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飛翔
摘 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鬃幼鳛橹袊鴤ゴ蟮乃枷爰液徒逃遥慕逃枷胧俏覈鴥?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所在,無論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貫穿整個華夏民族。他的教育目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孔子教育思想;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經過這些年的發(fā)展,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幾乎已經完全普及的成績讓世人震撼。然而今天的中國仍然存在著崇洋媚外、過分拔高國外教育思想的風氣。一提到歐美、日本等國家的教育思想,總會以一種仰視的角度去看待它們,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外正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探索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李靜了2000多年時間的洗禮和考驗,并在后人不斷完善和更新發(fā)展下,幾乎集聚了整個中華民族所有的教育智慧,已經不是孔子一人之思,而是中華之思。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僅應該被深入探究,更應該成為我國教育自信的強大后盾。
一、教育目的論
春秋時期,周王室的地位和權威逐漸被瓦解,群雄割據(jù),“邦分崩離析”。作為宋國沒落貴族的后代,孔子一心想要“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空有一腔熱血卻沒有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因此孔子希望通過自己辦教育來傳播自己的主張和報復。為實現(xiàn)恢復周王室、國富民強的治國理想,孔子將教育目的的定位為“學而優(yōu)則仕”。[1]這里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指出有博學的知識應該成為度量一個人才的標準,對于沒有足夠學識的人不能夠委以重任,否則便會成為“賊夫人之子”而禍國殃民個。另一方面,想要成為國家的棟梁,只有淵博的知識遠遠不夠的,還得有一定的時間能力。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學不在多而在于實用性,在于將知識與時間問題想聯(lián)系的能力??梢钥闯觯鬃拥慕逃康囊桥囵B(yǎng)博學而又有實際工作能力的治國人才。
孔子的教育目的放在現(xiàn)世也是適用的。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培養(yǎng)的不應該是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應該是能夠將學到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人才。在這個和平的年代,不一定需要培養(yǎng)可以隨時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但是在教育培養(yǎng)和引導下,應該是有著愛國情懷的有志青年。
二、教學方法論
(一)有教無類,一視同仁
有教無類,意思是說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而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簡而言之,不論什么樣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這種觀念在現(xiàn)代看來似乎平淡無奇、合乎常理,但是在2000年前等級觀念十分嚴重的社會里是難能可貴的?!澳擞匈F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保ā墩撜Z·義疏》)孔子弟子三千多人,來自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年齡層,其“有教無類”的思想可見一斑。但是孔子在招收弟子的時候回十分看重學生求學的態(tài)度。在《孟子·盡心下》中有評價說:“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學生只有“心至”才能入孔門學習。
另外一方面表現(xiàn)在孔子對待自己兒子和弟子的態(tài)度上。陳亢曾問于孔子之子伯魚:“子亦有異聞乎?”,并在聽完伯魚的回答之后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論語.季氏》)由此可見,孔子在對待求學對象的時候一視同仁,對其子也毫無偏私。
(二)言傳身教,正身服人
孔子關于正人先正己的教育思想要求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堅持身教示范、發(fā)揮人格力量的教育原則。,這對今天的教育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篇》)作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單憑巧言善辯,再多的語言也是空洞的,應該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表率去激勵和感染學生。正所謂:“射不善而欲教人,人不學也;行不修而欲談人,人不聽也?!保ā妒印に 罚┙處熑绻陨硎Х?,言行不一,其教育作用也是微乎甚微的,“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篇》)
(三)不鳴不叩,啟發(fā)教學
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這句話被人們用來描述其啟發(fā)式教育的標志性證據(jù)。所謂“憤者”,意為“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意為“口欲言而未能之貌”??鬃诱J為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fā)他。“憤”、“悱”表明孔子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教學實際,要求在學生“心”、“口”欲達而未達之時給與引導,不鳴則不叩。
孔子卻是十分強調人應該接受教育,但是與墨家主動上門推銷教育又是不同的。孔子雖然要求學生有求學的心態(tài)、教學要把握教育時機,但是這并不表示孔子是消極等待教育機會的人。例如孔子時常與弟子們席地而坐,積極討論。有一次孔子主動問子路等人:“智者若何?仁者若何?”(《論語·子路篇》)通過主動提問的方式引起弟子們的思考。
如今的教育也應該重視類似于“產婆術”的循循善誘的啟發(fā)式的教育,它要求教師去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教師的作用僅僅是具有前瞻性的引路人,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四)各因其材,個別教學
孔子在教學探索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的基礎和天賦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應該接受適合自身的教育。于是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他認為,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差異出發(fā),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是每個學生能夠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fā)展,而不是千人一面,千徒一法。朱熹在《四書集注》當中評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p>
