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茹 陳兆偉
摘要:在增加值貿易分析框架下,以制造業(yè)為例,運用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和出口增加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對構建我國區(qū)域性高端產業(yè)價值鏈分工體系的影響。結果顯示:我國在高端制造業(yè)上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在沿線國家較為顯著,但由于我國出口主要以最終品出口為主,出口的國外增加值比重高,表明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價值鏈分工定位還尚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產業(yè)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另一方面,“一帶一路”的實施使我國價值鏈分工位置得到一定提升,但提升較為緩慢?!耙粠б宦贰睅友鼐€國家的價值鏈分工位置和參與度不同程度地提升,“一帶一路”互利共贏的愿景初步顯現(xiàn)。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高端產業(yè)區(qū)域;增加值貿易;價值鏈分工;參與度指數(shù)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8)04-0036-09
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日歐等發(fā)達國家通過第三次世界產業(yè)轉移構建了現(xiàn)如今的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GVC)。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充分體現(xiàn)了不同國家的要素稟賦和比較優(yōu)勢狀況,各國不同的分工位置決定了獲得真實貿易附加值呈“微笑曲線”的分布狀況。長期以來,“微笑曲線”上高貿易增加值的研發(fā)、設計、關鍵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術環(huán)節(jié),營銷網絡與售后服務等運營環(huán)節(jié),主要由發(fā)達國家主導和掌握。我國利用勞動力稟賦優(yōu)勢,通過發(fā)展加工、組裝貿易,也融入這一全球價值鏈之中成為“世界工廠”。
如今的國際貿易以中間品為橋梁進行全球化生產鏈條布局,使得中間品貿易規(guī)模遠超傳統(tǒng)的最終品貿易規(guī)模。決定商品出口增加值的并不僅僅是某一國,而是鏈條上的所有國家,使貿易增加值分散化。所以,傳統(tǒng)貿易總值口徑的統(tǒng)計方法無法體現(xiàn)中間品貿易所有生產環(huán)節(jié)所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而以貿易增加值衡量我國貿易收益時,我國實際貿易利得遠低于傳統(tǒng)計算結果,導致出現(xiàn)“統(tǒng)計幻象”(陳繼勇等,2016)。因此,增加值貿易(Value-Added in Trade)成為全球貿易、價值鏈以及分工領域應用日益廣泛的統(tǒng)計體系,如果長期以出口最終消費品為主,會導致我國被鎖定在價值鏈低端位置的邊緣化趨勢,并且容易形成產能過剩。由于低端位置具有較大的地理彈性,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目前面臨著來自其他更具勞動力優(yōu)勢的地區(qū)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在當前發(fā)達國家主導的GVC體系下,通過逆向技術溢出效應難以改變目前我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因為對于GVC的構建者和主導者來說,為了維持自己的“鏈主”地位,會采用一系列隔絕機制以阻礙嵌入者位置的升級。由此可見,我國必須打造由自己主導的價值鏈分工體系,提升價值鏈位置,跳出“悲慘增長”的陷阱。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實施,我國提出加強國際合作提高我國產業(y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指導意見,圍繞“一帶一路”推進國際產能合作,結合我國裝備制造業(yè)領域的成熟做法,通過“差異化”策略推動富余產能與沿線國家合作,帶動沿線國家產業(yè)升級,從而構建互利共贏的區(qū)域價值鏈分工體系。所以,“一帶一路”對于我國價值鏈分工地位提升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實現(xiàn)構建高增加值環(huán)節(jié)的區(qū)域價值鏈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鑒于此,筆者在增加值貿易的分析框架下,以我國價值鏈分工位置變化和高端制造業(yè)增加值結構狀況分析反映我國新區(qū)域價值鏈的構建依據(jù),分析“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對我國新區(qū)域價值鏈構建的影響機理和效應。
一、文獻綜述
關于我國全球價值鏈分工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如何基于當前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實現(xiàn)價值鏈嵌入位置升級問題。比如,劉維林等(2014)利用2001—2010年27個制造部門的面板數(shù)據(jù),基于產品與功能雙重嵌入結構的全球價值鏈嵌入水平測算框架,論證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嵌入程度及嵌入結構的影響及其兩面性。李惠娟、蔡宏偉(2017)利用非競爭性投入—產出數(shù)據(jù)分析全球價值鏈雙重嵌入對我國服務業(yè)出口技術復雜度的影響。邱國棟等(2014)著眼于企業(yè)參與全球價值鏈嵌入的實現(xiàn)過程,提出企業(y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戰(zhàn)略延伸對策。
