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明
(天水師范學(xué)院 歷史文化學(xué)院,甘肅 天水 741001)
與軒轅故里相聯(lián)系的地理概念,先秦秦漢時期基本上有軒轅丘、姬水,魏晉以后出現(xiàn)壽丘、天水,以及跟軒轅故都緊密相連的“有熊”(既是姓氏,也是國號)而產(chǎn)生的有熊氏之地、墓葬之地橋山等,對于這些概念的認(rèn)識分歧而產(chǎn)生諸多軒轅故里、故都,爭論不休。在此過程中,皇甫謐的《帝王世紀(jì)》和司馬遷的《五帝本紀(jì)》具有里程碑意義,基本奠定了軒轅故里、故都的討論范圍和路徑。明以后,軒轅故里在相關(guān)的地方志中非常清晰。
軒轅故里問題的產(chǎn)生有兩個原因,一是先秦秦漢時期有關(guān)黃帝的歷史文獻(xiàn)記載少,且記錄文字簡單;二是地理概念處于變遷之中,某些已經(jīng)難以考證,故對當(dāng)時的地理所指后世難以準(zhǔn)確知曉。正因為記載簡單甚至模糊,因而解讀各異,以致形成了后世不同的軒轅(黃帝)故里之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演進(jìn)路徑。
先秦秦漢時期,有關(guān)軒轅黃帝的記載寥寥無幾?!秶Z》《史記》《大戴禮記》《焦氏易林》《五帝本紀(jì)》等文獻(xiàn)記載均很簡略。《國語》記載,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珪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jì)也,異德之故也?!盵1]98顯然,《國語》反映出時人地域意識的覺醒。其“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引發(fā)了后世對于姬水的疑問、考究或引用,由此形成了軒轅故里討論的中心之一——姬水所在地為軒轅故里。
司馬遷在《五帝本紀(jì)》中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盵2]10西漢學(xué)者戴德之《大戴禮記》卷7《帝系第六十三》也載:“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盵3]137這些說法應(yīng)該來源于《世本》,說法略有不同,基本意思一致,其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子,是為嫘祖,產(chǎn)青陽及昌意?!盵4]12因為“黃帝居軒轅之丘”,所以對“軒轅之丘”的考證推究便形成了又一個討論中心——軒轅之丘所在地就是軒轅故里。
對于“黃帝以姬水成”、“黃帝居軒轅之丘”的說法,后世乃至當(dāng)今沒有人質(zhì)疑,故一直被采信。但對于姬水、軒轅之丘在何處卻爭論不休,難以形成共識。特別是人們地域觀念強(qiáng)化的明清以后,更是難以達(dá)成一致。
在仍未弄清楚姬水、軒轅之丘等問題之時(或許時人對此并無異議,只是再后來才弄不清楚這些問題),新的問題產(chǎn)生了。
1.黃帝生于壽丘?
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jì)》既認(rèn)可了此前姬水、軒轅之丘之說,并說出了軒轅黃帝出生地、建都等,其言:
“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①王獻(xiàn)唐認(rèn)為:“黃帝乃有熊氏之后,與少典無涉,后世傳為少典者,殆黃族欲收服炎族之心,故以同族自居,亦謂少典之裔也。”《炎黃氏族文化考》,青島出版社,2006年,第7頁。按照此說,黃帝有熊氏的說法應(yīng)該有誤。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nóng)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龍顏,有圣德,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盵5]14
可以說,自此以后,軒轅故里的《帝王世紀(jì)》時代開始了。同時期略后,東晉干寶《搜神記》、梁蕭繹《金樓子》的記述與此一致,只不過后者并未明言黃帝生于何地。②《搜神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熊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及神農(nóng)之末,少典氏又娶附寶。見大霓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于壽丘。”蕭繹《金樓子》卷1《興王篇一》載:“黃帝有熊氏,號軒轅,亦曰帝鴻,少典之子,姬姓也。又姓公孫。少典娶有喬女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龍顏,有圣德。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循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邱,乃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行其志?!?/p>
2.黃帝生于天水?
