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雄
摘要:小學數學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生活情境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其數學思維也能得到有效培養(yǎng)。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對如何在小學數學中有效引入生活情境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情境;開展
引言:
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首要目標。在小學教育工作者的不斷探究中,發(fā)現結合生活情境展開教學工作,能夠有效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有效提升,數學探究意識也得以加強。[1]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會產生重要幫助作用。
一、結合生活現象,設置問題情境
數學學科的實踐性較強,很多數學知識都是在實際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尤其是,小學數學內容。從當前小學數學教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其中大部分內容都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只要稍加注意,就會在生活中發(fā)現很多數學元素。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完全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借助這些“生活現象”,幫助學生更有效的理解數學知識。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移”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在上課開始之前,可以先通過課件讓學生觀看一些我們身邊的事物,然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再仔細觀看,盡可能的發(fā)現其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在每天早上升國旗時,為什么國旗會沿著旗桿垂直上升;教室里的雙層黑板,為什么教師一拖動,就能上下變換;商場中的電梯為什么能夠上下移動?教師反復讓學生觀看這些生活現象,讓學生找出其中共同之處,學很快的發(fā)現這些事物都在原有的位置上移動了,但是對于其具體表示方法還不清楚。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反饋情況,引出“平移”的概念,學生會恍然大悟。之后教師可以再讓學生結合平移的知識舉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學生回憶生活場景就會說“家里的鋁合金窗戶的開與關”、“推拉門的開關”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結合實際事物對數學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從而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2]
再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中“循環(huán)小數”的教學為例,就是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一段微視頻,讓學生觀察一年四季的更迭。讓學生對“循環(huán)”這一概念有一個初始認識,然后結合四季的循環(huán),教師還可以設置問題“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例子?”學生結合視頻內容,會很快回答“太陽東升西落”、“每周七天的重復”等。最后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出循環(huán)小數的概念,學生在了解“循環(huán)規(guī)律”的基礎上就會更有效的只記新知識,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二、結合生活實踐,設置應用情境
對于實踐性較強的數學學習來說。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生活實踐引入課堂教學中來,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并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會產生巨大的幫助作用,符合小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需要。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這一部分內容為例,其中在對“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知識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先將一把松動的,不穩(wěn)固的椅子帶到講臺上,讓學生觀察,怎樣才能讓椅子穩(wěn)固起來。然后開始課堂教學,在教學中重點強調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特征。最后,在課堂教學將要結束時,讓學生結合進行所學的內容發(fā)揮想象力,看看能不能通過一些方法讓椅子牢固起來。學生會自覺回顧所學內容,然后展開討論。最后,教師邀請有想法的同學來到講臺上,學生可以結合教學“工具”自己動手操作,把椅子加固。顯然,最終學生通過三角形原理,解決了椅子松動這一現實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對教學內容更有效的理解,還能通過自己的探究與實踐,加強對知識應用的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容融合,達到生活情境教學在數學中有效應用的目的。
三、還原生活場景,展開“體驗式”情境
盡管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內容大多來源于生活,但是,教材主要以傳播知識為目的,很多生活情境一旦融入教材內容中,就會體現為抽象性的概念,小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在沒有鋪墊的基礎上,單純學習這些“概念性”知識,他們不容易理解,也會影響學校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場景,在課堂上進行還原,讓學生在場景體驗中更有效的認識數學知識,從而有助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節(jié)課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生活情境,學生通過資源選擇,可以扮演收銀員,也可以扮演顧客,將教室當成文具商店,每位“顧客”都可以購買一件或兩件文具,最后到“收銀臺”結賬,如果“收銀員”所說的價錢與“顧客”給出的價錢相一致,那么交易成功。通過這種教學場景的設置,學生就會自然聯(lián)想到自己平時去商店購物的情況,在提高課堂趣味性的基礎上,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認識人民幣,在以后的購物過程中學生也會自覺想到進行的教學場景,從而實現數學教學與生活情境的有效融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認知水平還不高,對于相對邏輯性較強的數學學科,教師如果采用傳統(tǒng)模式化教學方式,只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情境教學能夠有效地將數學課堂向生活化轉變,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從而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生活情境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能得以提高,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3):110-112.
[2]劉玉環(huán). 淺談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5,(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