目前,關于我國“一帶一路”區(qū)域價值鏈構建的相關研究成果開始增多,比如,閆磊(2016)從中亞與我國西部地區(qū)的資源稟賦、技術優(yōu)勢等角度,分析通過產能轉移與產業(yè)合作共贏的博弈重構國家價值鏈。魏龍等(2016)從“一帶一路”經濟可行性角度,分析我國從嵌入全球價值鏈到主導區(qū)域價值鏈轉變的可能性。或基于新結構經濟學和產品空間理論,分析“一帶一路”的價值鏈升級機制(李軍、楊學儒,2016)。黃先海等(2017)從國際產能合作的視角,提出我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雙向“嵌套型”價值環(huán)流,重塑現(xiàn)有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王領(2017)則從國家戰(zhàn)略、國際分工、產業(yè)結構等方面,分析構建我國企業(yè)主導的全球價值鏈的前景與挑戰(zhàn)。
可見,關于“一帶一路”價值鏈的分析,大多側重于從戰(zhàn)略布局的宏觀層面進行討論,在較少的定量分析中,基于增加值貿易的分析框架,探究“一帶一路”對區(qū)域價值鏈構建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多。主要有Weil、Diniz(1985)認為企業(yè)在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增加值,但不同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增加值的大小不一樣。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干事Pascal Lamy(2011)指出在進出口貿易中應將國內增加值的變化作為對外貿易統(tǒng)計的標準。
關于增加值貿易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兩類,一是Hummels(2001)基于非競爭性投入—產出表提出的垂直一體化(Veritcal Specializaiton,VS)宏觀估算法,該方法用單區(qū)域投入產出模型,將一國出口中的增加值分為來自國外的增加值和來自國內的增加值兩個部分。Hummels、Isihi和Yi(2001)首次將一國出口貿易分解為進口成分(VS)和作為中間品被其他國家進口的成分(VSI)兩個部分,該測算方法簡稱HIY分析框架。但是在出口附加值測算中,該方法存在進口中間品在出口產品中具有相同比例的等比例假設問題。此外,在對外貿易中也未區(qū)分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因此該方法在運用中會導致高估出口國內附加值。二是Koopman等(2010)提出的KPWW法,該方法將一國的出口貿易分為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并將增加值貿易統(tǒng)計法運用到國民賬戶核算體系之中,將一國出口總值分解為國外增加值和國內增加值。Koopman(2008,2012)基于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類投入—產出表,對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設定不同的投入—產出系數(shù)矩陣,改進了出口產品的增加值貿易測算方法。KPWW法作為事后核算,在會計分析框架中,將投入產出表納入其中,分解出口貿易總值,能夠準確解決重復出口和轉出口等問題,在實際中得到廣泛應用。比如,鄧軍(2013)、王嵐(2014)基于KPWW增加值貿易分析框架,分別探討我國制造業(yè)的實際出口競爭力和國際分工地位。羅長遠、張軍(2014)基于增加值貿易,實證分析我國出口貿易中國內增加值的動態(tài)變化。王直等(2015)根據(jù)出口貿易品的價值來源以及中間渠道的異質性,從多層面進行國際貿易流的分解,建立增加值貿易核算法則。林斐婷等(2017)通過對中美兩國制造業(yè)的增加值分解,分析中美在制造業(yè)貿易中的失衡狀況。魏龍等(2016)利用KPWW方法分析“一帶一路”對主導區(qū)域價值鏈的經濟可行性。
二、研究方法、指標選取與數(shù)據(jù)來源
(一)增加值貿易的分析框架
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產品內貿易的主要特點是生產分工,從而推動中間品貿易飛速增長,超過最終產品貿易。由于我國加工組裝出口的最終商品貿易規(guī)模占比較大,且多集中在計算機、電子設備、精密儀器等高附加值領域,如果仍然用傳統(tǒng)出口產品價格為口徑統(tǒng)計我國出口規(guī)模,一方面會出現(xiàn)夸大我國貿易規(guī)模的情況,另一方面會誤判我國貿易結構(劉維林,2015)。因此對于以中間產品為流動基礎的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一國出口附加值的測算應集中于國內增加值貿易部分。
本文基于增加值貿易的統(tǒng)計口徑,運用KPWW方法進行測算,分解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的出口增加值,測度主要制造業(yè)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以及在高端制造業(yè)的位置指數(shù),跟蹤探究“一帶一路”高端產業(yè)區(qū)域價值鏈構建可行性。根據(jù)投入產出分析法,假設世界上有n個國家,每個國家有m個行業(yè),基于增加值貿易,一國的總產出可以分解為中間投入品需求和最終消費品需求,即:
Xi=Ai×Xi+Yi+∑i≠j(Aij×Xj+Yij),(i,j≤n)(1)
Eij=∑i≠j(Aij×Xj+Yij),(i,j≤n)(2)
Johnson、Noguera(2012),Koopman(2014)指出在多國情況下,一國對世界總出口的增加值可以分解為5個部分。
Ei=FDVAi+IDVAi+PDVAi+RVAi+FVAi(3)
