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華
[摘 要]學生自治是高校法治治校、民主管理的應有內容,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落實學生權利的體現(xiàn),也是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理念的大勢所趨。鼓勵與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jiān)督,對于培育其民主觀念、責任意識和公共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即將實施的新《普通高等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對學生開展自治有明確規(guī)定,為高校支持與開展學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但在當前思想及價值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學生自治離不開高校組織制度、教育引導、條件保障等方面的支撐,必須遵循法治、有限自治、自治與他治相結合的原則。
[關鍵詞]高校;學生自治;自治組織;法治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8)08-0001-05
新《普通高等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以下簡稱新《規(guī)定》)已經正式實施。與之前相比,此次修改除體現(xiàn)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及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之外,較重要的內容是完善和強化高校教育與管理服務功能,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法治規(guī)劃綱要》戰(zhàn)略目標,強調高校應以質量為核心、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按照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解釋,條文修改和完善內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貫徹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的理念,著力依法構建新型學校與學生關系,強調高校要建立公平公正地制度環(huán)境,尊重和保護學生權利,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推動高校轉變管理理念,樹立服務學生一生觀念,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系,營造良好環(huán)境促進學生自覺履行義務,實現(xiàn)自我管理,促進學校管理更加科學化、人性化”[1]。貫徹以學生為本、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必要重新審視高校與學生關系,糾正高校根深蒂固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思維與模式,使學生主體地位得以體現(xiàn)。而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自治,就學習、學生活動及宿舍生活等方面進行自我管理、教育、服務和監(jiān)督,既是落實學生高等教育權利的體現(xiàn),也是高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必要舉措,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民主觀念、責任意識和公共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學生自治之起源與發(fā)展
(一)西方國家大學學生自治起源及發(fā)展
學生自治最早起源于中世紀歐洲的大學,由“行會組織”發(fā)展而來,各行會組織成員為維護自身利益和對知識的需求,也為對抗政府和教會對行業(yè)的干預,而以地緣為締結標準,自籌資金自建大學,由此產生了最早的“學生大學”。梳理西方學生自治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學生自治興起及巔峰階段(11世紀至16世紀)。這一階段以意大利高校為代表,11世紀初,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獨創(chuàng)了“學生自治管理模式”。該模式借助學生行會組織——同鄉(xiāng)會,實現(xiàn)由學生主持校務,即學生決定教授的選聘、學費的數(shù)額、學期的時限和授課的時數(shù)等[2]。該校學生通過選舉學生代表大會,把持著從推舉校長、聘請教師、獨立司法及學校行政等各方面權力,同時還享有部分特權和司法豁免權。博洛尼亞大學學生具有極大權力,被稱為學生自治的鼻祖。 二是學生自治削弱及抗爭階段(17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爱敶髮W遷入永久校址,由市提供經費,教授不再依賴學生支付費用時,這種權利實際上被取消了?!盵3]在該階段,大學的管理權力逐漸落入教會、政府、教師等手中,學生的身份逐漸發(fā)生變化,由集資建設大學的當事人變成接受教育者,學生不再是學校事務決策者,更多是參與者、服從者,學生組織話語權被嚴重削弱或被剝奪。此時,學生自治形式及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僅存在于小規(guī)模的社團,且主要集中于文化體育領域。這一階段后期,歐洲經歷了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洗禮,民眾擺脫了宗教控制,逐漸樹立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理性意識,尤其是德國“洪堡改革”確立了大學生“學習自由”的主體性地位,這成為西方新型學生自治理念雛形。與此同時,受歐洲文化影響,19世紀以來,美國高校大學生出現(xiàn)了反權威、爭獨立,要求擺脫學校和教師控制的運動,迫使美國高校不得不重視學生意見,成立機構、修改制度、開設渠道來實現(xiàn)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的權利。