孔子的因材施教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步走。首先孔子十分擅長并樂于了解學生的特質,比如學生的社會背景、性格、智力、年齡等,然后根據(jù)不同血神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而給予不同的教育內容。例如孔子家那個學生的性格劃分為“狂者”、“中行”、“狷者”三種類型,將智力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種類型。人生而不同,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科學家,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人天生擅長“治賦”,有人則長于“為宰”,不同的人應該給予不同的教育。當時有弟子問于孔子:“聞斯行諸?”孔子給予了子路和冉有不同的回答,公西華聽完之后很迷惑,孔子答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断冗M》)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由因材施教方法引申出來的個別教學法?,F(xiàn)在看來,個別教學法確實應該是因材施教方法里面的應有之意?!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防锩姹阌杏涊d,孔子在教學生的時候做到了“子路出,子貢入見”、“子貢出,顏回入見”這樣的個別教學。個別教學法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充分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班級授課制在西方夸美紐斯的提倡下以及當時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的完善后傳入中國,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班級授課制的巨大成就似乎讓國人忘了自己發(fā)明的個別教學法,在當今中國義務教育已經基本普及的情況下,小班教學甚至個別教學將會成為未來教育的趨勢,國人應該引起重視,積極汲取我們古人的智慧。
(五)揚長避短,長善救失
《禮記·學記》中有記載道:“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孔子認為學生有不同的“失”處,作為教學工作者應該知其“失”而不是責其“失”,做到揚長避短。用在現(xiàn)代教學指導意義上來說就是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重視學生的優(yōu)點并積極開發(fā)其特長的同時也要對其不足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改善。
現(xiàn)今的教育中,過分注重學生的不足之處,而且給予的不是“救失”而是責備,更過分的是不僅責備學生的過失之處,還進行人身攻擊,使得學生不僅無法改錯,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自信與動力??鬃觿t認為對于“救失”應該是“薄責于人”(《衛(wèi)靈公》),“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顏淵》)。許多教師不僅沒有努力去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也沒有用有效合理的方法去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彌補缺點,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鬃拥摹伴L善救失”的教育方法正好給如今一些自以為方法得當?shù)慕處熐庙懥司姟?/p>
(六)榜樣教育,能近取譬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是極具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為都是模仿行為,而榜樣是模仿行為發(fā)生的關鍵。榜樣內在的感染、激勵、號召、啟迪、警醒等功能,都起著示范和引導作用,尤其是對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學兒童,更是具有重要意義。孔子也善于運用榜樣的力量,經常拿顏回作為好學的榜樣?!百t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顏回這樣的榜樣在孔門弟子的教育中起了十分重要的榜樣效應。
人作為最具智慧的生物,其模仿的對象不僅限于人,對于事物尤其是人們賦予事物意義而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層面也可以效仿?,F(xiàn)在許多教師對于樹立榜樣的教育意識是有的,但對于如何樹立有效地榜樣則多數(shù)教師表現(xiàn)出茫然、不確信甚至不知所措??鬃犹岢鲆环N極為有效的方法,他認為教師在樹立榜樣的時候應該做到“能近取譬”。首先,榜樣應具有時代性,要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雷鋒作為現(xiàn)代好人好事的代名詞已經家喻戶曉,但仍用于課堂教學中的榜樣范例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更不要說效仿了。時代在發(fā)展,教師在選擇榜樣的時候要結合時代背景,這樣的榜樣才“時髦”而應景。其二,榜樣應該源于現(xiàn)實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就近取喻。孔子在一次給學生講課的時候,看到外面的松柏,即興發(fā)揮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墩撜Z·子罕》)孔子取喻于周圍生活,將松柏擬人化,啟發(fā)學生應該像松柏那樣有堅韌不拔的品質,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做事不忘初心??梢詻]有華麗的辭藻,但必須有切實的案例,這樣樹立起來的榜樣才是生動的、高效的。
三、學習方法論
(一)學思結合,思學并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孔子強調學習和思考是治學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只是席地而坐地空想容易導致無意義的猜測、主觀武斷、固執(zhí)己見甚至自以為是等的不良治學陋習。但是如果只是學習而不靜下心來進行思考和總結,容易導致知識的機械積累,無法將學到的知識在頭腦中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更不可能由此產生知識碰撞的火花。清代儒學家陸世儀在《思辨錄》里面闡發(fā)說:“悟處皆出于思,不思無由得悟;思處皆緣于學,不學則無可思。學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鬃釉凇墩撜Z·衛(wèi)靈公》中還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避髯右灿袔缀跖c孔子完全相同的言論:“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保ā盾髯印駥W》)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墩撜Z·子張》)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這與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梢?,人類在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原則往往是一致的。眾多偉人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學思須同舉。現(xiàn)在的學生尤其是現(xiàn)代大學生眼高手低,想得太多而不愿意靜下心來學習,創(chuàng)新與進步確實需要思想的碰撞,然其不知“思”指基礎是“學”。在治學的道路上,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學是思的準備,思是學的升華。
