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的語文課堂,不少教師重視了朗讀,卻不經意間冷落了“默讀”。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默讀教學的價值,在語文課堂中重視默讀訓練。默讀要講究策略:于整體感知時默讀,能快速理清文脈;于深入感悟時默讀,能強化個性體驗;于質疑問難處默讀,能激發(fā)思維碰撞;于文本留白處默讀,能豐富體驗張力。學生只有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沉浸于文本,浸染于語境,才能多維而深入地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為閱讀廣度的展開和深度的推進提供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小學語文;默讀;有效;策略
作者簡介:顧焱,江蘇省無錫市華莊中心小學。( 江蘇 無錫 214131)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2-0063-03
瑯瑯的讀書聲,無疑是語文課堂上一道靚麗的風景。但不少教師為了凸顯朗讀的重要性,為了避免課堂氣氛的沉悶,卻不經意間冷落了與朗讀同樣重要的“默讀靜思”,使語文課堂失卻了一份古典的質樸與寧靜。
其實,無論是新課程標準實驗稿還是修訂稿,“實施部分”都對各個學段的默讀訓練提出了明確的要求。[1]
由此可見,朗讀固然重要,但默讀同樣不可或缺。真正浸潤心靈的讀需要“靜”——讀者內心的寧靜。默讀,有利于學生靜靜地思考、比較、推敲、揣摩,遇到重點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遇到疑難處,還可以停下來靜靜思考。學生只有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沉浸于文本,浸染于語境,才能促進自我吸收、自我內化、自我沉淀,從而多維而深入地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為閱讀廣度的展開和深度的推進提供有力的支撐。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默讀教學的價值,在語文課堂中重視默讀訓練。那么,哪些時候可以運用默讀,怎樣的默讀才是有效的呢?下面筆者將結合實例,談談操作的一些要點。
一
于整體感知時默讀:快速理清文脈。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蔽覀冮喿x一篇文章,應先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內容,而文章的內容是由線索或脈絡有機組織而成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默讀,梳理出課文的大意和脈絡。
《安塞腰鼓》是我國當代作家劉成章寫的一篇抒情散文。第一課時,筆者對學生提出如下默讀要求:
1. 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
2. 再次默讀3-14自然段,“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現(xiàn)幾次?用直線畫出來。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具體展開的?
第一個要求,筆者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瀏覽,學生很快明白課文是按照“鼓響之前——腰鼓表演——鼓聲停息”的順序來表達的。第二次默讀,指向文章的主體部分,“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共出現(xiàn)了四次,作者分別從場面、鼓聲、后生、舞姿這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表演的獨特魅力。由此,借助默讀,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邊思考、邊梳理,思路一旦理清,文章各部分的內容自然就清晰起來了!
又如在教學“望月”時,筆者讓學生默讀課文,邊默讀、邊圈劃,天上的這輪明月鑲嵌在哪里?
生1:天上的這輪明月倒映在長江里。
生2:我還發(fā)現(xiàn)明月鑲嵌在六句古詩里。
生3:我發(fā)現(xiàn)小外甥的眼里、心里也有一輪閃閃發(fā)亮的明月。
教師隨即板書: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
這樣,文本的脈絡理清了,思路就會清晰,重點就會突出,情感就容易領悟!
二
于深入感悟時默讀:強化個性體驗。在理清文本的脈絡后,教師就要善于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深入品悟,或徜徉在字里行間圈劃批注,或駐足于精妙處俯讀仰思,或停留在疑問處質疑問難……學生只有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沉浸于文本、浸染于語境,才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而此時,靜心默讀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位老師在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老人說的三句話。(屏幕出示三句話)
師:老人的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靜靜地思考,細細地品味,寫下你的感悟。
師:(約六分鐘過后)請大家各抒己見!
生1:我相信,老人一定能活到百年,不,一定會永遠活著,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不忘初心,陽光在前!
生2:他熱愛大山,大山也熱愛他!他熱愛生活,生活也熱愛他!因為熱愛,一切都變得從容,一切都變得豁達!
生3:他的靈魂里刻滿大山的一顰一笑,他的骨子里回蕩著大山的溫和與堅定。他腳下的臺階,是詩;他手中的掃把,是歌?。ɡ蠋煄ь^鼓掌)
……
師:從大家的回答中,我分明感受到,你們的心在跟文字一起跳躍,在與老人的靈魂進行深入的交流!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者敢于放手讓課堂進入較長時間的靜音狀態(tài),讓學生默默讀書、細細品味、靜靜思索。試想,如果沒有學生長時間的靜思默想,哪有如此精彩的心靈感悟和詩意迸發(fā)呢!
