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的專家沃德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幫助英軍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他人的反對之下,他沒有固守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而是力排眾議,用創(chuàng)新思維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最終獲得了成功。我想,這正是因為他能夠不囿于老的思維方法,擅于尋找新奇的思路,才能取得巨大的成果。
蘇軾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上,先是迷茫嘆惋,可是不久思維就跳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的定勢,感悟出了物我無窮的道理。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有感于心而外化成文。試想,如果蘇軾一頭栽在嘆息中,他還能夠寫出這樣啟人心智的文章,在中國古代散文家中取得如此崇高的地位么?我想,恐怕是不行的??墒翘K軾在一葉扁舟中發(fā)現(xiàn)了事情的另一面,那哲思似乎比長江的無窮更為浩瀚,使蘇軾能夠在一次次的磨難中,鼓起勇氣,面對風雨,發(fā)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吶喊。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都擅長創(chuàng)新,他們的改革推進了歷史的進步。
古有商鞅變法,造福百世;今有鄧小平探求社會主義建設新路徑。中國有孫中山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外國有維多利亞女王開啟自由放任之風,使大英帝國走向了世界之巔。商鞅變法,倘不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怎能使得變法深入人心?倘不先解放自己的思想,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怎能使我們過上新生活?維多利亞女王如果不創(chuàng)新,使之適應時代潮流,怎么能開啟維多利亞時代?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思維的確是成功的重要法門。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是古人對時光似水的感嘆。可是在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們越發(fā)感受到時代發(fā)展的迅速,這就使得原本就十分重要的創(chuàng)新思維更加煥發(fā)新的光芒。
讓我們努力創(chuàng)新,向成功進發(fā)!
(編輯:于智博)
1.審題準確。面對一則文字不多但信息量異常豐富的試題材料,考生采取的是“弱水三千,我獨取一瓢飲”的策略,確立了“無創(chuàng)新,不成功”的論點,這一論點無疑切合材料的主題,而且符合當前社會的熱點。
2.擅長引用。論證時,作者善于引用或者活用名言警句、詩詞名句,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增加了文采。
3.材料豐富。材料單薄是高中生寫作議論文的硬傷,該文作者調動自己的閱讀積累,充分證明中心論點。這一點,值得大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