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17《渭水》載:
渭水又東南合涇谷水,水出西南涇谷之山,東北流,與橫水合,水出東南橫谷。西北逕橫水壙,又西北入涇谷水,亂流西北,出涇谷峽。又西北,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皇甫謐云生壽邱,邱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也?[6]429-430
在《帝王世紀(jì)》的時代,“黃帝生于天水”打開了這個時代主流學(xué)說的一大缺口。
皇甫謐的《帝王世紀(jì)》和司馬遷的《五帝本紀(jì)》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兜弁跏兰o(jì)》記載得如此清楚,將軒轅黃帝的基本生平如此具體地呈現(xiàn)出來,來源或文獻(xiàn)、或口頭相傳,想必是有一定依據(jù)的,但依據(jù)是什么卻不得而知。同時,其中許多神秘化的記述同樣具有里程碑意義。
大概因為壽丘說不脛而走,在魏晉乃至隋唐時期,都很流行,也成為后世學(xué)者的重要依據(jù)。所以,唐代基本承襲了魏晉時期的觀點,甚至完全引用其說法。對于壽丘的理解上基本上也承襲了魏晉時期“邱在魯東門北”,即山東之說。
唐初高祖下令編修的類書《藝文類聚》卷11《帝王部一·黃帝軒轅氏》則完全照搬了《帝王世紀(jì)》。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中關(guān)于黃帝,也是完全引用前人皇甫謐的說法。房玄齡等人著《晉書》之《地理志四上》同樣認(rèn)為“黃帝生于壽丘,而都于涿鹿?!碧瞥酢盾庌@黃帝傳》③據(jù)張固也《〈軒轅黃帝傳〉考》認(rèn)為《軒轅黃帝傳》并非南宋之作,而是唐初作品,晚唐王瓘《廣黃帝本記》實即增廣此書而成?!渡鐣茖W(xué)戰(zhàn)線》,2008年第1期,79-83頁。應(yīng)該是首次為黃帝立傳,其曰:“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其母西喬氏女,名附寶。瞑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于郊野。附寶感之而有娠。以樞星降,又名天樞。懷之二十四月生軒轅于壽丘?!盵7]1而李賢注《后漢書》志20《郡國志二》也完全引用《帝王世紀(jì)》:“生黃帝于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盵8]3430
這樣,有唐一代,整個官僚士大夫基本采信了《帝王世紀(jì)》的說法,以至于其他的文獻(xiàn)中幾乎千篇一律: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都于涿鹿后遷有熊,葬于橋山。因此,整個隋唐時期,壽丘山東說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南安姚瞻“黃帝生于天水”說一度銷聲匿跡。由此可以進(jìn)一步看出《帝王世紀(jì)》的里程碑意義。
只不過到了宋代,除了山東說繼續(xù)流行之外,羅蘋為其父羅宓所著《路史》作注時,否定了《帝王世紀(jì)》關(guān)于壽丘山東說和其父采用的皇甫謐之說,言“壽丘,在上邽”。因為有了《帝王世紀(jì)》說、羅蘋說等說法,后世便有了充分的材料依據(jù)而加以引證,故而爭論不休。
因為魏晉及以后,軒轅故都、墓地等問題有時與軒轅黃帝故里相為表里,互為印證,故有必要對此也做一基本梳理。由此就有以下兩個問題:
1.有熊(新鄭)說
關(guān)于軒轅黃帝的姓氏,有軒轅氏④據(jù)宋代羅璧《羅氏拾遺》記載,軒轅和黃帝并非一人,其言:“莊子注軒轅氏后,始有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黃帝氏、,六韜亦著軒轅氏在驪離氏、赫胥氏之間。軒轅,自古帝王一號也。古幣亦有軒轅、黃帝之分,軒轅幣始作貨,黃帝幣又作布,則軒轅黃帝為二。又軒轅以車得名,軒轅睹轉(zhuǎn)篷之風(fēng),法制車輪。軒,車橫木,轅,車直木。因以為號。黃帝見大蚓,曰土氣勝,土色黃,因號為黃帝。司馬遷不祥,乃玥黃帝名軒轅,后人從而訛,執(zhí)古為信?!薄读_氏拾遺》卷八《軒轅黃帝》,叢書集成初編,單行本,中華書局,1991年,第96頁。、有熊氏⑤徐旭生先生說:“古書中只談到少典,沒有談過有熊,有熊一名同黃帝、少典二名發(fā)生關(guān)系大約是比較晚近的事情,不足為信據(jù)?!薄吨袊攀返膫髡f時代》,第41頁,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年版。等說法。圍繞軒轅氏,產(chǎn)生軒轅丘的概念;圍繞有熊氏,產(chǎn)生有熊國號。在證明黃帝故都時,黃帝之號有熊氏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jù)。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盵2]45