E=diag(E1,E2,…,Ei,…,En)(i≤n)(4)
上述公式中Xi表示i國的總產出水平,Ai和Aij表示直接消耗系數(shù)矩陣,Ai×Xi表示i國總產出中投入到國內的中間品需求,Yi表示i國總產出中國內最終消費需求,Aij×Xj表示i國出口到j國的中間品需求,Yij表示i國出口到j國的最終消費品需求;Eij表示i國出口貿易額,E為世界各國出口額對角陣;FDVAi表示i國出口的最終品的國內增加值,IDVAi表示i國出口的中間產品中直接被進口國吸收的國內增加值,PDVAi表示i國出口的中間產品中進口國加工后轉銷到第三國的中間出口的國內增加值,RVAi表示i國出口的國內增加值中進口國加工后直接出口返銷回本國的國內增加值,F(xiàn)VAi表示i國出口中來源于進口國外中間品的國外增加值部分。
Vw=diag(V1,V2,V3,…Vi…,Vn),(i≤n) (5)
式中Vi表示i國總產出增加值率對角矩陣,Vw為世界各國增加值率對角矩陣。
由式(1)可得里昂惕夫逆矩陣:
B=B11 … B1n┇ Bij ┇Bn1 … Bnn(i,j≤n)(6)
式(6)中B表示為里昂惕夫逆矩陣,Bij表示j國對i國產品的完全需求系數(shù)矩陣。
由式(4)(5)(6)整理,且基于n個國家m個行業(yè)的多國投入產出表,可以得到出口產品中的附加值矩陣:
式(7)中VBE表示世界各國出口中分別來自本國各行業(yè)的國內附加值和國外附加值分塊矩陣,矩陣中的ViBijEi表示i國總出口中分別來自i國各行業(yè)的國內的附加值部分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國外附加值部分,其中ViBijEi對角陣上的分塊矩陣表示總產品出口中為本國獲得的增加值部分。非對角陣上的分塊矩陣表示總出口中外國獲得的增加值部分。由此根據(jù)式(7)可知在多國條件下,i國的出口總產品中包括來自國內增加值部分和進口國外中間品的國外增加值部分。
PDVAi=∑i≠j≠kviBijEjk(8)
RVAi=viBijEij(9)
VAXi=IDVAi+PDVAi+RVAi=viBiiEi(10)
FVAi=∑i≠jviBijEj(11)
(二)指標選取
1. 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為了分析中國與沿線國家之間的產業(yè)互補性與競爭性的關系,筆者基于增加值貿易統(tǒng)計口徑,選取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Revealed Comparaitve Advantage)進行分析??紤]到從增加值角度研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yè)銜接度的方法比較少,筆者在分析時參考了陳霜華(2005)、魏龍、王磊(2016)、楊成玉、陳虹(2016)對RCA指標進行的修改。
通過增加值貿易分析框架,可以看到DVAih表示i國h行業(yè)產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部分,WVAh表示世界各國h行業(yè)產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部分總和。Eih表示i國h行業(yè)產品出口額,E表示世界各國h行業(yè)產品總出口額。由(6)可得
DVAih=∑j=1vihbijheih(j≤n,h≤m)(12)
WVAh=∑i=1∑j=1(vijhbijheih)(j,i≤n,,h≤m)(13)
Eih=∑i≠j(Aijh×Xjh+Yijh),(j≤n,h≤m)(14)
Eh=diag(E1h,E2h,…,Eih,…,Enh)(i≤n,h≤m)(15)
由上述式(12)(13)(14)(15),同時考慮出口生產的價值鏈分工,可得到i國h行業(yè)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RCA。
Benedicits、Tamberi(2001)根據(jù)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的測算值,構建一國某一行業(yè)出口產品在世界同類出口中的RCA判定標準,即巴拉薩判定標準(Balassa Index,BI)。當RCAih≥2.5時,表示i國h產品的出口在分析比較的其他國家同類出口產品中,具有顯著的比較優(yōu)勢和極強的產品國際競爭力;當1.25≤RCAih<2.5時,表示i國h產品的出口具有較強的比較優(yōu)勢和產品國際競爭力;當0.8≤RCAih<1.25時,表示有一定的產品比較優(yōu)勢和國際競爭力;當RCAih<0.8時,表示產品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不顯著且國際競爭力不強。
2. 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王直等(2017)指出產業(yè)部門前向聯(lián)系的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代表國家產業(yè)部門參與價值鏈上游的生產分工活動,而產業(yè)部門后向聯(lián)系的參與度指數(shù)則代表參與價值鏈下游的生產分工活動。將二者綜合即可得到國家部門在全球價值鏈當中的參與度指數(shù)。
VA_participationih=■+■(17)
式(17)中,VAXih/Eih表示基于產業(yè)部門前向聯(lián)系的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i國h部門中間品出口國內增加值占總出口增加值的比重;FVAih/Eih表示基于產業(yè)部門后向聯(lián)系的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i國h部門出口的國外增加值占總出口增加值的比重。由此可知,當一國某部門的價值鏈參與度中的前向參與度更高時,表明該國該部門出口增加值當中以國內中間產品為主,相反,則該國該部門參與全球價值鏈主要依賴于進口國外中間產品。VA_participationih表明這兩種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代數(shù)和越高,該國該部門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越深,該國在價值鏈分工當中獲得的收益越多。