三
于質疑問難處默讀:激發(fā)思維碰撞。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在疑難處要多默讀、多靜思、多探究,一遍一遍地咀嚼,一遍一遍地思索,自然會水到渠成。當然,靜默并不是簡單的安靜,有時靜默的背后,恰恰孕育著思維的風暴!
筆者在教“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3、4自然段時,有學生質疑:“既然肖邦那么熱愛祖國,為什么在波蘭最危急的時候,他卻反而離開了呢?”細細一想,這個問題確實言之有理。筆者沒有急于組織討論,而是采用了讓學生默讀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
師:這個問題非常有思考的價值,請同學們聯(lián)系前文,想想肖邦是在什么情況下離開祖國的?再讀讀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想一想,他為什么不選擇留下?
于是,學生開始沉浸文本,默讀靜思。5分鐘后,大家暢所欲言,氣氛非常熱烈。
生1:他并不是自愿離開的,他是被迫離開的,有時候,離開反而是一種智慧!
生2:肖邦那么年輕,那么有才華,他是波蘭人民的驕傲和希望!如果選擇留下,跟敵人正面交鋒,他很有可能遭到迫害!
生3:肖邦這么做是以退為進,保存實力!
生4:他的人離開了,但他的心卻一刻都沒有離開過!彌留之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是肖邦靈魂深處的吶喊!
生5:我讀過肖邦的傳記,肖邦是波蘭人民的精神領袖!音樂就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沒有凝神思索和思維碰撞的課堂,絕不是優(yōu)秀的課堂!在這一案例中,學生不但個性化地解讀了肖邦離國背后的深意,而且對肖邦強烈的愛國深情理解得更透徹、更全面。因此,老師在疑難處不妨大膽放手,讓學生靜下心來靜思默想,引發(fā)“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思維火花。
四
于文本留白處默讀:豐富體驗張力。為了使表達虛實結合、含蓄雋永,更有彈性和張力,許多優(yōu)秀文本都留有空白。我們在教學時,如果能借助默讀,抓住這些留白,或解釋,或補充,或想象,就能讓文本解讀大放異彩!
例如,在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時,初讀文本后,學生對“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矛盾產生的歷史背景并不了解,這對學生整體理解內容、感悟人物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干擾。在教學時,筆者及時補充了《將相和》中“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讓學生靜心默讀,給“留白”作了注釋,為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
以上是內容上“補白”鋪墊,也可以通過想象“補白”,深化主旨?!陡郀柣退膬鹤印芬晃闹杏羞@么一段話:“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來。我望著它們,心里想: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p>
師:鮮花明明是栽在院子里的,可這兒,為什么說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呢?
學生默讀全文,發(fā)揮想象,完成練筆:
清早,隔壁鄰居家推開窗戶,看到這些鮮花 ,勞累了一天的漁民, ;散步路過的老夫妻, ……(學生自由交流)
生1:原來兒子栽下的這些鮮花,不僅僅是給父親一個人欣賞的,島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欣賞到!
學生通過默讀、想象,填補了文本的空白,讀懂了藏在文本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文本的主題更加清晰鮮明、具體可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默讀訓練時,我們還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保證默讀時間。默讀一篇課文,一般要3~5分鐘。但如果要邊讀邊思邊劃,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因此,老師在課堂上應保證學生默讀的時間,不讓默讀流于形式。
第二,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不是單純地讀,而是要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或圈圈畫畫,或寫寫批注,或打打問號……這樣,默讀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循序漸進。各學段對默讀的要求是不同的,從低年級的“學習”到中年級的“初步學會”,再到高年級的“有一定的速度”,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切勿隨意拔高或降低。
古人云:“靜能生慧,慧能生智?!蹦x是一種“沉浸”,是“悠然深谷”。詩意、雋永的語文,含情脈脈、意味深長的語文,需要老師帶領學生,一頭扎進去,邊默讀邊思考,邊默讀邊體悟,游弋在文字里,沉浸到文本中,去氣息相通、去心意交匯、去情感流瀉、去思想碰撞。唯有如此,語文之花才能在每個孩子心頭靜靜綻放!
參考文獻:
[1] 趙萬文.莫讓默讀漸行漸遠[J].小學語文教師,2016,(6).
責任編輯 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