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誼
摘 要:將葬于明代洪武二十二年的魯荒王墓、永樂十二年的郢靖王墓、宣德十年的蜀僖王墓、永樂二十二年的楚昭王墓以及明嘉靖之后周王府、衡王府等藩王府遺址中的出土瓷器與傳世瓷器實物相結合,對明代藩王府用瓷來源、產品類型、用瓷等級進行歸納,進而探析明代藩王用瓷的生產與使用制度。
關鍵詞:藩王;陶廠;明早期;用瓷制度
1 明代藩王用瓷產品類型與年代學研究
山東濟寧兗州魯荒王朱檀墓發(fā)現(xiàn)瓷器6件,其中3件為青白瓷。青白瓷胎體以刻花龍紋為裝飾(圖1),器物胎體刻劃紋飾相同,均是以云龍紋為裝飾[1]?!岸∷让H王殿內屏風飾以云龍,頂幔用青文綺泥金云龍,如東宮之制?!泵鞒跤H王所使用的器物紋飾與東宮相同,五爪龍紋也為親王所使用。元代龍紋多為三爪、四爪,五爪龍紋少見。《元典章》載:“限惟不許服龍鳳文,龍謂五爪二角者?!盵2]說明元末五爪龍紋成為宮廷所使用的紋飾定制,除去宮廷使用之外,限制龍紋的使用。明初宮廷器物的裝飾紋飾繼續(xù)沿用元代以來的制度。所發(fā)現(xiàn)的青白瓷刻劃龍紋特征有別于元代龍紋,青白瓷產品以3件相同紋飾的產品出現(xiàn),說明明初親王用瓷已經成組生產,區(qū)別于之前的單件瓷器生產,用統(tǒng)一的刻劃紋飾對器物進行裝飾。明初宮廷用瓷的生產中,使用統(tǒng)一的紋飾作為器物的裝飾,也說明明初宮廷對于景德鎮(zhèn)陶廠的管理控制嚴格。朱檀墓中出土瓷器為實用器皿,瓷器為青白釉,胎質呈白色,為景德鎮(zhèn)窯所燒制。乾隆七年《浮梁縣志》載:“明洪武二年設廠制陶,以供尚方之用?!焙槲涠辏?369)設立的陶廠,在產品生產屬性與產品流向區(qū)別于之后的明代御器廠。御器廠建立之后,對瓷器生產以及流通控制嚴格。明朝洪武二年,陶廠建立之初,藩王用瓷應為景德鎮(zhèn)陶廠所生產。朱檀墓中所發(fā)現(xiàn)的青白瓷刻云龍紋梅瓶、云龍紋荷葉蓋罐的成型工藝為分段制胎,再進行三段式接胎。明初,景德鎮(zhèn)窯廠的接胎工藝是以模印制作胎體的頸部、腹部、底部,再進行接胎。朱檀墓中所發(fā)現(xiàn)的青白釉云龍紋罐,胎體接胎痕跡明顯。與元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生產的接胎工藝技術相比,明初景德鎮(zhèn)瓷業(yè)生產工藝技術中接胎技術有所改變。元代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的接胎技術,是以釉水為粘合劑,所以接胎痕跡并不明顯。明初是在分段制胎的工藝基礎上,以器物胎與胎之間,直接粘合成型。明初景德鎮(zhèn)陶廠的制瓷工藝繼承元代以來的制瓷技術。施釉方法為澆釉,自器物上部而下澆釉。梅瓶以及荷葉罐內部施釉,是以蕩釉來施釉。所以,器形上部釉水較薄,而接近于器底,有積釉現(xiàn)象。3件青白瓷器分別為梅瓶、荷葉蓋罐、盤均為實用器,應當為朱檀生前所使用。戈妃墓中出土瓷器4件,為青花云龍紋罐(圖2)、青釉雙耳扁瓶、龍泉窯福壽扁瓶(圖3)、龍泉窯鬲式爐4件器物。青花云龍罐與高安窖藏中出土的青花云龍紋罐,于器形、紋飾、釉色基本相同,可定為元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產品。元代青花在明初貴族墓葬中多有發(fā)現(xiàn),對于其來源的分析。推斷其一為元末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利品,在明初繼續(xù)有所使用。其二,至正型元青花產品類型,于明初洪武年間仍有少量的生產。所使用的青料以及裝飾紋飾,與元代青花瓷器產品類型相同或相近。