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歌
[摘 要]學生是小說課文的學習者、生成者。教師在對經(jīng)典長篇小說節(jié)選教材進行教學時,應做到課前引領、課上指導、課后深入三方位全面安排,以實現(xiàn)語文課堂無邊界,可以促進課堂優(yōu)化并引領學生真正領會經(jīng)典的魅力。
[關鍵詞]深度預習;學習主體;課堂延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27-0009-02
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比顯得最為紛繁錯雜,各種流派、各種風格、各種策略,讓基層語文教師手足無措,無所適從。但歸根結底,語文教學還是要基于對教材文本的解讀。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獲得語文的原生價值來獲得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也就是說,學生必須親歷一個獲得課文所傳遞的信息的過程,才能獲得課文與教師給予個人的雙重閱讀體驗。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既是教材內容的學習者,又是教材內容的生成者,而只有成為教材內容的生成主體,才能成為教材內容的學習主體。事實上,生成的過程就是預習、思考、課堂學習、知識轉換,最終形成學習結果。
基礎教育課改以來,風行“多元解讀”,夸大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閱讀變成了以讀者為中心,拋棄了作品獨有的歷史背景、流派、風格、價值。一時間眾說紛紜,教壇名師云集,以一己之說來代替學生的認知。然而,新型的師生關系改變了教師的角色,教師不再代表權威和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從傳授者變?yōu)檎Z文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同時,學生也不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而是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參與分析,獲取新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的新型師生關系,必須建立在一個平等的交流和對話的平臺之上,才能使教與學形成良性的互動。
那么,沒有課堂邊界的運作,想要實現(xiàn)語文課堂良性的互動,最大的支撐點就在于學生能夠按教師的要求,在預設的時間內,達到“深度預習”的目標。一篇文章進入語文教材之后,就不再是社會閱讀的客體,而是語文教學的材料,它在原生價值的基礎上生發(fā)了教學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掌握教材的原生價值,并不是學生閱讀行為的最高目的,學生閱讀行為的最高目的,是通過掌握教材,促進視野的開拓,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審美能力、思辨能力。
要提升學生對小說課文的研讀欣賞能力,必須拓寬學生對作品的閱讀視野。小說在教材中大多是以節(jié)選的形式呈現(xiàn),缺乏整體感,這就更應該把語文課堂無邊化,才能在課堂中,真正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深度和廣度的理解,提升學生閱讀品析與欣賞的素養(yǎng)。如《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曹文軒先生的長篇小說《草房子》。小說中的故事發(fā)生在油麻地,通過對主人公桑桑刻骨銘心而又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的描寫,講述了桑桑、禿鶴、杜小康、細馬、紙月五個孩子的痛苦成長經(jīng)歷以及他們和油麻地的老師蔣一輪、白雀之間糾纏的關系。而《孤獨之旅》則節(jié)選了杜小康的成長歷程,描寫杜小康從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驕子”,突然之間經(jīng)歷了家境的敗落,在被迫輟學后,隨父親遠走蘆葦蕩養(yǎng)鴨,歷經(jīng)風雨最終放鴨失敗的情節(jié)。小說中杜小康在杜家遭到滅頂之災時,勇敢地站了起來,最后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為家庭生計拼搏的男子漢的過程,留給我們的是他成長中閃光的人格魅力。如果我們缺乏對小說的整體閱讀,那么對杜小康的了解只能停留于他趕鴨的過程。當然,這也是教材想給予學生的一種情感態(tài)度指向。然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讓杜小康站在獨特的時代背景中,將作品中深切的“悲憫”情懷呈現(xiàn)出來。
教師可以借助以下方式實現(xiàn)語文課堂無邊界:
一、制定計劃,透視全書
教師讓學生制定閱讀計劃,瀏覽全書,通過“透視一本書”的方式整體感知全局概貌,為學生制定分解式、分段式閱讀長難作品的任務。整部小說總共九個篇章,共有十五萬多字。課標要求初中生閱讀一般現(xiàn)代文每分鐘不少于五百字,以此為據(jù),分成十天,每天半小時的閱讀量,從而完成一部經(jīng)典小說的自讀,讓四十五分鐘的課堂延伸到課外閱讀的五小時中。需要注意的是,興趣的維持需要有合理的計劃支持。
二、初探交流,分享感受
在透視全書之后,教師可采用組織分享閱讀感受的方式,實現(xiàn)閱讀過程中教師的督導作用。具體可以組織閱讀交流會來實現(xiàn)階段任務,其中采用PPT的形式展示,學生可以暢談閱讀心得,表達閱讀感受,也可以采用配樂誦讀形式等。教師通過采用自主多樣的方式,將抽象概括為形象感知,引導學生感受小說獨特的魅力。如閱讀完章節(jié)(一)(二)后,我讓學生為杜小康寫傳記。通過對情節(jié)的梳理,學生在寫傳記時,自然會去深入思考杜小康的成長軌跡,用自己的語言歸納出杜小康的形象。這就是課前預習探究的意義,讓學生能自由地思考、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聚焦片段,具體分析
教師應合理拓展,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可以具體引入小說當中的某個片段來加以具體的分析,并適當進行延伸,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藝術特色的體會,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其藝術價值。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采用了大量的細節(jié)描寫,包括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如“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是對鴨群與扇形水流的描寫,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從而增添了杜小康對家鄉(xiāng)生活的留戀,表現(xiàn)了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黃昏時的炊煙和河面的熱氣”表現(xiàn)出單調、虛無,更增添了小主人公孤寂的感受;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描寫了蘆葦蕩的寬闊無邊,給人一種壓迫感,雖有清香的氣味、螢火蟲的亮光和水鳥,但這一切并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而這種壓迫感、孤獨感也是對杜小康的一種磨煉;“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暴風雨的兇猛,是對杜小康的考驗和鍛煉,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杜小康對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的恐懼,對前途的迷茫,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強大的壓力。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表現(xiàn)了他對放鴨生活的茫然,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這樣對片段的聚焦,學生很容易將人物放在自然、社會的多種處境中,體味人物情感的變化,從而能更深入地走入文本,走進人物。
四、深入探究,師生對話
在進行前面的準備之后,教師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深淺不一,領悟力強的學生感觸較多,較深刻,而語文素養(yǎng)較弱的學生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小說的內涵。那么,如何提升學生初讀原著的認知呢?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師生對話,進行更有效有序的交流,從而引導學生在之前淺層閱讀的基礎上學會深讀深思,讀出小說的精華,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引導方式可采用以下幾種:1.推薦名家的解讀文獻。如我推薦學生在閱讀《草房子》之后,繼續(xù)閱讀曹文軒自己撰著的《曹文軒小說閱讀與鑒賞:草房子》,通過了解作家本人對作品的解讀,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體悟。2.教師拋出問題,透過自己的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認識。如此文,“文中的主要人物無不有困苦的過往,而為何我們看不見凄風冷雨,卻處處深感詩意?”教師一旦拋出此題,學生會隨之再次去捕捉文字的美感,去深入感知作者人文的“悲憫”情懷。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不能僅停留于狹隘的課堂,更應該做到課前引領、課上指導、課后深入三方位全面安排,形成整體有效的流程。教師通過制定計劃,安排任務,關注過程,并進行師生對話,從而讓學生浸潤于閱讀的享受之中,發(fā)現(xiàn)樂趣,交流愉悅,表達暢達,實現(xiàn)語文課堂無邊界。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 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曹文軒.草房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3] 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