要的研究內容分別見表2和表3: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9和2010兩年是外語教學中的移動學習有關研究成果的高產(chǎn)期,隨后兩年的研究沒有很大的突破,2013年兩篇有關理論方面的研究對移動學習的深入開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原則,隨后幾年的相關研究也比較平穩(wěn)地推進,相續(xù)有重要的一些研究成果出現(xiàn)。關于研究內容,從最開始相對側重于理論的探索,到應用型研究(其中包括有關教學模式方面的研究)占主導,外語教學中的移動學習研究朝著實驗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向發(fā)展推進,研究關注點逐漸偏向于如何使移動學習的模式和方法更好地服務于外語教學。
三、研究內容分析
1.研究共識?,F(xiàn)在的學生,是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數(shù)字土著”,其作為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和方式正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外語教育面對這樣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學生,如果還是以傳統(tǒng)方式或簡單地借助多媒體實施教學,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和需求。因此,必須根據(jù)信息化學習方式的變化,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重構兼具適用性和有效性的外語教學新范式,重視學生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而通信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fā)達,加上移動設備的普及,能夠支持移動學習向常規(guī)化發(fā)展。某種程度上說,移動學習是中國外語學習未來發(fā)展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2.理論性探討。李興敏(2009)從移動學習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論述了移動學習更適合于外語教學的內容,分析了外語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缺陷及其有效的改進措施,闡明外語移動學習應該主要面向廣大的繼續(xù)教育學生對象。胡茶娟和張迎春(2014)結合對移動寫作反饋的實現(xiàn)技術分析和對受試學生寫作反饋需求分析,討論了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寫作反饋模式構建要素,以期促進適合中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現(xiàn)狀的寫作反饋模式的構建,提高寫作反饋資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3.移動學習應用于外語教學中的研究。如何將移動學習的技術和理念應用于外語教學是老師和學者們的關注重點。陸映波,郅平(2013)探討了移動學習的應用模式和外語學習資源的選擇與設計原則,提出了一種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新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初步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曹超(2010)基于移動學習理念,構建了以Pod-casting等Web2.0技術為核心的針對英語聽說教學的移動英語學習模型,激發(fā)“數(shù)字土著”學生的學習特性和興趣,并在實際教學應用中總結出幾種常見的移動學習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英語口語和聽力能力。宓小土等(2013)基于聯(lián)通主義理論,設計了以移動網(wǎng)絡等技術為依托的外語移動學習平臺,突破了傳統(tǒng)外語教學在時間、地點、知識量及更新周期等方面的瓶頸。其教學實驗表明,該平臺操作性強,實用性高,在外語教學上實現(xiàn)了預期目標,提升了學習效率。王濟軍、修永富(2014)基于移動學習理論,設計并開發(fā)了符合移動學習情境性、趣味性、微型化特點的基于移動學習的跨文化學習系統(tǒng),即ILSBML(Intercultural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Mobile Learning),并在大學文化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八周的對比實驗。結果表明,采用該系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大學生跨文化學習的興趣和意識,促進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周麗、馮建平(2016)通過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展開了新媒體語境下自帶設備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研究利用皮爾遜相關性分析與決策樹算法的模式識別原理對收集來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深入挖掘,最后指出,自帶設備進入英語課堂,是傳統(tǒng)課堂的有益補充,并對如何使用自帶設備提出了建議。潘荔霞等(2017)將語音處理技術引入到移動學習中,通過語音識別學生身份,獲取語音答題,實現(xiàn)非接觸式的人機交互,同時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實現(xiàn)自動評測和個性化聽力材料推薦,并為教師課內教學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該方法經(jīng)線上運行測試,學生參與課后聽力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綜合聽力水平有較大幅度上升。曾罡、于連芬(2017)以社會文化理論為框架,將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的即時文本交流與傳統(tǒng)面對面交流進行比較,以語言形式片段(LRE) 為單位對語言形式聚焦進行分析,36名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參與了本研究,他們結對在移動學習與面對面學習兩種學習模式下完成聽寫重構任務。研究表明,移動學習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在交互中注意語言的使用。
4.教學模式研究。外語教學中的移動教學模式研究也是近十年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王麗、戴建春(2015)在分析翻譯教學改革趨向、移動學習模式的基礎上,嘗試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整合利用微信的交互功能,構建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譯移動教學模式,使交互真正做到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從而提高翻譯教學質量。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證明了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促進了翻譯教學的交互進行,提高了學生的翻譯能力。這一研究是移動學習在翻譯教學應用中的一個開創(chuàng)性研究。郭士香及其研究團隊構建了AAWP 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即以真實寫作任務為驅動 (authentic writing task-motivated),以應用為導向(application-oriented),以培 養(yǎng) 寫 作 技 巧 為 目 的(writing skill-targeted),以 項 目 檢 驗(project-checked)為考核方式的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并將該英語寫作教學模式與微型移動學習相結合,從微型移動學習設計、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fā)兩個方面探索了高職高專院校的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其實證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們的英語寫作水平。
四、思考和建議
移動學習引入中國已有18載,在外語教學的領域,其相關理論和應用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有一些老問題和不斷涌現(xiàn)的新情況有待我們進一步解決和研究。