明初,沐英墓、周王墓、湯和墓中均有至正型元青花的出土,說明此類青花產品在明初的使用中,具有普遍性。對于戈妃墓葬中青花產品類型的生產年代,推斷為明代洪武初期。其產品的器形與裝飾工藝繼續(xù)使用至正型青花的生產工藝技術。明初王府所使用的祭祀用具多為瓷質?!坝H王合用祭器白磁登铏八箇,簠、簋、籩、豆、碟、九十六箇。磁爵十二箇,篚箱四箇,籩豆匣四副,三牲匣四副,銀壺四把。銀拆盂四箇,銀匙二十一張,銀筯二十一,雙酒尊六箇”[3],說明明初祭祀所用器具從元代的銅器向瓷器轉變。戈妃墓葬中出土的龍泉青瓷應為洪武時期生產,與浙江楓洞巖遺址中洪武地層中所出土同類產品類型相同?!遏斖蹂鷫恐尽份d:“妃戈氏,以良家子入侍親藩,洪武二十三年封為魯荒王妃。子一人肇輝,嗣封魯王。正統(tǒng)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七十二……以薨之次年四月十九日葬于九龍山之原……”魯王妃戈氏于正統(tǒng)六年下葬于九龍山,隨葬的瓷器應為墓主生前所使用?!洞竺鲿洹肪硪痪潘挠涊d:“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弊C明除饒州府之外,處州龍泉窯也生產宮廷、王府所需瓷器。
明代中期所發(fā)現(xiàn)的藩王用瓷基本為民窯產品,嘉靖之后有所變化。明后期周王府、衡王府遺址中,所出土的瓷器產品類型以青花瓷器的數量居多,青花瓷器中多以龍紋裝飾,龍紋為四爪或五爪龍。衡王府遺址出土青花瓷書寫款識為“武定府置”(圖5),證明郡王府瓷器也由景德鎮(zhèn)所燒制。周王府遺址中所發(fā)現(xiàn)青花龍紋碗紋飾為四爪龍紋,應為景德鎮(zhèn)民窯燒造。衡王府遺址所出土的青花瓷殘片,底款為“武定府置”,說明明代晚期郡王府與親王府,同在景德鎮(zhèn)民窯定燒瓷器。嘉靖之后,景德鎮(zhèn)御器廠實行官搭民燒制度,由于藩王府用瓷數量巨大,所以,御器廠并無力承擔各藩王府瓷器的生產。明晚期藩王用瓷、親王與郡王的用瓷均由景德鎮(zhèn)民窯所生產。器形與繪畫紋飾,模仿景德鎮(zhèn)御器廠的青花產品,但是由民窯所生產。藩王府青花瓷器與御器廠同類型產品相比,青花呈色為灰青色,繪畫紋飾相對草率。這是由于民窯所生產的瓷器相較于御器廠瓷器質量較差。證明明晚期御器廠對產品的生產管理嚴格,并且不允許質量較差的產品流通民間。所以,藩王用瓷產品類型介于民窯與御器廠產品之間。周王府遺址所出土青花瓷器產品類型豐富,可見,藩王除了向景德鎮(zhèn)民窯定燒瓷器之外,還需要向民窯大量購買。
崇禎時期,趙王府所定燒的五彩龍紋大盤(圖6),區(qū)別于青花繪畫的單一產品。證明萬歷之后,景德鎮(zhèn)御器廠生產有所衰落。藩王所使用的瓷器在嘉靖之后主要是通過民間窯廠定燒,產品的器形、紋飾主要由藩王府設計。由此可以推斷萬歷之后,宮廷用瓷主要來源于民窯。嘉靖之后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民窯產品的器形、紋飾大量仿制官窯產品,所以民窯產品的生產工藝技術有所提高。明晚期宮廷與王府所使用的瓷器,器形與繪畫紋飾均由宮廷與王府獨立設計,交由民窯燒制。藩王所使用的瓷器類型,應當為五爪龍紋瓷器。而“典膳所”等款識的青花瓷器應為王府內其他人員所使用。