三是學生自治的回歸與重塑(20世紀60年代至今)。二戰(zhàn)后,各國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學生規(guī)模大幅擴大,學生對自身權利的要求也在擴大,要求社會民主化、建立國際性青年生活方式,要求與行政人員、教師享有同等權利,自行決定自己的事務。歐美高校紛紛爆發(fā)了學生抗議、動亂事件,如美國高校遭受了“校園騷亂”、“暴力行動”,法國高校爆發(fā)了“五月風暴”,德國境內發(fā)生了“國會外抗爭運動”等。這些運動促使歐美高校不得不反思教育理論與學生管理理念,進行教育管理改革,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承認學生自我管理與服務能力,賦予學生參與權、自治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聯(lián)合國公布了《利馬宣言》,其中第9條和第10條首次明確提出大學生是學術公民,享有自由權利?!缎浴访鞔_而全面地提出了大學生自治的內涵及核心內容,這為世界高校學生的自治權利提供了法理依據(jù)。當前,西方國家高校以發(fā)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習學習為教育管理理念,一方面,強化對學生權利的保護,重視與學生的協(xié)商與合作,保障學生參與決策、參與學校管理的民主權利;另一方面,規(guī)范管理、積極引導,在學業(yè)咨詢、食宿服務、學生活動、就業(yè)服務及法律咨詢服務等學生事務管理事項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組織的自治作用,通過自治途徑,鍛煉學生能力,促進學生發(fā)展。
(二)我國高校學生自治概況
我國學生自治始于五四運動,受梁啟超“新民說”和陳獨秀“新青年說”等思想啟蒙,加之杜威來華講學及一大批留美回國人員的積極倡導,彼時社會及教育界普遍認為學生自治是學校訓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共和國國民的有效方式。陶行知、蔣夢麟、郭秉文、舒新城、梁漱溟等教育家紛紛對學生自治發(fā)表論述并率先實踐,使得學生自治在大中小學“遍地開花”,呈如火如荼之勢。但在當時中國特定的歷史階段,“欣欣向榮”的學生自治最終經歷了樂觀、失望、失序的過程,由“自治”走向“無治”,難逃失敗命運。國民政府時期,學生自治會的范圍及職能接受了調整和限制?!白灾巍眱群吮煌谌ィ搅魧W生會的形式,用來輔助學校組織學習活動[4]。新中國成立后,中小學學生會分別由共青團組織、少先隊所取代,大學依然保留學生會學生自治組織。“文革”期間,由于學生自治組織絕大多數(shù)由“紅衛(wèi)兵”把持,其性質及所為完全扭曲,失去了原有宗旨。1978年恢復高考后至今,隨著高等教育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逐步明晰,學生主體性地位逐步顯現(xiàn)。尤其是步入21世紀以來,在依法治國國家戰(zhàn)略背景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成為高等學校教育管理主題,“學生自治”亦不再是諱莫如深的禁區(qū),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與模式正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此次新《規(guī)定》的修訂與出臺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xiàn),為高校開展學生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高校學生自治之價值
關于學生自治的意義,胡適、盧紹稷等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述。胡適認為,學生自治對于學生成長和學校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學校教育與管理:“課堂、飯廳、出入、休息,這種種的事,人來治他,他偏不這樣做;自己發(fā)起自治會,自己禁自己,倒還可以做到;因為可減少許多反動力,所以自治比外力加入之治功效大”。第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有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自治可以養(yǎng)成人才;受人的治,只多養(yǎng)成些服從奴隸性。我們希望打破這種舊制度,讓他自治,發(fā)展他的人格”。第三,可以減輕教職員工作負擔,有利于學校管理:“學生有許多事是教職員所不能知道的,便不能管到;只是學生自己切膚的事情,讓他自己管去,可以補課堂的不足”[5]。盧紹稷認為:“今日之學生,一方為學校之學生,他方就為國家之國民;一方固宜了解真正的個人自治,同時也應當了解學生以外之團體自治?!垷o自治能力,則家不成家族,社會不成社會,邑省不成邑省,勢必至受治于其他強國而后已!”[6]由此可見,學生自治于國家于學校于學生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學生自治是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發(fā)展大勢所趨
縱觀當代西方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十分注重以學生為本位、發(fā)揮學生特點和發(fā)展學生能力的教育管理理念。美國高等學校事務管理秉承學生自治管理理念,堅持服務與引導的角色定位,通過開設學生自助服務項目、設置完備的求助體系和嚴厲的懲罰機制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平等、互信、自由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激發(fā),其能力與素質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7]。在英國,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任何大學的學生都有權組織學生社團,若要獲得經費支持,社團的章程必須經過學生代表委員會的批準。學生社團為英國大學生參加院校生活和負責處理各種事務提供了良好機會[8] 。澳大利亞的高校學生會的發(fā)展較為成熟,特色鮮明。學生會是高度自治的學生組織,獨立性較強,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與服務;學生會組織圍繞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將教育滲透在服務之中[9]。我國香港地區(qū)的高校也注重通過學生社團組織來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服務精神,學生社團的宗旨是團結同學、促進學生發(fā)展,作為學生與學校溝通橋梁,參與校政。由此觀之,開展學生自治符合高等教育全球化趨勢,其彰顯了學生主體性地位,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錘煉學生能力和培養(yǎng)民主、合作精神。我國高校應根據(jù)國情、校情差異,在落實學生自治權的同時,要基于學校歷史文化傳統(tǒng)、學生特點差異,因地制宜地引導和鼓勵學生開展自治活動,讓學生在自治中學會管理、服務、自律和責任,使自治活動成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方式。