魏晉時期,黃帝都“有熊”說較為流行?!兜弁跏兰o(jì)》言“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似乎是說黃帝建都和居住地為同一地方。東晉王嘉《拾遺記》載:“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母曰‘吳樞’,以戊已之日生,故以土德稱王,時有黃星之祥。”[9]13魏晉時期已經(jīng)完成了“有熊”由氏族之號到國號或都名的轉(zhuǎn)變?!兜弁跏兰o(jì)》“受國于有熊”幾為后世之圭臬。①經(jīng)??吹竭@樣的現(xiàn)象:一些學(xué)者引經(jīng)據(jù)典時,似乎有意無意模糊原文獻(xiàn)和后人注之間的關(guān)系,把原文獻(xiàn)和注不加區(qū)別一并引入,使不明讀者誤以為均來源于該文獻(xiàn)。比如“焦贛《焦氏易林》載:‘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逼鋵嵾@是后人加的注。還有學(xué)者將后世的理解變成了原文獻(xiàn)的內(nèi)容,如“東漢班固《白虎通·號篇》:‘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逼鋵嵲墨I(xiàn)為:“黃帝有天下,號曰自然,獨宏大道德也。”(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第7頁)只是后世有人認(rèn)為“自然”應(yīng)為“有熊”。故使很多學(xué)者引用時“自然”變成“有熊”,讓人誤認(rèn)為《白虎通·號篇》記載是“有熊”。
隋唐時期這一說法的統(tǒng)治地位基本確定下來。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卷八言:“新鄭縣,緊。東北至州九十里。本有熊氏之墟,又為祝融之墟?!盵10]205李泰《括地志》卷四言:“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11]178杜佑《通典·州郡七》載:“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12]939由此而言,有熊由最初的姓氏之號而逐漸演變?yōu)槎贾?,至唐以后,被基本確定下來。自唐以后,有熊說非常流行,居于主導(dǎo)和統(tǒng)治地位。
宋以后,這種說法非常普遍。如司馬彪《續(xù)漢書·郡國志》載:“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盵13]22劉恕《通鑒外紀(jì)·卷一》載:“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于壽丘,長于姬水,改姬姓?!盵14]6歐陽忞《輿地廣記》卷4《京西北路》載:“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所都也?!盵15]59這樣的記載頻見史端。②后晉,劉昫《舊唐書·天文志》:“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中東鄙則入壽星?!彼未队[》卷155載:“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宋羅泌《國名記》:“有熊帝之開國,今鄭之新鄭?!彼螛肥贰短藉居钣洝罚骸靶锣嵖h,黃帝都于有熊即其地?!彼螐埦俊对企牌吆灐罚骸败庌@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君少典之次子也。伏羲生少典,少典生神農(nóng)及黃帝,襲帝位,居有熊之封焉……始學(xué)于大顛,長于姬水。帝年十五,心慮無所不通,乃受國于有熊,襲封君之地。在鄭州新鄭縣?!泵骼钯t《大明一統(tǒng)志·沿革》卷26:“新鄭縣,上古有熊國,在州城東北九十里,周封黃帝后于此為鄶國,春秋時為鄭武公之國,名曰新鄭。”(第18頁)明大學(xué)士李東陽奉敕撰《歷代通鑒纂要》:“黃帝軒轅氏,姓公孫,改姓姬,名軒轅,有熊(今新鄭縣)國君少典之子,以土德王。神農(nóng)氏衰,諸侯相侵伐,軒轅修德治兵,擒殺蚩尤于涿鹿(今涿州),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p>
2.先都涿鹿,后遷有熊
同時期仍流行另外一種說法,即黃帝先都涿鹿,后遷有熊。
《魏書》記載,高祖欲遷都,燕州刺史穆羆:“臣聞黃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备咦嬖唬骸包S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遷于河南?!盵16]359唐李大師和李延壽等撰《北史》也有相同收錄。間接地證明了黃帝初都涿鹿,后遷都河南。這一說法得到部分唐人的認(rèn)可,而采用。《史記》之正義:
輿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卑福狐S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云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生日角龍顏,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封泰山,禪亭亭。亭亭在牟陰。少典之子。[2]10