3. 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為量化分析“一帶一路”對我國價值鏈分工地位提升的影響效應,本文選取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Posiiton Index)。Daudin(2011)提出在全球價值鏈(GVC)分工體系下,對于一國出口產品貿易“增加值”進行分解時,可以發(fā)現(xiàn)該國的分工位置。Koopman等(2010,2012)首次運用全球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GVC)測度一國某產品所處國際分工地位。GVC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反映了以中間品貿易為核心,產品內貿易的價值鏈分工地位。
由前述可知,VAXih/Eih表示i國h行業(yè)產品出口總額中出口中間品的國內增加值所占份額;FVAih/Eih表示i國h行業(yè)產品出口總額中,進口外國中間品的國外增加值所占份額。當VC_Positionih>0時,表示基于產業(yè)部門前向聯(lián)系的生產長度大于基于產業(yè)部門后向聯(lián)系的生產長度,也就意味著該國出口中包含的國內增加值大于出口中包含的國外增加值。說明該國在該價值鏈分工當中處于兩端高附加值位置,其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方式是以出口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為主。相反,VC_Positionih<0時,基于產業(yè)部門前向聯(lián)系的生產長度小于基于產業(yè)部門后向聯(lián)系的生產長度,意味著該國出口中包含的國外增加值大于出口中包含的國內增加值,說明該國在價值鏈分工當中處于中間較低附加值位置,其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方式是以進口原材料或中間產品加工組裝成最終產品出口為主,面臨著”價值鏈低端鎖定的威脅”。
(三)數(shù)據(jù)描述
亞洲開發(fā)銀行基于世界投入產出表(WIOD)推出ADB-WIOD數(shù)據(jù)庫,在2017年最新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庫當中涵蓋6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5個行業(yè)2011—2016年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jù),其中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共計31個,該數(shù)據(jù)庫中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用ROW表示。
考慮到數(shù)據(jù)的代表性,文中的數(shù)據(jù)主要使用的是ADB-WIOD。同時,結合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發(fā)布的最新UIBE GVC Index,以“一帶一路”國家的制造業(yè)及其細分行業(yè)為分析對象,分析“一帶一路”對我國制造業(yè),特別是高端制造業(yè)構建區(qū)域價值鏈的影響狀況。一是對該數(shù)據(jù)庫中的其他國家和地區(qū)(ROW)作為除上述31個“一帶一路”國家以外的其他沿線國家,并以2016年最新數(shù)據(jù)為例,對這些國家的制造業(yè)及其細分行業(yè)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進行分解;二是摘選11個沿線國家和美國作為分析樣本,對其2011—2016年高端制造業(yè)的出口增加值分解,比較分析各國出口增加值變化的真實情況;三是分別對沿線11個國家高端制造業(yè)2011—2016年的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及其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進行細分,比較分析各國變化情況。通過上述步驟分析“一帶一路”中我國區(qū)域價值鏈構建,特別是對高端產業(yè)價值鏈構建的影響。
三、“一帶一路”區(qū)域價值鏈構建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一帶一路”區(qū)域價值鏈構建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對比分析
構建“一帶一路”區(qū)域價值鏈的前提條件是區(qū)域價值鏈上相關國家在價值鏈分工中呈現(xiàn)協(xié)作互補的生產組織形式。如果雙方在同一生產環(huán)節(jié),競爭性大于互補性,就難以形成生產分工的協(xié)作模式(魏龍,2016)。Gereffi(1999)指出一國要主導一條價值鏈,需要該國在價值鏈分工中具有核心控制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對價值鏈高附加值環(huán)節(jié)的掌控。而對于價值鏈上的產業(yè)互補性和競爭性的分析,可以通過顯性比較優(yōu)勢進行探究,以了解我國構建高端產業(yè)區(qū)域價值鏈的控制能力。
根據(jù)我國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標準和歐盟統(tǒng)計局(Eurostat)制造業(yè)分類標準,對ABC-ICIO所涉及到的14個制造業(yè)進行分類如下:
高端制造業(y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c14)、器械和電氣設備制造(c13)。
