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近年來在蘇州吃過不少美食,蘇州的一碗面也是我心馳神往的口福,卻因為每次活動排得滿滿當當,聞香而無法下馬。當然,與美女擦肩而過,這輩子可能再也見不著了,而蘇州的面,它一直在百年老鋪子里等你,明火亮灶,熱氣升騰。于是,前幾天與任輝兄一起驅車兩個小時,去蘇州吃面。
來到百年老店“朱鴻興”,朱鴻興飲食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水林先生與蘇州市烹飪協(xié)會面業(yè)小吃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吳云健先生早已在門口迎候。時值中午,店堂里食客如云,服務員汗涔涔地穿插跑位,十來個美女老外將兩張八仙桌拼起來排排坐,東張西望,眸子里閃動著好奇與期待。登上二樓,蘇州美食界泰斗華永根先生、華師母及兩位好友已經在包房喝起了碧螺春,高談闊論,春風滿面。
華老師剛剛在《蘇州雜志》發(fā)表了一篇美文《蘇州面業(yè)》,我讀后垂涎三尺,食指大動。由此了解到蘇州的面業(yè)形成很早,元代倪瓚在《云林堂飲食制度集》中已記述了蘇州一帶的面食,其中尤以煮面最為詳盡:“如午間要吃,清早用鹽水搜面團,捺三二十次,以物覆之少傾,又捺團如前。如此捺數四,真粉細末搟切。煮法:沸湯內攪動下面,沸透住火,方蓋定,再燒略沸,便撈入汁。”這碗煮面的制法、煮法與今天基本一樣。元代蘇州人韓奕所著的《易牙遺意》中記有臊子面的制法: “豬肉嫩者去筋皮外,精肥相半切作骰子塊,約量水與酒煮半熟,用脂膏研成膏和醬傾入,次下香椒砂仁調和其味……,臨鍋調綠豆粉作糨?!?/p>
明代蘇州已是江南繁華勝地,餐飲業(yè)的繁榮可想而知,面業(yè)一項也水漲船高,《宋氏養(yǎng)生部》中記有雞子面、齏面等 12 種面條。齏面,大概就是今天常吃的咸菜肉絲面吧!進入清代后,蘇州面業(yè)持續(xù)興旺,澆頭面、炒面、冷面等三足鼎立,楓鎮(zhèn)大面也粉墨登場,燜肉面、鱔魚面等成為經典。華老師在文章中寫道:“蘇造雞爛肉面,據說是蘇州大廚張東官首創(chuàng),史料又記乾隆下江南時在蘇州行宮中多次品嘗蘇州面食、點心,大加贊賞。”
華老師又寫道:“清蘇州人顧祿在《桐橋倚棹錄》中記有蘇州山塘街飯店供應的清湯面、鹵子面等盛況,其中清湯面類似當今的白湯面,鹵子面猶如現今流行的炒肉面等。進入民國以后,太倉的紅湯面、昆山的奧灶面、常熟的松蕈面、吳江的鴨面、張家港(沙洲)的魚湯面等都加盟蘇州面業(yè),以自己的特色體現存在價值。”
寒暄一番,茶過兩泡,主客到齊,俞老板才吩咐上面。
俞老板說,蘇州面館有一個規(guī)矩,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客人坐定,響堂一聲喊,灶頭上的師傅才能應聲落面。要是客人看到你家灶頭上有兩三碗湯面在慢慢地漲面湯,掉頭就走,不出三天,壞名聲就一腳傳到胥門外。舊時蘇州人講究天不亮趕到面館吃一碗頭湯面(也叫“頭鑊面”),這在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中有繪聲繪色的描寫。
有些店家還會給吃頭湯面的客人送上一碗免費的蛋皮絲湯。