永樂十二年的郢靖王墓出土了兩件青花產品,分別為青花四愛圖梅瓶(圖7)、青花云龍紋梅瓶(圖8),與元代至正型青花呈色、紋飾類型相同。2件梅瓶為青花分層裝飾,梅瓶下部蓮瓣紋采用分體裝飾工藝,區(qū)別于洪武時期以后的聯(lián)體蓮瓣紋飾。郢靖王墓所出土的兩件梅瓶應為至正型青花產品。但明初親王墓葬中,所出土至正型青花產品類型較為普遍。由于至正型青花瓷器在元代多為對外銷售,國內銷售數量相對較少,所以,郢靖王墓葬中所出土的兩件至正型青花產品的生產年代下限應為洪武初期。永樂二十二年的楚昭王墓出土瓷器兩件,一件為翠青釉碗,侈口、弧腹、圈足,應為明初景德鎮(zhèn)窯模仿龍泉窯產品釉色所燒制。明初景德鎮(zhèn)窯與龍泉窯共同作為設置陶廠的區(qū)域,兩類產品在器形與裝飾工藝上互有模仿。第二件甜白釉罐,子母口,腹部的接胎痕跡明顯。甜白釉是在元代樞府瓷工藝基礎上演變而來,永樂時期燒制成熟,該件甜白瓷罐為明初永樂時期所燒制,應當為景德鎮(zhèn)御器廠所生產的產品。宣德十年蜀僖王墓中出土青花纏枝荷花紋碗,外底有“西平佳器”的款識,應為民窯所生產。“西平佳器”為景德鎮(zhèn)民窯生產青花瓷器的常用款識。青花纏枝荷花碗的紋飾是模仿明早期官窯所繪畫,為民窯仿官窯的產品。由此,宣德時期,藩王用瓷也通過民窯進行購買。明初民窯產品的釉色以及裝飾紋飾也有模仿御器廠產品的現(xiàn)象存在?!叭首诨实蹘左郯状偶榔?,于磁州造趙王之國各壇祭器”[4]洪熙時期,除景德鎮(zhèn)之外,藩王所轄范圍內的窯廠,也為藩王府生產使用瓷器。說明永樂之后,藩王用瓷數量有所增加。為彌補景德鎮(zhèn)窯廠生產的不足,特命各地窯廠為藩王燒制瓷器。明早期藩王用瓷類型有青花、青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等多類產品類型,這是源于瓷器產地的多元性造成的。明初藩王用瓷的來源與宮廷相同,但產品類型相對于宮廷較少。除去明初景德鎮(zhèn)、龍泉窯所設置的陶廠生產的產品之外,各藩王府需向民間購買瓷器,以補充瓷器使用的不足。所以,造成明初王府用瓷來源的多元化,以及產品類型的豐富。在瓷器的裝飾紋飾表現(xiàn)中,存在與宮廷瓷器裝飾相同的紋飾,也有民窯瓷器裝飾紋飾,說明明初王府用瓷制度并不嚴格,
2 明早期藩王用瓷制度
2.1 明初洪武至洪熙時期應為陶廠所供應
所發(fā)現(xiàn)洪武時期藩王墓葬出土的瓷器,以朱檀墓出土瓷器為典型產品,所生產青白瓷產品均為五爪龍紋裝飾,并且成組生產,已形成瓷業(yè)使用中的禮制。并且出土釉里紅瓷器產品,與景德鎮(zhèn)御器廠以及明故宮遺址所出土洪武時期釉里紅遺物相同[5]。證明朱檀墓中所出土的釉里紅大碗,應當為洪武時期景德鎮(zhèn)陶廠所生產的產品類型。陶廠產品在明代洪武時期藩王墓葬中大量出土,并不見民窯瓷器出現(xiàn)。明初藩王用瓷中部分是元代至正型青花瓷器產品。至正型青花產品應當為沿用前朝的產品或洪武初年景德鎮(zhèn)陶廠所生產。而宣德時期蜀僖王墓中出土青花纏枝荷花紋碗為景德鎮(zhèn)民窯產品,說明明初藩王用瓷也在民間進行購買,以補充不足。由此說明,洪武時期藩王用瓷主要由景德鎮(zhèn)陶廠所供應,所使用瓷器類型與紋飾特征與宮廷所使用的瓷器相同?!昂槲淙迥晔奸_窯燒造,解京供用,有御廠一所”,御窯應當為御器廠。而宣德之后,由于景德鎮(zhèn)御器廠的建立。藩王墓葬與居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民窯產品。說明景德鎮(zhèn)御器廠建立之后,御器廠產品與民窯產品的屬性相區(qū)別。王府用瓷由之前由陶廠統(tǒng)一調撥,演變?yōu)橛擅窀G供應。所以洪武至洪熙時期,王府用瓷應由宮廷統(tǒng)一管理。在宣德之前,王府用瓷并不需要向民窯購買。
2.2 王府用瓷的生產屬性與來源