中端制造業(yè):煉焦和石油加工(c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yè)(c9)、橡膠及塑料制品業(yè)(c10)、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c11)、基礎金屬和焊接金屬制品業(yè)(c1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c15)、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yè)(c16)。
低端制造業(yè):食品、飲料制造及煙草業(yè)(c3),紡織及服裝制造業(yè)(c4),皮革和鞋類制造業(yè)(c5),木材、木材制品及軟木制品的制造業(yè)(c6),造紙及紙制品、印刷業(yè)(c7)。
如表1所示,根據(jù)2016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造業(yè)產業(yè)部門顯性比較優(yōu)勢分析可以看出:
在高端制造業(yè)方面,我國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c14)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為1.8,器械和電氣設備制造(c13)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為1.02,可見我國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yōu)勢和較強的產品國際競爭力,在器械和電氣設備制造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較優(yōu)勢和產品國際競爭力。
從“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看,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方面,我國顯性比較優(yōu)勢高于1.25,有較明顯比較優(yōu)勢的國家為菲律賓和泰國,分別是1.51和1.26。在器械和電氣設備制造方面,顯性比較優(yōu)勢高于我國的分別為捷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和土耳其,但差距不大。
在中端制造業(yè)方面,我國在煉焦和石油加工(c8)、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yè)(c9)、基礎金屬和焊接金屬制品業(yè)(c12)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分別為1.05、0.89和1.23,表明我國在這些行業(yè)具有一定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和國際競爭力。橡膠及塑料制品業(yè)(c10)、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c11)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yè)(c16)的RCA分別為1.29、1.68和1.6,說明我國具有較強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和產品競爭力。
從“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看,其中煉焦和石油加工(c8)RCA高于我國的共有10個國家,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yè)(c9)RCA高于我國的有5個國家,基礎金屬和焊接金屬制品業(yè)(c12)為6個國家,橡膠及塑料制品業(yè)(c10)為11個國家,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c11)有7個國家,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yè)(c16)為3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c15)則有10個。
在低端制造業(yè)方面,食品、飲料制造及煙草業(yè)(c3),紡織及服裝制造業(yè)(c4),皮革和鞋類制造業(yè)(c5),木材、木材制品及軟木制品的制造業(yè)(c6),造紙及紙制品業(yè)、印刷業(yè)(c7)的RCA分別為1.06、2.8、2.86、1.99和0.66,表明我國除了造紙及紙制品業(yè)、印刷業(yè)(c7)外,還是有較強競爭力的。
相比較看食品、飲料制造及煙草業(yè)(c3)RCA高于我國的共有17個國家,紡織及服裝制造業(yè)(c4)為5個,木材、木材制品及軟木制品的制造業(yè)(c6)為11個國家(見表2)。
可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高端制造業(yè)方面優(yōu)勢明顯,在中端和低端制造業(yè)方面的優(yōu)勢開始下降,產業(yè)分工互補性大于競爭性,說明“一帶一路”有利于我國構建高端制造業(yè)區(qū)域價值鏈。
(二)“一帶一路”增加值出口結構分解
顯性比較優(yōu)勢僅說明“一帶一路”國家之間和產業(yè)部門之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關系,為進一步探究“一帶一路”對我國區(qū)域價值鏈的構建影響,還需要對沿線國家的出口狀況和出口增加值結構進行分解。
本文選取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c14)作為分析對象,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該產業(yè)進行出口分解,分解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