1.移動學習過程中的一些老問題仍需要在研究中給予足夠的重視。首先,移動學習本身的不確定性往往讓學生的學習時間無法保持必要的連續(xù)性,這樣會導致學生很難通過移動學習獲得完整和系統(tǒng)性的知識。其次,移動設備可下載的五花八門的APP,嚴重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對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識卻囫圇吞棗,并且容易使學生出現(xiàn)焦慮和消極抵抗的情緒。再次,網(wǎng)速和資費問題目前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部分地區(qū)由于WIFI信號差,網(wǎng)絡不太暢通,移動教學效果會受到大打折扣。比如,筆者所在學校,如果教師和學生接入學校的局域網(wǎng),在同一間教室進入某個移動教學平臺,網(wǎng)速就非常不順暢。而如果使用移動流量,觀看視頻等學習過程必然會產(chǎn)生更多的資費。建議國家和教育機構加大投入,能夠為有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提供移動學習設備低價租賃,以及在公共領域,尤其是公共教育場所,實現(xiàn)高速、且最好為免費或是低價的WIFI信號全覆蓋。
2.有關個體學習者的移動學習體驗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v觀這18篇核心論文,不難發(fā)現(xiàn),研究均是針對學習者群體,如參與實驗教學群體的寫作教學成果、寫作能力提高、聽力能力提升等進行,對個體學習者在移動學習中的個人體驗還未給予足夠的關注。而個體學習者在移動學習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學習體驗,對其自主學習能力、與小組合作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能力的提高有著怎樣的影響等問題,都未開展相關的實證研究。因此,筆者建議,未來的移動教學可以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個案研究、敘事探究等方法,開展與個體學習者移動學習體驗方面的相關研究,以期進一步探究教與學之間的內在關系、教學成效等方面的相關問題。
3.繼續(xù)完善適合外語教學中的移動學習應用模式的研究。學者們相繼提出了適合各種不同外語學科的移動教學模式,比如,翻譯移動教學模式、聽說移動教學模式、寫作移動教學模式等,但這些教學應用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必要通過實踐檢驗,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才能形成相對科學和行之有效的教學體系,并加以推廣實施。
4.建立相應的鼓勵機制,提高教師個人信息素養(yǎng),形成教研團隊合力。移動教學能否全面有效地應用于外語教學,教師個人信息素養(yǎng)和團隊合力仍是關鍵的兩個因素。文科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往往比較薄弱,因此,學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技術培訓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鼓勵外語教師敢于并擅于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去推進移動學習,提高外語教學成效;另一方面,還要鼓勵進行移動教學的教師建立自己的團隊,這樣可以更好整合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合理分配工作內容,減輕移動教學帶給老師們無形的工作壓力。此外,教育機構還要加大經(jīng)費投入,配備必要的專業(yè)技術團隊,支持外語教師開展多樣化的移動教學活動,為移動學習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和環(huán)境。
五、結語
近十年外語教學中的移動學習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既有不少研究成果,又有許多還要繼續(xù)關注和深化研究的領域。一方面,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應用型研究,都在多個方面取得了不錯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面對還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亟待深入探究的領域,我們必須意識到,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已形成的研究體系和研究模式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既要肯定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又要客觀認識到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繼續(xù)拓展的研究領域。只有這樣,外語教學中的移動學習才能穩(wěn)步推進,技術也才得以真正促進學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3]胡茶娟,沈春蕾.國內移動英語學習研究的現(xiàn)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遠程教育,2015,(10):15-21.
[4]李興敏.外語教學的移動學習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9,(3): 109-120.
[5]張增良.移動學習下的外語遠程教學探究[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 2009,(2):53-55.
[6]楊麗娜,余勝泉.交際教學法在英語移動學習中的研究與實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9,(4):46-50.
[7]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術構建英語聽說移動學習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0,(9):99-103.
[8]宓小土,戴海興,王一鳴.基于聯(lián)通理論的外語移動學習平臺的設計與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4:99-102.
[9]胡茶娟,張迎春.基于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寫作反饋模式構建要素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7):71-78.
[10]王濟軍,修永富.移動學習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驗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9):47-57.
[11]王麗,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譯移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5,(3):35-41.
[12]郭士香.基于微型移動學習的AAWP模式英語寫作教學研究[J].外國語文2015,(6):145-150.
[13]郭士香.AAWP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對英語專業(yè)學生寫作焦慮影響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4):111-118.
[14]符雪喜.基于課內+移動學習模式的高校英語教學研究[J].廣東師范大學學學報,2016,(4):140-144.
[15]周麗,馮建平.新媒體語境下自帶設備(BYOD)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6,(6):64-67.
[16]畢鵬暉.大學英語微移動詞匯學習融入形成性評估模式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2):35-43.
[17]曾罡,于連芬.基于移動學習模式的語言形式聚焦探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7,(12):12-16,31.
[18]潘荔霞,徐文斌,任迎春,李世寶.基于語音處理的外語聽力移動學習平臺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11):274-278.
[19]陸映波,郅平.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6):72-75.
[20]郭士香.英語寫作課AAWP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應用[J].山東外語教學,2011,(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