但對于涿鹿認(rèn)識也有分歧,一說河北涿州,一說江蘇彭城。唐人似乎對于彭城說認(rèn)可度并不高。江蘇彭城說的依據(jù)來自于《輿地志》,其載:“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盵17]108這一說法雖被唐張守節(jié)在《正義》中引注,但并未認(rèn)可涿鹿即彭城的說法。在《史記·五帝本紀(jì)》“北過涿鹿”一語中張守節(jié)云“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山側(cè)有涿鹿城,即黃帝、堯、舜之都也。”媯州,唐朝州名。治在今河北省涿鹿縣城西南二十里的保岱(天寶初年改媯州為媯川郡。乾元元年(758年)恢復(fù)媯州。后晉天福三年(938年)作為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被割讓給契丹。契丹改名為可汗州),故而張守節(jié)仍然認(rèn)可河北涿州說。
由此,黃帝故都有三種說法,如圖1:
圖1 黃帝故都的三種說法
《史記》卷28《封禪書》載:
其來年冬,上(漢武帝)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后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qū)υ唬骸包S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奔戎粮嗜?,為且用事太山,先類祠太一。[2]1396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上郡陽周縣條下注云:“橋山在南,有黃帝冢。”[10]1617由此可見,漢代已經(jīng)基本形成橋山為黃帝衣冠冢之地的認(rèn)識,也被后人所認(rèn)可。
漢魏之間的劉向《列仙傳》指出黃帝“假葬橋山”。其載:
黃帝者,號軒轅。能劾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預(yù)知,知物之紀(jì)。自以為云師,有龍形。自擇亡日,與群臣辭。至于卒,還葬橋山,山崩,柩空無尸,唯劍舄在焉。仙書云: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龍髯,從帝而升,攀帝弓及龍髯,拔而弓墜,群臣不得從,望帝而悲號。故后世以其處為鼎湖,名其弓為烏號焉。神圣淵玄,邈哉帝皇。蒞萬物,冠名百王?;芰?,數(shù)通無方。假葬橋山,超升昊蒼。[18]9
唐代仍繼承這一說法。唐代《廣黃帝本行記》言,黃帝乘龍登天,“有臣左徹削木為黃帝像,率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幾杖立廟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喬山之冢?!雹賹躺街#螒c年間顧廣圻注曰:“在上郡周陽縣有橋山,又膚施縣有黃帝祠,坊州橋山有黃帝冢?!盵19]7
約魏晉后期至隋唐時期,對于橋山的理解出現(xiàn)了分化?!妒酚洝分易⒃疲?/p>
[正義]:列仙傳云:“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棺焉?!痹針蛏?。[集解]: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盵索隱]:地理志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正義]:括地志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冢?!盵2]11
此后,官僚士大夫仍有采用黃帝歸葬陽周“橋山”(或喬山)之說,如宋代李昉等撰《太平預(yù)覽》卷79引《史記》、《帝王世紀(jì)》等,言黃帝“葬于上郡陽周之喬山”。[20]367但分化是明顯的,而且,除了寧州說②《莊子·外篇》至樂第十八載:“昆侖之虛,黃帝所休”。這是黃帝墓葬之地之意?是關(guān)于黃帝墓葬的最早記載?這與后來的《漢書》、唐代《括地志》、《元和郡縣志》、《通典》相呼應(yīng)。《括地志》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薄对涂たh志》卷3《關(guān)內(nèi)·道寧州》云:“子午山,亦曰橋山,在縣東八十里,黃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處。”中華書局,1983年,第65頁。外,黃陵說逐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徐旭生說,“近代的書全說它在黃陵縣境內(nèi)”,北宋以前的書全說它在陽周縣境內(nèi)。[21]42曲辰也說黃陵說為時較短,陽周說基本是其二倍。同時,他肯定了涿鹿橋山。③但曲辰認(rèn)為:自西周至西漢時期,涿鹿橋山黃帝陵一直為國家大禘時的祭黃帝處。然自東漢改制,大禘改為于帝都明堂設(shè)牌位祭黃帝后,帝王就不再親到涿鹿橋山祭黃帝,這就給班固提供了史事依據(jù)、筆移橋山。