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張貴陽 鄭照正 談振華 高玉海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yī)院普外科(湖州 313000)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腸道間葉源性的腫瘤,自1983年被Mazur[1]首次提出后逐漸被熟悉。GIST可以表現從良性至惡性各種難以預測的生物學行為,找到能夠準確評估GIST惡性程度及預后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很多研究致力于探討影響GIST預后的因素,但由于GIST發(fā)病率低,缺少大樣本研究。有些影響GIST預后的因素已被公認,有些因素還未達成共識。尋找相關GIST預后影響因素的循證證據有一定價值。本文旨在運用循證醫(yī)學對GIST預后的影響因素作一客觀評價,進而指導臨床。
1.1 檢索策略 以“胃腸間質瘤”、“預后”為關鍵詞,檢索萬方、知網、維普等中文數據庫;以“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rognosis”為關鍵詞,檢索 PubMed、Medline、Cochrone library等外文數據庫,檢索2017年4月以前公開發(fā)表的有關GIST預后的文獻。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全文發(fā)表;(2)接受手術治療,術后常規(guī)病理為GIST;(3)提供較詳細的臨床病理資料,研究影響因素五組以上;(4)統計了5年生存率;(5)研究方法相似;(6)具有可提取的統計指標。排除標準:(1)同時患有其他惡性腫瘤或復發(fā)性 GIST;(2)樣本含量(n<30)的研究;(3)不能提取統計學內容或相應的數據缺乏而不能計算出OR;(4)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綜述等。
1.3 文獻的質量評價及數據提取 通過閱讀題目、摘要、全文由2名獨立的評價員根據事先制定好的標準篩選文獻、提取資料。質量評價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標準(3項8條9分),意見不一致討論決定。提取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樣本量及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Review Manager 5.3進行分析。如果各研究間存在顯著異質性(I2>50%), 采用隨機效應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M)合并;反之不存在顯著異質性(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ixed effect model,FEM)合并。二分類計數資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CI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文獻檢索結果 共檢索到文獻895篇,通過檢索、初篩(閱讀題目、摘要)、復篩(閱讀全文)等,最終納入文獻13篇[2-14],總計2064例患者,見表1。NOS評分均7分以上,質量較高。
2.2 不同因素對GIST預后的影響 各指標5年生存率的Meta分析結果顯示,腫瘤≤5cm優(yōu)于>5cm(OR=5.61,95%CI=2.76~11.44,P<0.01)、核分裂像≤5 優(yōu)于>5(OR=5.98,95%CI=4.46~8.02,P<0.01)、位于胃優(yōu)于非胃(OR=1.68,95%CI=1.05~2.69,P=0.03)、無壞死優(yōu)于壞死(OR=0.28,95%CI=0.11~0.70,P<0.01)、非破裂優(yōu)于破裂(OR=0.10,95%CI=0.05~0.20,P<0.01)、無浸潤轉移優(yōu)于浸潤轉移(OR=0.14,95%CI=0.06~0.33,P<0.01)、全切優(yōu)于非全切 (OR=11.86,95%CI=7.42~18.97,P<0.01)、接受伊馬替尼治療優(yōu)于未接受(OR=4.78,95%CI=1.19~19.15,P=0.03)、CD34 陽性優(yōu)于陰性(OR=1.56,95%CI=1.02~2.37,P=0.04)、改良NIH分級低優(yōu)于分級高(OR=15.68,95%CI=3.65~67.33,P<0.01)、細胞類型為非混合型優(yōu)于混合型(OR=0.43,95%CI=0.22~0.83,P=0.01);性別、年齡、CD117對患者預后無明顯影響。見表2。
表1 納入研究的一般情況
表2 GIST預后影響因素Meta分析結果
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美國最新的研究顯示,其年發(fā)病率由2001年的0.55/10萬人升高到2011年的0.78/10萬人[15]。而在國內高達1.28/10萬人[16]。GIST的生物行為多樣,預后不等,難以估測。許多研究表明,GIST的預后是由諸多影響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要想使GIST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明確影響其預后的相關因素很重要。
年齡及性別對于GIST預后影響的研究開展于近幾年。GIST主要發(fā)病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齡60歲左右[17],故目前評估年齡對GIST預后的影響主要以60歲為分界。王剛等[8]報道GIST的預后與年齡、性別無關。有報道≥60歲組的預后比<60歲組的預后要差[18-19]。Steigen等[20]報道女性的GIST預后較男性好。這些研究樣本量較少,缺乏說服力。本Meta分析顯示性別、年齡與GIST預后無關。腫瘤直徑大小、核分裂像多少及位置對GIST預后的影響已經獲得了認可,并應用于評估GIST術后復發(fā)風險標準中,即隨著直徑的增大、核分裂像的增多預后越差,位于胃外的預后較差。本Meta分析顯示,GIST預后直徑≤5cm優(yōu)于>5cm、核分裂像≤5優(yōu)于>5、位于胃優(yōu)于非胃,進一步證實了以上結論。腫瘤壞死是其侵襲性高的一種表現,可作為GIST預后不良的一個指標[21]。腫瘤破裂者是非破裂者發(fā)生死亡風險的2.79~3.03倍[22],因為腫瘤破裂會引發(fā)腫瘤細胞播散。當腫瘤對周圍浸潤時,預后較差[8,23]。本Meta分析顯示,GIST預后腫瘤非破裂優(yōu)于破裂、無浸潤轉移優(yōu)于浸潤轉移、無壞死優(yōu)于壞死。手術切除仍是GIST的主要治療方法,根治程度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許多研究表明,完全切除的5年存活率較姑息切除者高[9,24]。有研究表明,接受伊馬替尼輔助治療的預后更好[8]。本Meta分析顯示,GIST預后全切優(yōu)于非全切、接受伊馬替尼治療優(yōu)于未接受。免疫組化標記物主要用于腫瘤的診斷及治療,對預后也有一定的影響。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般認為CD117和CD34的表達對GIST預后無顯著影響。本Meta分析顯示,CD34陽性的GIST預后優(yōu)于陰性,CD117與預后無關,此結論是否可靠和被接受認可,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論證。評估GIST復發(fā)危險度分級的標準較多,常用的有Fletcher、改良NIH、AFIP等,隨著危險度分級的增高,術后復發(fā)或轉移的風險增加。2008改良NIH分級與GIST預后有良好的相關性。本Meta分析顯示,隨著分級遞增,GIST預后越差。GIST鏡下由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兩種細胞混合組成。個別研究結果顯示,細胞類型與預后有關[14]。但大多數研究認為其與GIST預后無關。本Meta分析顯示,混合細胞形的GIST預后更差。
綜上所述,直徑、位置、核分裂像、手術方式、破裂、壞死、浸潤轉移、伊馬替尼治療、CD34、改良NIH分級、細胞類型與GIST預后有關。因此,對GIST患者要綜合以上影響因素評估預后情況,進而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