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才池 布乃東
前海法院港籍陪審的制度運行初見成效。然而,其選任代表性、廣泛性不足,參審機制未能真正實質化,制約著制度功能的發(fā)揮。為此,亟需強化制度的公共宣傳,放寬選任條件,增加專業(yè)型陪審員類別;另外,拓寬參審案件類型,建立問題列表制度與“大合議庭”參審模式,明確事實審、調解、監(jiān)督職責。
2015年7月26日,前海法院首批13名港籍陪審員宣誓就職。2016年4月21日,前海法院頒布實施《港籍人民陪審員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初步構建起港籍陪審運行機制。
前海法院港籍陪審員分為普通陪審員和專家陪審員。擔任普通陪審員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一)香港居民中的中國公民;(二)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三)年滿二十三周歲,一般應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等等。擔任專家陪審員的,還須具有金融保險、知識產權、信息網絡等現代服務業(yè)的從業(yè)經歷或專業(yè)知識。選任的啟動方式包括“引薦”與“自薦”,既可由相關部門推薦,也可以直接向前海法院申請。統(tǒng)計顯示(參見表1—表3),首批港籍陪審員體現出年輕化、高學歷化、專業(yè)化的特點,大部分有海外留學背景,是典型的“專家型陪審員”。
表1 首批港籍陪審員年齡統(tǒng)計表
表2 首批港籍陪審員學歷統(tǒng)計表〔1〕“研究生”為香港學歷教育之一類,既非碩士,也非博士。
表3 首批港籍陪審員專業(yè)特長統(tǒng)計表
1.參審范圍
《管理辦法》第22條規(guī)定:(一)在深港兩地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受到廣泛關注的;……(六)涉及前海區(qū)域內產業(yè)發(fā)展和行業(yè)規(guī)范的;(七)涉及適用香港證據認定規(guī)則和適用香港法律的;等等??梢赃m用港籍陪審。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前海法院審結涉港案件219件,其中,港籍陪審案件17件21人次,陪審率7.7%,涵蓋金融保理、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商事領域。
2.參審方式
開庭時,主審法官向陪審員釋明爭議焦點、在案證據情況。法庭調查時,陪審員可以詢問、調查案件事實。合議庭評議時,主審法官釋明證明責任、證據審查規(guī)則等,陪審員可根據指引發(fā)表認定事實的結論,或者直接發(fā)表內心確認的事實。〔2〕對“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職權改革”亦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法〔2015〕100號)的重點內容之一。首批港籍陪審員大多能有效、準確地提問,能對專業(yè)問題釋疑解惑。此外,前海法院鼓勵港籍陪審員參與調解工作。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港籍陪審員調解案件15件,調解率達53.3%,取得明顯的糾紛化解成效。
前海法院港籍陪審的制度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民主充分性、選任代表性是衡量選任妥當與否的標準,〔3〕施鵬鵬:《陪審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頁。然而當前港籍陪審員的選任模式尚難言具備代表性、廣泛性。
1.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
調查問卷表明,在深圳的港籍民眾,有67.9%不知道有陪審員,只有37.7%知道陪審員與法官一同審理案件,當中可能與對英美陪審團的認知混淆有關。由于罕有“自薦”,法院只好商請行業(yè)組織推薦?!巴扑]”容易演變成指定,又陷入只有“精英”的怪圈。
2.無大眾型港籍陪審員
基于制度風險、案件質量的顧慮,首批港籍陪審員的條件被設置了較高門檻,均為專家陪審員。前海法院尚未建立起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港籍陪審員資源庫”,使隨機抽選趨于形式化。而某些參審意愿強烈的香港普通居民,卻因為不符合條件被拒之門外。
參審機制是評價陪審制度成效的核心標準,其非實質化長期以來成為制度背后揮之不去的“陰影”,港籍陪審也未能完全例外。
1.參審范圍小,參審率偏低
當前港籍陪審局限于金融保理、融資租賃、跨境電商等專業(yè)性較強的案件,參審案件較少,參審率偏低,難以充分發(fā)揮港籍陪審制度的功能。究其原因,一是專家陪審成本過高;二專家陪審受限于特定專業(yè)類別案件;三是專家陪審員本職工作繁忙,參審意愿不強。
2.陪審員的裁判權處境尷尬