于是,班固將黃帝葬地橋山從涿鹿筆移至千里之外的陜北,在《漢書·地理志》上郡的陽周縣下記曰:“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親手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一例假案?!盾庌@黃帝史跡之謎》,《漢武帝所祠橋山在哪里》,第217-222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2年。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自宋以后,國家祭祀黃帝時,似乎看不到對黃陵之地的質(zhì)疑。比如宋代重視整修黃帝廟、元代設(shè)立三皇廟、明洪武時期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祀始祖的圣地、清朝祭祀黃帝陵頻見于史載。即使時至今日,依然為主流認(rèn)識。
因為問題較多,內(nèi)容龐雜,故這里以軒轅故里為核心做一粗淺分析。
據(jù)現(xiàn)有掌握的文獻(xiàn)來看,軒轅故里的概念出現(xiàn)已經(jīng)遲至唐初。成書于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的《隋書》記載說,劉昉(博陵望都人,今河北安定)早年因為“定策”之功,被高祖授以上大將軍,封為黃國公。其“自恃其功,頗有驕傲之色”。高祖受禪后,升任柱國,改封為舒國公,閑居無事,郁郁不得志。后來與柱國梁士彥、宇文忻數(shù)相來往,相與謀反,答應(yīng)推梁士彥為帝。事遭泄露,高祖欲誅殺,下詔曰:“(劉昉)嘗共士彥論太白所犯,問東井之間,思秦地之亂,訪軒轅之里,愿宮掖之災(zāi)。唯待蒲坂事興,欲在關(guān)內(nèi)應(yīng)接?!盵22]1134這與《北史·劉昉傳》記載完全相同。④《北史》是匯合并刪節(jié)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而編成的紀(jì)傳體史書。但后三史均未記載此詔。
劉昉所問“東井之間”,所思“秦地”,所訪“軒轅之里”應(yīng)該相距不遠(yuǎn)?!稇?zhàn)國策》載:“外自弘農(nóng)故關(guān)以西,京兆、扶風(fēng)、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皆秦地?!币徽f“秦地”在今甘肅天水一帶,是指秦的封地?!败庌@之里”應(yīng)是今天“軒轅故里”之意。這是筆者所見最早的“軒轅故里”的概念。
1.漢代軒轅故里之爭
司馬遷在《五帝本紀(jì)》末,以“太史公曰”論述了學(xué)者關(guān)于黃帝的認(rèn)識,并講述了他所到之處的見聞,曰:“學(xué)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髟子鑶栁宓鄣录暗巯敌?,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fēng)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fā)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盵2]46
從司馬遷之語中我們可以獲取以下信息:第一,學(xué)者據(jù)《尚書》所言五帝缺乏信度,因為《尚書》自堯開始;第二,百家之言理性考證不夠;第三,民間存有軒轅故里之爭;第四,《春秋》和《國語》“表見皆不虛”,即為信史。
民間對黃帝故里的認(rèn)識和爭奪,反映當(dāng)時社會對黃帝的尊崇和重視,從中亦能看出民間的地域意識、文化意識,甚至正統(tǒng)意識的覺醒。司馬遷所言其到之處皆有軒轅故里之說,與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有關(guān),言黃帝故里者,亦必然留下黃帝的遺存,故不足為奇。但這或許成為后世軒轅故里之爭的源頭。
然而,司馬遷在《五帝本紀(jì)》中,仍表達(dá)了他關(guān)于軒轅故里的看法,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奔窜庌@故里在軒轅之丘,但軒轅之丘是何地卻不得而知。因為司馬遷對文獻(xiàn)的研究考證和四處走訪,故其可信度高,所以這是一條非常有價值的記載。由此,軒轅之丘成為考證軒轅故里的主要思路之一。
先秦秦漢時期的文獻(xiàn),涉及軒轅故里其他線索的記載并不多。與前記《五帝本紀(jì)》同樣的記載來源于《大戴禮記》,其載:“黃帝居軒轅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3]137由此,軒轅之丘的地理位置成為又一個關(guān)鍵問題。《焦氏易林》言:“黃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9]279因為伏羲出生天水地區(qū),故黃帝所生之地就在天水地區(qū)。這是一條有力的證據(jù)。但同時期焦延壽之言并沒有引起當(dāng)時及后世學(xué)者的足夠重視,造成這一探究路徑基本斷裂,遲至今日才有學(xué)者予以關(guān)注。①李清凌《華夏文明的曙光》(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3年)第36頁引用該材料。