通過表3和表4發(fā)現(xiàn),“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業(yè)(c14)呈現(xiàn)如下特征:(1)從出口貿易規(guī)???,我國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出口規(guī)模均高于美國等發(fā)達國家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并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位7 817.26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美國提出“再工業(yè)化”計劃,許多高端制造業(yè)出現(xiàn)“回流”現(xiàn)象,發(fā)展中國家的高端制造業(yè)受到不小沖擊。如表3所示,2014年以后美國的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業(yè)出口總額不斷上升,并在2016年達到1 614.45億美元,而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從貿易比重看,我國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出口中最終產品比重不斷下降,從2011年的0.612下降到2016年的0.586,出口中間品比重不斷上升,從2011年的0.388上升到2016年的0.414。但與美國相比,我國的最終品出口比重過高,中間產品出口比重依然偏低,與“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相比,捷克、愛沙尼亞、克羅地亞、匈牙利、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的中間品出口比重均高于我國,一個重要原因是捷克、愛沙尼亞、克羅地亞、匈牙利工業(yè)基礎良好,以加工出口中間品為主,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等國以出口能源、原材料等中間產品為主。而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的中間品出口比重低于我國,最終品出口比重高于我國。(3)從貿易增加值分解方面看,如表4所示,我國最終產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比重DVA_Fs,2011年為0.578 7,2016年為0.590 5,維持在半數(shù)以上,由直接進口國吸收的中間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比重DV_Is和出口后返回國內的國內增加值比重RVAs在緩慢上升,分別從2011年的0.079 4和0.031 8變?yōu)?016年的0.034 6和0.085 8。出口到進口國后再出口到第三國的國內增加值比重2011年為0.066 5,2016年為0.065 1,基本維持穩(wěn)定水平。出口國外增加值比重FVs 2011年為0.243 6,2016年為0.223 9,呈小幅下降趨勢。美國2016年DVA_Fs為0.388 6,中間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占比為0.524 9,出口的國外增加值比重為0.086 5。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最終商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比重DVA_Fs較高,出口國外增加值比重FVs過高,中間品出口國內增加值占比過低,可見,我國在發(fā)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當中面臨著“低端鎖定”和“悲慘增長”的境地。與“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其他國家相比,表4中有10個國家最終產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比重DVA_Fs都低于我國,且部分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出口國外增加值比重FVs除俄羅斯以外都高于我國,且許多國家的FVs超過了半數(shù)以上。出口后返回國內的國內增加值比重RVAs也都比我國低,我國中間品出口的國內增加值(DV_Is與RE-DVs的代數(shù)和)占比與表4中的10個沿線國家相差不大。
總體而言,我國在高端制造業(y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c14)出口總量優(yōu)勢明顯,且相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加值結構呈現(xiàn)高國內附加值、低國外增加值狀態(tài),貿易利得在不斷增加,這也進一步證明一方面我國有能力構建“一帶一路”區(qū)域價值鏈,另一方面該區(qū)域價值鏈的構建有利于我國出口貿易利得的增加。
(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價值鏈位置和價值鏈參與度測算分析
“一帶一路”的原則和愿景是要實現(xiàn)互利共贏的局面,為此,筆者分別選取2011年和2016年“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測算,分析“一帶一路”實施前后對我國及沿線國家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及參與度指數(shù)的影響。
通過圖1可觀察到,根據(jù)上述公式(18),2011年我國高端制造業(y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c14)的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VA_Pos)為0.015,其中,高于我國價值鏈位置的國家是克羅地亞、俄羅斯、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分別為0.165、0.079、0.113和0.101,表明這些國家高端制造業(yè)中間產品的出口占較大比重,故而價值鏈位置較為靠前。其他6國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VA_Pos)全部為負數(shù),表明該6國在高端制造業(y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c14)中主要位于價值鏈加工組裝的價值鏈低端環(huán)節(jié)。