(二)學生自治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內在要求
從高校權利構成上看,依“三元權力結構”理論,高校內部權力可分為行政權、學術權、學生權,對應的權利主體分別是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學生。但是,長期以來,受“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影響,作為高校主體一方的學生,在法律關系上處于從屬地位,主體資格被忽視,權利義務不對等,往往只能被動接受或服從學校決定,鮮有機會參與決策,遑論自治可言。在特別權力法律關系中,“當事人地位不平等;義務不確定,屬于權利服從關系;有特別規(guī)則,約束相對人且無須法律授權;有懲戒罰;不得爭訴,有關特別權力關系事項,既不能提起民事訴訟,也不能以行政訴訟為救濟手段”[10]。隨著大學生“國家干部”身份被打破以及大學生權利意識、法治觀念的日益增強,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正面臨挑戰(zhàn),高校要依法治校,必須重新審視學生法律關系,落實與保障學生應有權利,防止高校教育管理權恣意擴大。而從學生自治權法理上分析,因政治體制及歷史原因,學生自治屬于敏感話題,高等教育界更是視其為“雷區(qū)”,已頒布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都未曾涉及大學生自治等“敏感”字眼。但是,不論從經驗或是超驗角度來推定學生自治權的法理,都符合公平與正義、民主與自由等價值內涵,是公民權、學生受教育權以及管理相對人權利的體現(xiàn)。新《規(guī)定》適應時代背景,及時予以回應,其第五條“實施學生管理,應當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教育和引導學生承擔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鼓勵和支持學生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第四十四條“學校應當健全學生代表大會制度,為學生會、研究生會等開展活動提供必要條件,支持其在學生管理中發(fā)揮作用”,第四十八條“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學生住宿管理制度。學生應當遵守學校關于住宿管理的規(guī)定。鼓勵和支持學生通過制定公約,實施自我管理”,這些明確規(guī)定為高校依法治校、落實學生自治權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三)學生自治是高校功能應有之義
人才培養(yǎng)是高等學校功能之一,促進學生發(fā)展及成才除了課堂知識傳授外,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學者富瑞特維爾(Fretwell,E.k.)在其《校園活動》(Campus Activity)一書中指出,每個校園都有兩所大學,一個是教授所傳授的課程,一個是傳統(tǒng)課程之外的學生活動。[11] 高校學生自治組織——學生會是大學文化和傳統(tǒng)的載體,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敖逃呤贡唤逃咴趯W校里面,練習自己管理自己的道理,鍛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將來在社會上獨立自營協(xié)同合作的準備,作為學校管理的一種,學生自治便不能完全離開教職員的指導?!盵12]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倡導學生自治,離開了學校引導與規(guī)訓,終將會走向“無治”或“武治”。由于學生在學識、閱歷、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高校應當肩負育人職責,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自治精神及權力運行規(guī)則,對自治組織的權力分配與制衡、章程制定、議事規(guī)則、監(jiān)督機制履行監(jiān)督責任。從個體發(fā)展角度來看,學生自治是指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其既鍛煉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能使其領悟和實踐“自覺”和“自動”的精神[13]。這有利于鍛煉學生權衡抉擇、參與協(xié)商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控自律意識、自我解決問題能力。于國家和社會而言,現(xiàn)代公民是民主國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學生自治有利于培養(yǎng)法治國家所要求的現(xiàn)代公民;學生自治組織是培養(yǎng)學生公共精神和共和意識的良好場所,能訓練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及參政議政能力。
(四)學生自治是提升高校管理與服務水平有效途徑
