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唯器而已,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道之器,無其器,則無其道?!?/p>
——老子如是說
“器”者,“量”也,兼容并包。歷史的大幕徐徐拉開,一位位大器者緩緩走來:燭之武之器,原諒鄭伯,完成成功退秦的重要使命;藺相如之器,接納廉頗 ,書寫將相和的千古美談;曹孟德之器,招賢納士,不計前嫌,鐫刻海納百川的大氣胸襟,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這樣的個人之大器、器量,何嘗不是胸懷祖國的家國情懷,何嘗不是從容灑脫的宇宙人生——蘇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仍不忘國與家,多么難得;蘇軾“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一生宦海沉浮,仍能保有“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樂觀曠達,多么可貴!這樣的一種器,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也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有一種“器”,叫大國之器:西子湖畔的G20峰會,鷺島廈門的金磚會議,水墨青島的“上合之合”,古老的中國在現(xiàn)代世界中,依舊響亮發(fā)聲,為全世界人民謀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之聲,中國之大國責任,中國之大國之器。
器者,皿也。美的形制與好的內容相得益彰,古老中國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鼎——立國之重器,政權之象征;但那時,宗法制分封制下的權力只在統(tǒng)治階級手中;而如今,人民的政權才在人民手中。
《十九大報告》中,習主席多次談到對青年的殷切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是擔當未來大任的國之棟梁,要想成就保家衛(wèi)國、造福民生的國之大器,廣大青年就必須努力成才成器。因為有一種“器”叫國之重器,惟有心存大器,才能肩負榮光,成就夢想。
【評點】
立意精確,例證貼切。文章以“器為何?何為器?”為題,設置懸念的方式開頭,明確提出論點,從個人器量過渡到國家的民族的器量,從古人事跡過渡到了現(xiàn)今的社會發(fā)展,處處體現(xiàn)了作者寫作的立意精確。
思路清晰,貼近現(xiàn)實。全文從微觀到宏觀的順序進行描述,由個人情感升華到民族情懷,值得再三閱讀回味,其中提到了剛剛被社會廣泛學習的《十九大報告》,以青年的角度真實地反映了當代青年人將來成為國家棟梁的決心。
主旨明確,思想深刻。在眾多的學生寫作中,最難以提升的就是思想的深刻,很多學生想到的就是個人而忽視集體,想到集體而忽視民族國家。而這篇文章有大角度,大手筆,深刻體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地位。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