(二)為學由己,好學樂學
正如現(xiàn)代終身教育思潮要求的那樣,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持續(xù)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一種持久的源動力。如果這種源動力來自于外界,那么可想而知動力就會迅速衰竭??鬃犹岢觯瑢W習的源動力必須來自于自己,這樣的動力才是持久永恒的?!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τ趯W習,了解怎么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足見孔子對于學習自發(fā)性的重視與追求。這也符合我們現(xiàn)代教育中的一種公認的觀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符合現(xiàn)在教育心理學中關于學習內驅力的理論。
孔子不僅強調學習的自發(fā)性,還提出學習要有自覺性。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在《述而》當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仁”,為“仁”任重道遠,但只要心中有“我欲仁”,離目標就不遠了。用“五日三省吾身”的方法,不斷進行自我監(jiān)督和自我反省。學生須明白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和實踐者,保持一顆對萬事萬物都有興趣的好奇心,將學習視為興趣而不是負擔。做到像高爾基所說的那樣:“我撲在書上,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p>
(三)學而不厭,溫故知新
高考結束后試卷像雪花一樣的校園里飄飛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了。表面上這是學生宣泄內心壓力的方式,實則是學生對于學習已經厭惡到了無可容忍的地步,以至于要撕碎試卷來發(fā)泄內心積壓怨恨。九年義務教育加之三年高中的學習,學校不但沒有培養(yǎng)出真正熱愛學習的人,反而制造了大批量厭學的人,這本事就是對現(xiàn)代教育極大的諷刺。孔子早有先見之明,認為學校應該培養(yǎng)的是會學習的人。
會學習的人有兩個特點。其一,學而不厭。《論語·述而》中記載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闭缜拔乃f,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根據(jù)心理學原理,長期從事某一事件容易產生倦意和惰性,從而心生厭倦之意。學問不厭之“厭”不是厭倦的意思,而釋為滿足之意。社會心理學指出,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是人的欲望??鬃诱J為學生應該有不滿足于當前知識儲量和學習狀態(tài)的欲望,從而不斷促進自己在學習之路上持續(xù)前進,乘風破浪。其二,溫故知新。學習是一個反復的過程,不同年齡時期對于同一知識的認識是可以有所不同的。比如在中學學到的牛頓第二定律,它的定義域是不連續(xù)的,而到了大學時期學過微積分之后就發(fā)現(xiàn)其定義域其實是連續(xù)的。對于舊的知識或者經驗有新的體會,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看來是認知結構的重組和建構,也正是學習的本質體現(xiàn)??鬃訌娬{學生們去反悟舊的知識,并希望能夠有心得體會。這其實是在引導學生們把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在頭腦中進行重新整合、升華。學習是質的飛躍而不是量的增加,這才是學習的真諦。
(四)一以貫之,擇善從之
莊子曾經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yǎng)生主》)我們都知道知識是無限的,尤其是在這個數(shù)據(jù)大爆炸的時代,用有限的人生去去掌握無窮的知識本身就是偽命題。從而孔子提出“一以貫之”的學習經驗,認為在學習知識的時候應該抓住精髓之處,貫穿整片知識的海洋。在現(xiàn)實學習中也是如此,練習題和模擬卷是永遠做不完的,課本也不可能容納人類所有的智慧。這就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種適合自己的指導思想和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抓住知識的主心骨才更容易獲得完整的知識面,而不至于在知識的海洋里失去航向。
當有了學習方法和指導思想以后,就要開始有選擇性地去汲取有益知識的營養(yǎng)。在這個數(shù)據(jù)大爆炸的時代,信息量爆炸式地增長,有善有惡,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力量和范圍也畢竟是有限的,關鍵在于學生自己的選擇??鬃犹岢觯骸皳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他認為,我們應該去學習他人的閃光點,當看到他人身上有不足之處的時候也要不忘反省自己身上事有類似的缺點,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在選擇知識的時候也是如此,要有一顆能夠甄別善惡的心,棄惡揚善,汲取精髓。見賢思齊的精神是一種學習的修為,擇善從之便是我們做出選擇的標準。
(五)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說空話多實踐
孔子是個非常重視學生實踐的教育家??鬃犹岢觥懊粲谑露饔谘浴保ā墩撜Z·學而》),朱熹在《朱子語類》里面又為其注釋為“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這告訴我們一個簡單而實用的道理:認識源于實踐,學習道路上要多做事少說話??鬃訛榱四軌蚺囵B(yǎng)出博學而又實際工作能力的國家棟梁,要求學生具有的核心品質“仁”。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強調:“力行近乎人。”(《禮記·中庸》)
參考文獻:
[1]趙躍紅.孔子的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哲學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6):4-6.
[2]楊國欣.孔子教育思想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6(8):48-49.
[3]于龍斌.孔子教育思想與現(xiàn)代終身教育理念[J].孔子研究,2004(4):37-40.
[4]喬暉.孔子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與現(xiàn)代教師的教育素質[J].教育探索,2004(6):115-117.
[5]郝慧芳.從《論語》看孔子的教學方法[J].船山學刊,2007(3):113-115.
[6]吉愛明,丁泗.有教無類:孔子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啟示[J].江蘇教育研究,2008(15):57-60.
[7]王雪峰,高暢.論孔子教育思想的主體性精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2(4):85-89.
(作者單位:紹興市柯橋區(qū)實驗小學新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