前海法院港籍陪審員僅參與審理事實問題,不評議法律問題?!?〕根據《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的要求,人民陪審員逐步過渡到只審理案件事實問題。即便如此,陪審員對案件裁判結果的影響也不大。調研發(fā)現,已結案(除去調解、撤訴)15個判決中,港籍陪審員發(fā)表不同意見的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事實審”與“法律審”不易區(qū)分。我國陪審員制度更接近于大陸法系參審制,如何區(qū)分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富有爭議,尤其是民商事審判。〔5〕陳杭平:《論 “事實問題 ”與 “法律問題 ”的區(qū)分》,載《中外法學》2011年第2期。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交織纏繞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常態(tài),產生識別區(qū)分上的困難。(2)陪審員人數處于劣勢。陪審員并不諳熟法律,容易對法官產生趨從心理,“少數派”的現狀更會加劇這種心理。出于訴訟經濟的考慮,絕大多數樣本案件采取“2名法官+1名陪審員”的參審模式,也容易導致陪審員的意見被邊緣化。(3)陪審員的司法責任不明確。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核心在于“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陪審員是否受合議庭負責制、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制調整?如果最終事實認定錯誤,責任應由承辦法官承擔,還是陪審員承擔,抑或所有合議庭成員承擔?這些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針對港籍陪審制度實踐存在的問題,亟需從兩個路徑入手加以完善:
1.強化制度的公共宣傳
制度產生生命力的前提是為公眾知悉、關注。在宣傳力度與廣度上尋求突破,尤其是在新媒體上尋求新出路,比如微電影、微信、微博等渠道,鼓勵在深港籍民眾參與陪審員的遴選。
2.逐步放寬選任條件
德國《法院組織法》第32條規(guī)定,25-70周歲的德國公民,只要沒有智力障礙、未患有影響裁判的嚴重疾病,都有擔任參審員的資格。在設置港籍陪審員的選任條件時,宜盡可能使不同行業(yè)、年齡、性別的香港居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
3.增加專業(yè)型港籍陪審員類型
可以嘗試增加一類介于專家陪審員與普通陪審員之間的類型——專業(yè)型陪審員,推行兼顧大眾與精英相結合的多元化陪審員組成模式。對涉及金融保險、融資租賃、現代物流、知識產權等領域的案件,盡量安排專業(yè)型陪審員。
1.逐步拓寬參審案件類型
應逐步構建起“專家+專業(yè)+普通”港籍陪審員資源庫,根據當事人意愿、行業(yè)性特征等因素決定是否適用港籍陪審,并隨機抽選陪審員,最大限度地實現“人人都有權選擇其同類進行審判”〔6〕劉哲瑋:《人民陪審制的現狀與未來》,載《中外法學》2008年第3期。。
2.建立問題列表制度
借鑒法國的問題列表制度、美國的指示制度經驗,將不同案件類型作進一步區(qū)分并采用列表的方式陳列出來,陪審員“按圖索驥”審理。比如,細化拆分案件事實,設計成一系列問題,由陪審員作出是否、有無的判斷。
3.建立“大合議庭”參審模式
參照大陸法系的參審制度,試行大合議庭參審模式。比如,將參審案件分為三類:利益沖突大但不疑難復雜的;利益沖突大而且疑難復雜的;利益沖突特大而且特別疑難復雜的。相應地,分別適用“1名法官和4名陪審員”、“3名法官+4名陪審員”、“3名法官和6名陪審員”的模式,組成大合議庭進行審判。
4.明確參與事實審、調解、監(jiān)督職責
陪審團對事實作出的判斷最有可能獲得普通公眾的認同?!?〕傅郁林:《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與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26頁。港籍陪審員只參與“事實審”并承擔責任;港籍陪審員對香港的風俗、人情的認知更具體、透徹,可以設置涉港案件訴前調解環(huán)節(jié),由其專職負責;港籍陪審員與內地公權力組織在人事、業(yè)務上無甚關聯,其監(jiān)督司法的可能與功能有待挖掘。
盡管各國的法治傳統(tǒng)和運行模式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自自然法學論獻世以來,人們相信跨區(qū)域文化、凸顯共同文明成果的準則客觀存在著?!?〕龍宗智:《論司法改革中的相對合理主義》,載《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谖覈鐣Y構的特殊性、復雜性,探討多元陪審機制的建構亦具有特別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