根據(jù)《山海經(jīng)》等文獻(xiàn),也可以大致推斷出,軒轅之丘應(yīng)在今甘肅清水縣境內(nèi)。②拙文《再論軒轅故里在清水》,雍際春主編《隴右文化論叢》第四輯,三秦出版社,2014年,第83-91頁。
2.姬水
《國語》之“黃帝以姬水成”,其內(nèi)涵應(yīng)有兩種可能:一是黃帝“生”和“長”于姬水,二是只長于姬水。如果屬于前者,那么就可肯定軒轅故里在姬水流域;如屬于后者,這一記載就并無“軒轅故里”的直接價值意義,而只能據(jù)此推斷。從前文所引文獻(xiàn)來看,后世的注解基本為后者,因為大約自晉代《帝王世紀(jì)》伊始,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葬于橋山,幾成定論。
對后人來說,另一個更為關(guān)鍵的問題是姬水在哪兒。因姬水所在,史無明載,所以,《國語》給后人留下了諸多想像和推理的空間,也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論。學(xué)者不得不依靠其他的史料加以印證、佐證。今天,對姬水所在有三種說法:第一,陜西渭水支流,武功縣漆水河或黃陵縣沮河。③楊東晨《從南北民族遷徒與文化交流論炎帝遺跡》(《寶雞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1994第2期P66-71)認(rèn)為:“黃帝氏族,居于天水,后東徙,居于姬水,再經(jīng)正寧入居橋山?!备吖饩А秲蓵x時期北方的民族融合》[復(fù)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史)1981第3期P99-105]認(rèn)為:“據(jù)說姬水流域即今關(guān)中平原北部,住著黃帝的姬姓部落群。”第二,今新鄭潩水可能是古有熊國之姬水。認(rèn)可此觀點的學(xué)者多。④可參見劉文學(xué)《黃帝所居“姬水”新觀察——今新鄭潩水可能是古有熊國之姬水》(黃河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12年第04)。另外,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新鄭縣炎黃文化研究會和鄭州市振興黃帝故里研究會,于1993年4月17日,在少典祠、自然山黃帝飲馬泉和嫘祖祠所在地新鄭縣辛店鄉(xiāng),聯(lián)合舉辦了學(xué)術(shù)研討會。研討會著重討論軒轅故里與姬水河的關(guān)系問題、少典活動遺跡與姬水的關(guān)系、姬水——潩水之變化,“到會專家學(xué)者通過各個學(xué)科充分研討和論證,一致認(rèn)為,潩水就是姬水,今后,應(yīng)重新用姬水河原名?!钡谌?,渭河上游。范三畏先生說:“黃帝族的發(fā)祥地,應(yīng)在渭河中上游及其支流,耤河、牛頭河一帶,其南境則為西漢水上源及其支流永寧河上源一帶。黃帝及其后裔在這一帶所建之國,可考者有軒轅之國,氐人之國,西魯之國等”。他還認(rèn)為,古姬水就是渭河。何光岳先生認(rèn)為清水縣城東約30里的白沙鄉(xiāng)的湯浴河是“姬水”。⑤參見何光岳:《黃帝軒轅氏發(fā)祥地及其祭祀略論》,《軒轅故里》,2010年第6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姬水就是今渭水。參見劉起釪《古史續(xù)辨》,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總結(jié)出下圖(圖2):
作為里程碑意義,且被后世廣泛采引的《帝王世紀(jì)》明言黃帝出生于“壽丘”,無論正史,還是筆記小說幾乎均無異議??傮w而言,壽丘乃“魯東門北”之說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圖2 軒轅故里早期探討路徑
先秦秦漢時期的文獻(xiàn)并未明載軒轅之丘為何地,但《帝王世紀(jì)》言“黃帝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使軒轅之丘與有熊國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演繹出后來軒轅之丘在新鄭之說,在宋明時期非常流行,似乎“居”和“生”已經(jīng)成為同一概念。而且,因為魏晉時期有黃帝“生于壽丘”,故而對軒轅之丘的注解似乎顯得不那么重要,隋唐時期對于黃帝葬于何處的討論著力更多,所以關(guān)于軒轅之丘已經(jīng)少人問津。直到宋代才被再次關(guān)注,而問題又回到了最初狀態(tài)——沿著軒轅之丘的分析路徑。這時,一則軒轅之丘的地理位置在宋代的文獻(xiàn)里已經(jīng)很明確,二則“居”變成了“生”。①宋代潘自牧《記纂淵海.郡縣部》載:“軒轅丘在新鄭縣境,黃帝生此?!