陸萬垓《江西省大志》記載:“洪武三十五年始開窯燒造,解京供用。有御廠一所,官窯二十座?!闭f明明初景德鎮(zhèn)有御廠與官窯的同時存在。御窯是專門為宮廷生產瓷器的機構,而王府用瓷為官窯所承擔。御窯與官窯瓷業(yè)生產有所區(qū)別,御器廠應當專門為宮廷生產瓷器,而官窯所生產瓷器的屬性與御器廠產品有所不同。明初藩王用瓷是以浮梁官窯所生產,區(qū)別于御窯產品。御窯產品流通為宮廷所控制,而官窯產品應是供應上層貴族。所以,在產品的器形、紋飾、裝燒工藝模仿御窯產品,但與民窯產品工藝有所區(qū)分,是介于御窯與民窯之間的官窯產品。明初官窯二十座證明瓷器生產數量較大,供應貴族的瓷器遠大于宮廷瓷器的生產。明早期藩王墓所出土瓷器并無款識,由于并非御窯所產,所以并不落款識。而官窯所生產的瓷器,在器形、紋飾裝飾中,均有模仿御器廠產品的現(xiàn)象。永樂之后藩王墓葬出土的瓷器產品與御器廠產品相比有所區(qū)別。所以,王府用瓷來源自永樂之后應當是由景德鎮(zhèn)官窯所生產。
自永樂之后,王府用瓷除官窯定燒之外,應當還有向民窯購買,已補充王府所用瓷器的不足。因此在藩王墓葬中經常發(fā)現(xiàn)民窯產品的存在。而民窯瓷器應當為王府直接購買并非為定燒的性質。明早期藩王府分布于不同地域,本土原有瓷業(yè)生產的窯口也為王府承擔部分制瓷任務。但永樂之后的藩王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少量的御器廠所生產的瓷器,應當為宮廷賞賜,與王府大量的實用瓷器相區(qū)別。明晚期藩王用瓷來源于景德鎮(zhèn)民窯,瓷器類型以青花瓷為主。藩王用瓷應當是通過景德鎮(zhèn)民窯定燒而成,定燒的瓷器產品除去一部分為龍紋裝飾之外,其他一部分瓷器產品主要通過民間購買而獲得。所以,在藩王府遺址出土的產品類型中,既有龍紋裝飾的產品,也有其他民窯類型產品。藩王用瓷的生產不同于官窯瓷器,官窯瓷器在明晚期,多使用官搭民燒的方式,由官窯提供生產資料,民窯進行產品的生產。但藩王用瓷多由自身定燒,數量不足者民間購買補充。所以,藩王用瓷多由民間購買或定燒。明晚期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為藩王用瓷產品生產工藝技術的提高建立了基礎。
明代藩王府所使用的瓷器類型中,一部分作為藩王自身所使用的器物,其來源應為景德鎮(zhèn)民窯專門定制。而一部分瓷器是通過景德鎮(zhèn)民窯購買而獲得,應為王府內部其他人員使用,藩王用瓷的繪畫紋飾模仿景德鎮(zhèn)御器廠瓷器類型。
3 結語
從明早期藩王墓葬所出土的瓷器類型來看,洪武時期其用瓷的主要來源為景德鎮(zhèn)陶廠所生產,產品類型與裝飾紋飾與宮廷用瓷相同。這是由于洪武時期,景德鎮(zhèn)陶廠設立之初,產品的生產與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王府用瓷與宮廷用瓷的制度并不區(qū)分。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元年)之后,在永樂、洪熙、宣德時期,由專門設立御器廠生產宮廷用瓷,與景德鎮(zhèn)官窯、民窯生產與經營屬性相區(qū)別。王府用瓷主要由官窯負責燒制,部分產品也向民窯購買。但官窯生產產品多是模仿御器廠的瓷器類型,與御器廠相區(qū)別。明晚期嘉靖之后藩王用瓷全部由景德鎮(zhèn)民窯定燒或購買。
參考文獻
[1]山東博物館.發(fā)掘明朱檀墓紀實[J].文物,1972(5).
[2](元)佚名.元典章·禮部卷二[M].元刻本.
[3](明)佚名.太常續(xù)考·卷2[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黃彰健??保醒性簹v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明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6.
[5]劉新園,李一平,江小民等.江西景德鎮(zhèn)明清御窯遺址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