華老師說,蘇州面館用的面條要求也很高,有些大的店家如“觀振興”“朱鴻興”還設有自己的制面作坊。接下來他提高嗓門,強調了蘇州面館的另一個規(guī)矩:蘇州面館極其講究面湯。面湯是蘇州面的靈魂,所謂“唱戲靠腔,下面靠湯”,蘇州人吃面,以湯水的優(yōu)劣作為首要的評判標準。面湯一般用棒骨、鱔骨、雞殼等吊制而成,吊湯師傅天不亮就來店里吊湯,定定心心吊三四個小時方告成功。這鍋湯清澈見底,不見浮沫,味道清雅鮮美,而且講究一鍋湯用到底,中間不準加水。湯水在湯鍋里要保持小沸不停,俗稱“躥邊”,假如“波瀾不興”,客人見了就要“翻毛腔”:“哦喲!這是一鍋淀湯哉!”也會抬腿就走。
蘇州老吃客的舌頭厲害,眼睛也是很尖的。老蘇州人講究吃“三熱面”——湯熱、面熱、碗熱,所以這鍋“躥邊”的面湯十分關鍵。
面澆頭的豐富多彩是蘇州面的歷史傳承、行業(yè)特色,也是長期來傲視雄“面”而長盛不衰的原因。燜肉、筍油、爆魚、爆鱔、鱔糊、炒肉、肉絲、三蝦、蟹粉、凍雞、上素、鹵鴨等,靠山吃山,靠湖吃湖,隨季節(jié)而花樣百出,凝聚了歷代蘇州廚師的聰明才智。一般食客進店,不免有“籃里挑花,越挑越花”之嘆。只要有兩三樣做得出色,一家面館也就有了立身揚名的底氣,不過要做好其中一味,又談何容易!
就拿大家熟悉的爆鱔與燜肉來說,黃鱔必須活殺,斬段后油炸至表皮起泡,再加調料(只加蔥、姜和黃酒,不加茴香、八角等香料)煮至入味,吃口外脆里酥,汁濃無腥,清雅鮮醇,回味雋永。燜肉選用太湖豬五花肉中的硬肋,焯水后加醬油等調料烹制起碼三四個小時,方能達到味香撲鼻、遇熱即融、入口酥爛、不用齒嚙的效果。“曙色初露,清風微拂,鍋中的長條狀五花肉煮熟了,熟爛到何種程度呢,廚師只能操起一個十寸的大盆子,兜底撈起,而不能大幅度地使用鍋鏟,然后在長方形的搪瓷盤子里碼齊,冷卻后斬成一樣規(guī)格的厚塊做面澆頭,而且當天煮當天用,賣光為止。”華老師說。
俞老板在一旁強調:“燒煮時間若短了個鐘頭,燜肉的味道就出不來?!?h3>規(guī)矩四 畫龍點睛要靠“助汁”
啥叫“助汁”?吃面朋友沒聽說過吧。
華老師鄭重其事地說:“‘助汁是蘇州面業(yè)的專用術語,特指燒制燜肉后在鍋底留下的鹵汁?!睒I(yè)內廚師有共識:此乃蘇式湯面中的“靈魂”。用“助汁”加湯拼制而成的面湯就成了復合味,具有清、香、濃、鮮的層次感。
俞老板補充一句:“‘助汁也要根據季節(jié)變化而調整,有時候還得對‘助汁進行再加工,再仔細吊一吊?!m然與醬油的顏色相近,卻十分清澈,絕無油膩之感。‘助汁做得好,即使用白開水一沖也能產生扎實醇厚的鮮味?!?/p>
蘇州在進入夏季后就會供應楓鎮(zhèn)大面,亦稱“白湯面”,面湯用蔥花、白肉和少量酒釀來提鮮增香,舊時皮市街“張錦記”面館的白湯面以“湯清、味鮮、爽口”而享譽姑蘇。也有人在吃楓鎮(zhèn)大面時出過洋相:“喂喂喂,飯碗沒有汰清爽(洗干凈)??!”他不知道楓鎮(zhèn)大面是要加酒釀的。
俞老板怕我了解得不夠深入,特別強調一點: “楓鎮(zhèn)大面的面湯,用的是黃鱔湯。活黃鱔須用沸水燙死才能拆骨劃絲,燙過黃鱔后,這鍋渾濁的水往往就一倒了之,但蘇州的廚師會用此來吊湯。你說腥臊沖天?對,考驗廚師功力的時候到啦!經過一番特殊手段的處理,這鍋湯才能起死回生,清澈見底,腥臊全無,而鮮味十足,這才叫‘化腐朽為神奇!夏季用白湯煨煮的燜肉比冬天用的醬色燜肉更花工夫,冷卻斬件后還要撒一層薄薄的冰糖屑,以增加甜鮮味?!?/p>
聽了“廚師不可能告訴你的秘密”,我只能用“目瞪口呆”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說了半天,每人一碗陽春面上來了,青花大碗,紅湯青蔥,面條“頭勢清爽”,隆成鯽魚背,很符合市民階層的審美要求。這是蘇州面的基礎,然后上了幾個澆頭:燜肉、爆鱔、素什錦,只只光鮮!