讓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模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fā)揮學生自我激勵與監(jiān)督作用。受人力、物力等因素限制,高校管理不可能覆蓋校園所有領域,必有真空地帶和未達場地。發(fā)動學生參與管理,尤其是后勤服務、宿舍管理、社團活動涉及學生自身事務方面,針對學生特點采取有效措施,讓學生自定規(guī)章、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有利于節(jié)約學校管理成本、彌補管理不足。從管理效果看,高校要實現(xiàn)教學管理最優(yōu)化,不能僅憑單方強制執(zhí)行行政命令,必須弘揚民主、平等、法治精神,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暢通訴求渠道,擯棄長期以來我國高?!案改腹佟笔降墓芾硭季S。讓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管理,是高校聽取學生聲音、掌握學生內在需求的有效渠道,其有利于制定和出臺更有針對性的規(guī)章制度,提高了制度的執(zhí)行力;學生參與決策過程,也保證了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有效性,體現(xiàn)高校尊重學生、以生為本的人本主義管理理念,也為高校治理結構權力走向多元化提供了基礎。
三、高校學生自治之內容與原則
高校學生自治是指大學生依據(jù)有關法律法規(guī)及規(guī)章制度,在學校有關部門指導下,以群體方式,圍繞學習、生活、咨詢與服務、興趣愛好等學生事務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jiān)督的活動過程。從權力性的角度來講,高校學生自治權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高校學生自治的參與權,側重于學生對學校事務的介入;二是高校學生自治的管理權,側重于學生對自身事務的管理[14]。但是,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學生自治不是無拘束的放任,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學生自治必須遵循一定原則,按照一定方式、就特定領域、范圍、事務等方面開展。
(一)法治原則
法治原則內涵有四:其一,學生自治權來源于法律規(guī)定或授權。法理依據(jù)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新《規(guī)定》等法律法規(guī)或校內有關文件的明確規(guī)定。其二,學生自治內容僅限于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事項或領域。長期以來,對于學生自治具體內容,未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從西方高校學生自治經驗看,學生自治一般指非學生學術事務,集中于學生社團組織、學生活動、宿舍管理、咨詢服務等方面。新《規(guī)定》第四十八條提到,要鼓勵和學生通過制定公約,實施自我管理,開展學生自治。其三,學生自治方式方法必須遵循法治原則。新《規(guī)定》第六條第五款對學生權利的規(guī)定“在校內組織、參加學生團體,以適當方式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與學生權益相關事務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更是明確提出了“適當方式”,該“適當方式”是要求學生權利行使合法合理的必然解讀。其四,學生自治權利救濟的規(guī)定。當學生開展自治活動或自治權利受到侵害時,必須予以法律或制度保障,有救濟才有權利,避免學生自治權成為“紙張上的權利”。
(二)有限自治原則
青年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有著天然的局限性,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容易從眾,盲目自信[15] ,加之學生社會閱歷、知識水平不夠,自治能力有限等,從歷史經驗看,學生自治在實踐操作中容易出現(xiàn)兩方面問題:一是紀律松散、無法管理。學生沉浸于自治運動或權力爭斗,忘記學生身份、丟棄學習主業(yè),給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帶來消極影響。二是學生自治界限不清,極易干預校政。如五四運動后,北大學生竟然取代學校行駛聘請或解雇教職員的權力,1925年東南大學校長竺可楨因“易長風波”而離校等。因此,學生自治是一種有限自治,有其權利邊界和范圍,要合乎法律程序正當與實質正當性原則?!皬默F(xiàn)在學生與教授,或與行政官僚之權力關系的實際運作情形亦即實然面來看,學生并不可能完全自治,而必須受到某種程度的制約。事實上,縱然從教育的理念或倫理,或從法律規(guī)章的約束亦即應然面來看,無法賦予學生絕對的自由權利,必須受某種約束限制……總的來說,學生自治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自主性的程度要看各種并存主導之教育理念矛盾與妥協(xié)的程度,也視教授、行政官僚與學生三者之間既存的權力實際分配情形和整個歷史背景而定?!盵16] 權力具有天然擴展性,學生自治權也不例外,必須加以約束,防止其濫用。同時,作為高校內部權力主體之一,學生自治權亦受高校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的制衡與約束。
(三)自治與他治原則
在學生自治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自治自律”,亦應強化“他治”,堅持自治與他治相結合原則,堅持自治為主、他治為輔,他治是規(guī)范與監(jiān)督,確保自治不偏離軌道與方向。因此,一方面應建立學生自治組織內部監(jiān)督機制與懲罰措施,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jiān)督與自控自律。如美國高校學生自治建立了榮譽與懲罰制度,對于誠信學生給予肯定、失信學生予以懲罰。另一方面應強化高校及有關部門對學生自治組織、自治活動或領域的監(jiān)督與教育職能,規(guī)范學生自治組織管理,避免學生自治偏離正確方向。澳大利亞、美國、英國等國在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同時,對學生社團、學生會等組織制定了嚴格而規(guī)范管理制度。如澳大利亞各高校學生會都有嚴格的管理規(guī)范,每個學生會都有嚴格的學生會章程來規(guī)范學生會的管理和運行工作,內容涉及理事會成員的職責、選舉,學生代表會議和理事會議的召開,學生會所提供的服務,學生會的財政管理、財產管理,學生會雜志的管理等[17]。
四、高校學生自治之路徑
要落實高校學生自治權,高校應堅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理念,進一步理清與學生的法律關系、明晰學生自治權的限度與范圍;健全和完善學生自治組織或機構,保障學生的參與權和自身事務管理權;注重引導與培育,提高學生自治意識和能力;努力為學生自治創(chuàng)造條件與提供保障措施。