根據(jù)式(17),2011年我國高端制造業(y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的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VA_Pat)為0.43,其中除越南和俄羅斯外都高于我國,這表明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主要還是以加工出口最終產品為主,以中間品出口為主要參與形式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參與度不足,進一步驗證了前述增加值分解結構中各國出口增加值構成情況。
通過圖2可以觀察到,2016年我國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的價值鏈位置指數(shù)為0.033,體現(xiàn)我國在該行業(yè)價值鏈位置得到了一定提升。其中,比中國位置高的國家仍然是克羅地亞、俄羅斯、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其他6國VA_Pos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泰國和越南的VA_Pos由負數(shù)轉變?yōu)檎龜?shù)。
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我國高端制造業(yè)電子和光學設備制造的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為0.392,比2011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可能由于發(fā)達國家高端制造業(yè)“回流”對我國產生影響。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造業(yè)出口貿易增加值進行分解,分析“一帶一路”的實施對我國構建區(qū)域價值鏈,特別是高端產業(yè)區(qū)域價值鏈的影響,得到如下結論:(1)我國在高端制造業(yè)上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在沿線國家較為顯著,但是與中低端制造業(yè)相比,特別是與低端制造業(yè)相比優(yōu)勢還不夠突出,主要是我國制造業(yè)產業(yè)升級較為緩慢,所以高端制造業(yè)的顯性比較優(yōu)勢正在顯示中。(2)我國高端制造業(yè)出口規(guī)??捎^,居于世界前列,但無論是與美國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一帶一路”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出口主要以最終品出口為主,中間品出口占比不足,表明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價值鏈分工定位還尚未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因此需要加強“一帶一路”區(qū)域價值鏈構建,推動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提升。(3)目前,我國出口增加值結構在不斷優(yōu)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相比,出口的貿易利得不斷提高,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出口的國外增加值比重高,產業(yè)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其中,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增加值結構更為完善合理,同東南亞國家增加值結構中的國外增加值占比較高,真實貿易利得較少。(4)分析顯示“一帶一路”實施以來,我國價值鏈分工位置得到一定提升,同時,也體現(xiàn)出帶動沿線國家的價值鏈分工位置和參與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一帶一路”互利共贏的原則和愿景得到了初步顯現(xiàn)。但是我國價值鏈位置提升較為緩慢,也可見由于受到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制造業(yè)回遷”和“再工業(yè)化”計劃的影響,我國價值鏈參與度指數(shù)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因此,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的深化發(fā)展,努力實現(xiàn)我國價值鏈位置和參與度的顯現(xiàn)提升。
根據(jù)上述結論,筆者認為我國必須加快產業(yè)結構升級步伐,將“一帶一路”同“中國制造2025”相結合,創(chuàng)新機制體制保證高端人才培養(yǎng),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科技超常發(fā)展,從加工組裝出口最終品為主的分工環(huán)節(jié),轉變?yōu)檠邪l(fā)設計出口中間品為主的高國內附加值環(huán)節(jié),真正實現(xiàn)從資源和勞動力密集型轉變?yōu)榧夹g密集型。同時,我國在構建“一帶一路”區(qū)域價值鏈、推動產業(yè)升級以及價值鏈分工提升的過程中,必須實施差異化戰(zhàn)略,既要獲得資源、開拓市場,又要學習技術,獲得“技術溢出”效應,推動“一帶一路”多邊合作機制效用的更大發(fā)揮。
參考文獻:
[1]王嵐.融入全球價值鏈對中國制造業(yè)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J].統(tǒng)計研究,2014(5):18-23.