華老師替我搛了一塊帶軟骨的燜肉埋進碗底:這叫“底澆”。焐了一會,這塊帶皮五花肉就自己躥進我的咽喉,不需勞動牙齒,讓口腔漲溢了幸福感。
順便詢問俞老板的生意如何。他坦言,在舊時,蘇州面館只能算小生意,年復一年便形成了規(guī)律:1~4月份為旺季,主要靠這段時間贏利,5~8 月份進入淡季,略有虧欠,到 9~12 月份方能保持平衡??傮w來說,以旺養(yǎng)淡,略有盈余,但即使贏利無多,蘇州面館也不敢粗制濫造、缺斤短兩、怠慢顧客、砸自己的牌子,更無淡季歇夏的道理。現在蘇州旅游業(yè)、餐飲業(yè)發(fā)展勢頭良好,小面館如果兢兢業(yè)業(yè)、誠信經營,也能有不錯的贏利。在蘇州,下面師傅被稱為“二灶廚師”,但他們將小生意當作大事業(yè)來做,有的做了好幾代。蘇州面館師傅的社會認可度很高,他們是蘇州人的代表。
最后說說“朱鴻興”吧,創(chuàng)始于 1938 年,原開設在魚行橋堍,吉由巷口,起初專賣饅頭、餛飩,后來才做起炒面、湯面生意,在蘇州獲得良好口碑,便在原址建房。“朱鴻興”面館長年供應的經典品種有肉絲面、爆魚面、燜肉面、燜蹄面、香菇面、蝦爆鱔面、三蝦面、三鮮火雞面等數十種,另外供應燒賣、緊酵饅頭、湯面餃、五色小籠等“件頭”。老蘇州吃面習慣配“件頭”,有干有濕,相當樂胃。
初夏時節(jié),“朱鴻興”的三蝦面就上市了,新鮮河蝦手剝出肉,加蝦子、蝦腦,清炒后趁熱上桌,過橋制式,售價88元,是蘇州面中的“勞斯萊斯”。入冬后,凍雞面便是資深食客去“朱鴻興”不得不點的特色澆頭。凍雞選用一年散養(yǎng)的公雞,宰殺治凈,焯水后斬成小塊,還需漂水1小時去除血沫,然后碼放在缽頭里,四周墊上豬肉皮,加入秘制調料入籠屜蒸3 小時,至雞肉熟爛后冷卻,以小碗盛裝,在灶臺上排成無比壯觀的方陣,加原鹵適量,經冷凍后覆出,像一只果凍狀的小饅頭,十分可愛,跟熱湯面上桌。客人吃面時可將凍雞覆在面碗上,眼看它慢慢融化,一股鮮香裊裊上升,為蘇州面的內涵作出完美詮釋。
華老師最后總結說:“表演藝術家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蘇式面點亦是如此,‘桌上三分鐘,后廚十年功。”我深以為然,蘇州面點就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