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志
(廣東省中信惠州醫(yī)院兒科,廣東 惠州 516006)
目前,口臭癥患兒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時口腔中產(chǎn)生明顯的氣味,該氣味用牙刷以及各種漱口方法均不能完全消除。本研究用祛濕補脾食療方治療小兒脾失健運型口臭癥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脾失健運行口臭癥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16例,女24例;1~4歲10例,4~7歲15例,7~12歲15例;病情程度輕度8例,中度18例,重度16例。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1~4歲11例,4~7歲16例,7~12歲13例;病情程度輕度9例,中度為19例,重度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癥狀體征:口氣臭穢,噯氣惡心,嘔吐納少,脘腹脹痛,大便干結(jié)或稀溏,酸臭夾有不消化食物,苔白厚膩。
診斷標準:參照Rosenberg標準,依照0到5級計分方案。其中0分表示無口臭,1分表示察覺不出口臭,2分表示輕微口臭,3分表示中度口臭,4分表示重度口臭,5分表示惡臭。超過2分則被診斷為口臭。
納入標準:均診斷為脾失健運型口臭癥,患兒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患有其他新、肝、腎等重大疾病。
對照組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杭州遠大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0),6個月以內(nèi)嬰兒,每日服用2次,每次1片;6個月~1歲每日服用2次,每次2片;1~6歲,每日2~3次,每次2片;6~10歲患兒每日3次,每次2~3片。
觀察組用袪濕補脾食療方[2]。藥用生山藥100g,蓮子肉100g,薏苡仁100g,芡實100g。將上藥搗碎成粉末,加入雞蛋黃2枚,混合,熬成膏。每日服用。
兩組療程均為2周。
分析治療前后癥狀積分以及臨床治療效果。
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有好轉(zhuǎn)。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
兩組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比較見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比較 (分,±s)
表1 兩組癥狀積分變化情況比較 (分,±s)
組別 例 癥狀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6.54±6.57 4.01±5.11對照組 40 17.06±5.98 9.87±5.14 t 0.370 5.113 P 0.712 0.000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引發(fā)小兒脾失健運型口臭癥的主要病因為患兒脾運動功能異常,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以運脾為主。通過調(diào)理脾運功能,可緩解脾困,使脾運恢復正常,最終起到消除口臭的目的[3]。臨床常采用雙岐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該藥物中的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均屬于人體正常菌群,可有效抑制腸道存在的致病菌,保持腸道正常運動,并調(diào)整腸道菌群處于平衡狀態(tài)。
袪濕補脾食療方是清末民國初年中醫(yī)大師張錫純創(chuàng)立的方子。張錫純認為,脾胃虛弱,納谷不化,才致口臭。中醫(y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腹瀉經(jīng)常與脾和大腸有關(guān),脾不足,大腸也不能固澀,脾胃為后天生化之源,補足脾胃之氣,口臭自然消失。山藥,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汁黏入腎,故能治上,中,下三焦虛損,富含各種蛋白、維生素。薏苡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蓮子肉味甘澀、性平,歸心、脾、腎經(jīng),可養(yǎng)心、安神、補腎、補陽、生津、健脾、澀腸、收澀。芡實味甘澀、性平,歸脾、腎經(jīng),可補中益氣、健脾利濕止瀉、滋養(yǎng)強身、固腎澀精。雞子黃味甘、性平,歸心、腎、脾經(jīng),《長沙藥解》云其“微溫,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jīng)”,可滋陰潤燥、養(yǎng)血熄風,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效佳。諸藥合用,共奏健脾袪濕消口臭之功。上述藥材藥性都較為平和,可改善患兒燥濕體質(zhì),并充分發(fā)揮理氣、運脾作用,不傷及正氣,并能滿足小兒脾常不足等特征,故整體療效較好[4】。
綜上所述,袪濕補脾食療方治療小兒脾失健運型口臭癥,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癥狀積分,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