(一)構建新型校生法律關系,賦予學生自治權、明確學生自治限度
高校應按照現(xiàn)代大學治理理論要求,構建大學治理權利體系。大學治理是聯(lián)系大學內部以及外部各利害關系人的正式和非正式關系的制度安排,以便使各利害關系人在權利、責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實現(xiàn)大學內部效率與公平的合理統(tǒng)一[18]?,F(xiàn)代大學治理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制度設計上注重權力制約與平衡、決策運行要求民主透明、結果體現(xiàn)公平公正。學生權利是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應在高校權力組織體系中有所體現(xiàn),同時學生權利的實現(xiàn)也有利于防止高校教育管理權力的擴張與恣意濫用。因此,在保證現(xiàn)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原則性的前提下,高校必須結合自身實際,以《大學章程》為治校綱領,對于涉及學生利益的重大決策、學生事務管理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等事宜,必須構建合理制度渠道,賦予學生表達權和參與權,聽取學生代表意見和建議,避免學生權利成為“水中花、井中月”。概括地講,大學生參與權的形式包含三個層次:以建議權為核心的初級層次、以行動權為核心的中級層次和以決策權為核心的高級層次[19] 。西方國家如美國,國家、地方政府與所轄大學通過出臺若干法律文件和規(guī)章制度加強了對學生組織的規(guī)范化管理以及對學生自治權利的保障[20] ;英國通過設立各種委員會來保障學生參與權;法國通過選舉學生代表組成學校管理機構成員;德國大學生作為校內權力主體之一,參與學校一切事物的管理,享有學術權利和自治權力;我們國家如吉林大學,制定了《吉林大學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實施辦法》《吉林大學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委員會章程》《吉林大學學生組織提案制度》《吉林大學學生申訴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監(jiān)督的制度性文件,為學生參與民主管理與監(jiān)督提供了制度保障[21] 。
(二)健全和完善學生自治組織
一是發(fā)揮學生自治組織——學生會的主體作用。高校學生會是學生的群眾組織,具有服務性、自治性、非營利性及非政府性等特征,是學生自治的主要形式,也是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民主決策,表達和反映學生聲音的主體。當前,高校應進一步理順與學生會關系,避免學生會角色的“行政化”色彩,完善學生會選舉制度,構建學校與學生會溝通的良好渠道,使學生會組織的群眾性、代表性、獨立性得以體現(xiàn),發(fā)揮學生會組織在學校管理中的意見表達、決策參與、監(jiān)督制約作用。二是強化對學生各類社團的指導,規(guī)范管理規(guī)章制度。校內各類社團是由志趣相投、學習目標和發(fā)展愿景等因素集合的學生自治組織,對于豐富學生生活、拓寬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種類繁多的社團組織,高校一方面應出臺統(tǒng)一管理辦法,對其成立、日常管理、組織架構、財務制度等予以規(guī)范。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該類組織的業(yè)務指導和引導,提高活動專業(yè)化程度。三是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學生宿舍自治組織模式。宿舍是學生生活區(qū)域,良好的公寓文化、環(huán)境和氛圍,積極向上、和諧友善的宿舍文化是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徑。應發(fā)揮學生及其組織在公寓、宿舍管理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制定公寓章程、宿舍公約來規(guī)范學生行為,通過宿舍文化節(jié)、文明宿舍等形式來引導,通過監(jiān)督、懲罰措施來教育學生,使學生公寓、宿舍成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的自治實踐場所,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意識、責任意識、自律觀念。四是引導班級開展自我管理。班級是高校組織體系中的核心細胞,班導師(班主任)、輔導員引導各班級自定班規(guī)班紀、共同宣言、學習目標等契約,促進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
(三)培養(yǎng)學生自治意識與能力
根據(jù)法理學理論,權利包含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兩方面,如何將法律賦予的權利能力通過行為能力予以實現(xiàn),對學生自治權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因此,高校應以制度賦予學生權利、以行為喚醒學生意識、以教育提高學生能力。一方面高校應嚴格踐行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理念,以身示范,健全規(guī)章管理制度,提高教育者法治意識、規(guī)范管理行為,使決策過程公開透明和結果公平公正,引導學生以主人翁身份參與學校事務管理,讓學校法治、民主化管理程序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應提高學生自治能力。自治意味著人類自覺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決定的能力[20]。 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學生自治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和復雜性,因而,學生自治要求學生必須具備相應能力與知識。從學生自治歷史看,缺乏自治能力的學生自治行為極易走向極端,呈現(xiàn)“無治”或“濫治”狀態(tài)。一般而言,學生自治能力包含組織管理能力、參事議事能力、公共思維能力和責任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要求學生自治組織能自我管理、運作、約束與監(jiān)督;參事議事能力要求學生及其組織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合理方法與渠道表達訴求,以理性方式實現(xiàn)學生自治權;公共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自治必須著眼于公眾利益,為廣大學生或組織成員服務;責任能力要求學生自治主體具有承擔責任的意識與主體資格。