[2]劉維林.中國式出口的價值創(chuàng)造之謎:基于全球價值鏈的分解[J].世界經濟學,2015(3):3-28.
[3]魏龍,王磊.從嵌入全球價值鏈到主導區(qū)域價值鏈——“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經濟可行性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6(5):104-115.
[4]羅長遠,張軍.附加值貿易: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4(6):4-17.
[5]王直,魏尚進,祝福坤.總值貿易核算法:官方貿易統(tǒng)計與全球價值鏈的度量[J].中國社會科學,2015(9):108-127.
[6]楊成玉,陳虹.中國OFDI對出口貿易轉型升級的影響——基于中國—中東歐16國的實證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6(6):83-96.
[7]Robert Koopman,Zhi Wang,Shang-Jin Wei.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459-494
[8]Hummels,David,Jun Ishii,Kei-Mu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75-96.
[9]Zhi Wang,Shang-Jin Wei,Xinding Yu,Kunfu Zhu. Characterizing Global Value Chains:Production Length and Upstreamness[R].NBER Working Paper No.23261,2017.
[10]Daudin Guillaume,Christine Rifflart,Danielle Schweisguth. 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44 (4):1403-37.
[11]Johnson R. C.,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2):224-236.
[12]Koopman Robert,William Powers,Zhi Wang,Shang-Jin Wei. 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16426,2010.
The Influe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Proposal on Regional
Value Chain Construction of High-end Industry
Li Huiru, Chen Zhaowei
(School of Economic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added value trade, in the case of manufacturing, using methods of explici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position index of value chain, participation index of value chain and export added value decomposition, author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Belt and Road" implementation on the divi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high-end 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on high-end manufacturing is significant in countries along the line, but as a result of China's export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final product exports, foreign added value proportion of exports is high, which shows that our country as a "world factory" division of value chain location hasn't yet radically change, industrial upgrading task is still arduou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has promote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a's value chain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 improvement is relatively slow. "The Belt and Road" promote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articipation of value chain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the vision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preliminarily reveale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proposal, high-end industry region, value-added trade, value chain division of labor, participation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