蓖鯕J若《冊府元龜》卷2《帝系》載:黃帝軒轅氏,少典之子,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一云姬姓,母曰附寶,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79《皇王部四》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生黃帝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以為名,又以為號。”劉恕《通鑒外紀(jì)》卷1載:黃帝居軒轅之丘。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26《河南布政司》載:“軒轅邱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于此,故名?!泵鞔憫?yīng)明《廣輿記》:“軒轅丘新鄭,古有熊氏之國。黃帝生此因名?!泵鞑軐W(xué)佺《天下名勝志》載:“新鄭縣城內(nèi)有軒轅丘?!?/p>
與此同時,天水說在一度沉寂之后,到了宋代又被提出。宋代羅泌《路史》卷14《黃帝紀(jì)上》載:“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荼。一曰軒,軒之字曰玄律。少典氏之子,黃精之君也。秘電繞斗軒而震,二十有四月而生帝子壽丘,故名曰軒?!绷_蘋對黃帝生于壽丘加注曰:“壽丘,在上邽。或云濟(jì)南,《世紀(jì)》又以為兗,俱非。詳《水經(jīng)注》?!盵23]114-115“詳《水經(jīng)注》”語是說他所依據(jù)的是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之記載。這樣,問題又回到了原初——《帝王世紀(jì)》之壽丘。
《水經(jīng)注》之記載南安姚瞻認(rèn)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封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之言是今天“清水說”的重要依據(jù)。此后甚至有“戊己日生黃帝于天水”之說。②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1載:“以戊己日生黃帝于天水”。叢書集成初編,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第20頁。而且,仍需重視的是,《水經(jīng)注》卷十七《渭水》卷所記“東亭水”和“橋水”,以及“涇谷水”、“軒轅谷水”、“軒轅溪”等水系,按照渭水的流域來看,均在今清水縣境內(nèi),大致在清水縣東南區(qū)域。這也是軒轅故里是清水的有力依據(jù)。以壽丘為中心的探討,可以歸結(jié)為下圖(圖3)。
明以后,因為距離今天較近,故很少存在對同一地名的天壤分歧。而且,地方志的繁榮,也為相關(guān)說法做了豐富的注腳。
圖3 “壽丘”的分析路徑
從以上分析可知,沿著早期姬水、軒轅之丘之路徑的探討被魏晉時期壽丘說的橫空出世而基本阻斷。直至宋以后,以軒轅之丘作為軒轅故里依據(jù)的討論再次高漲,但這已經(jīng)是基于魏晉時期的認(rèn)識之上的討論,軒轅之丘往往和有熊氏、壽丘等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故而結(jié)果傾向性較為明顯。魏晉時期的壽丘說是整個軒轅故里問題的又一重要源頭,沿著壽丘的討論熱度一直不降。而與之并行的天水說直到宋代被人重視,明清時期才得以流行起來。魏晉時期軒轅故里的爭論基本上決定了后世爭論的主要范圍和結(jié)論。
對于今天而言,軒轅故里(黃帝故里)的重要性超越了任何時候,學(xué)者的研究自然較之以往更加不遺余力。但需要指出的是,軒轅故里演變到今天說法種種,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與其路徑演進(jìn)主線的偏離有一定關(guān)系。同時,概念性的模糊(有意無意似乎均存在)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剔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秦漢魏晉時期的說法對時人來說本就沒有異議,故而沿著“軒轅之丘”和“壽丘”的路徑,想必得出的是較為客觀的結(jié)論。
對于壽丘的兩種結(jié)論——山東(魯城東門北)和上邽,今天的學(xué)者對其理解已很深刻:“魯國本為‘少皞之墟’,是東夷集團(tuán)的大本營,華夏集團(tuán)的黃帝決不能生在那里?!盵21]41顧頡剛先生認(rèn)為:“黃帝誠發(fā)源于西北,其故事大本營在西北,惟以崇拜之者浸多,自能傳播而至東方?!辈⒀浴包S帝所以在西北者,祠之之秦人國于西北其大原因也。”[24]179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書依據(jù)《路史》、《漢書人表考》等史書,認(rèn)為“黃炎親緣及姜水地理推斷,則黃帝起源于隴山西側(cè)的天水地區(qū)為近是”。[25]83-84由此而言,機(jī)械的照搬是不可取的。同時,對于明清地方志的說法,也需辯證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