(四)為學生自治提供條件保障
學生自治不是理論爭論,而是實踐踐行。其活動開展離不開場地、資金及技術的支持。首先,高校應為學生自治開展提供場地保障,如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室等,保證學生自治活動空間載體。其次,為學生自治提供必要經費支持,從各國高校學生組織運作模式看,其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成員會費、場地經營收益、贊助以及學校下?lián)芙涃M,其中高校下?lián)芙涃M是學生自治組織經費的主要來源。我國高??山梃b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做法,探索學生自治組織管理新模式,如將學校一些活動場所交由學生組織來負責管理與運營,提高場地使用效率,解決學生組織活動經費問題。最后,高校專門機構或人員應給予學生自治組織技術、業(yè)務、管理方面的指導,使學生自治組織特征更突出、宗旨更明確、運作更規(guī)范、效果更明顯。
五、結語
學生自治是高校法治治校、民主管理的應有內容,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落實學生權利的體現(xiàn),也是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理念的大勢所趨。鼓勵與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jiān)督,對于培育其民主觀念、責任意識和公共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即將實施的新《普通高等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對學生開展自治有明確規(guī)定,為高校支持與開展學生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但在當前思想及價值多元社會環(huán)境下,學生自治離不開高校組織制度、教育引導、條件保障等方面的支撐,必須遵循法治、有限自治、自治與他治相結合的原則。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就修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答記者問[EB/OL]. http://www.moe.edu.cn/jyb_xwfb/s271/201702/t20170216_296397.html,2017-02.
[2] [20] 余子俠,向華.西方大學自治歷史考察與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1):162-168.
[3] 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tǒng)—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等譯著.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71.
[4] 陳華.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中的學生自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11-14.
[5] 胡適.對于學生界今后的希望[J].學生,1921(10):6-10.
[6] 盧紹稷.釋自治[J].學生,1925(9).
[7] [8] [9] 薛繼紅.美國大學學生自治對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3(6):126-127.
[10] 勞凱聲.中國教育法制評論(第1輯)[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00.
[11] Fretwell E.K.Campus Activity[M].Boston:Houghton Mifflinco,1938:18.
[12] 姜琦.學生自治的性質及其促進的條件[J].新教育,1920(2):195-204.
[13] 婁岙菲.“五四”后學生自治與校園學潮[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3(6):114-124.
[14] 周湘林.高校學生自治權的法理內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32-36.
[15] 金國.中國近代高校學生管理中的“自治”與“他治”述評[J].高校教育管理,2013(2):116-124.
[16] 賀德芬.大學中學生自治的涵義和實踐[A]//歐陽教,黃政杰.大學教育的理想[C].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4:283.
[17] 王建梁,張業(yè)琴.澳大利亞高學生會組織研究及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0(7):50-54.
[18] 湛中樂.現(xiàn)代大學治理與大學章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1(9):18-20.
[19] 李元元.深入推進民主管理與監(jiān)督 完善現(xiàn)代大學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3(18):20-22.
[21] 夏民,莊倩如.大學生參與權的法哲學思考—基于高等教育法治化的分析[J].江蘇高教,2012(4):51-53.
[22] 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燕繼榮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380.
[責任編輯 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