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本文圍繞新歷史主義之父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文學的兩大功能——“顛覆”與“抑制”,對作品主人公霍爾頓進行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剖析,從而使讀者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霍爾頓和《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作品。
關鍵詞:《麥田里的守望者》;新歷史主義;“顛覆”;“抑制”
J.D.塞林格,美國杰出作家,1951年首次出版了他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小說被視為美國文學中“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之一。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人們大多追求物質(zhì)享樂的生活方式,實利主義的社會風氣彌漫全國,加之國外局勢動蕩不安,國內(nèi)實行反共高壓政策,致使許多人喪失了精神追求,在現(xiàn)實世界中渾渾噩噩地生活著。小說主人公霍爾頓是一個中學生,出生于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雖然年僅16歲,卻比同齡孩子們的心智更成熟。在潘西中學,霍爾頓成績不合格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因?qū)W校的開除信還未送到他父母手中,他不想在信送達之前回家,只好游蕩在繁華的紐約城來消磨時間。在紐約的三天經(jīng)歷使他更加厭惡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中那一切假模假式的東西,因此產(chǎn)生了離家出走的念頭,想要逃離這個虛假的世界,但最終仍不免向現(xiàn)實社會妥協(xié),回歸現(xiàn)實。
一、霍爾頓的“顛覆”與“抑制”
新歷史主義認為歷史與文學作品之間具有積極的互動關系,文學作品的產(chǎn)生都有著特定的文化背景?!邦嵏病迸c“抑制”是新歷史主義之父格林布拉特在《看不見的子彈》中提出的關于權(quán)力運作的兩個重要概念?!邦嵏病笔侵笇Υ斫y(tǒng)治秩序的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提出質(zhì)疑或挑戰(zhàn),而“抑制”就是對這種顛覆力量進行抑制,進而使得人性在“顛覆”與“抑制”中凸顯?;谝陨侠碚?,本篇論文將分析作品主人公霍爾頓的“顛覆”與“抑制”。
在小說中,霍爾頓作為一個邊緣人物,對主流社會的種種人物或現(xiàn)象都嗤之以鼻,并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對這個主流社會不斷地進行著顛覆。他把潘西中學描述成一個糟糕透頂?shù)牡胤剑幌矚g學校里虛偽、搞小團體的同學們,不喜歡無聊枯燥的校長和老師們,更不喜歡他們學校內(nèi)所學的無用課程。他鄙視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地進行著反抗,最終因課程不合格被開除出校。在被開除后,他只身游蕩在美國最繁華的街區(qū),出入各種酒吧和夜總會,甚至誤打誤撞地招來小姐,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無休止地做一些不符合他這個年齡段所做的事。然而,他一方面痛恨這虛偽、丑惡的現(xiàn)實生活,另一方面又深陷于其中,不能自拔。他痛恨虛情假意的電影,但在無聊時他也會去看電影;他討厭無腦、虛偽的女友,但他還是想與薩麗搞曖昧關系;他鄙夷沒有愛情的感情生活,卻在酒店招來妓女。他嘲笑這個虛偽丑陋的成人世界,但他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希望與寄托,就像他在火車站遇到兩名修女,這兩名修女身上美好的品質(zhì)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與她們愉快地聊著天,并在臨走前慷慨地捐給她們十塊錢?;魻栴D討厭學校里虛偽的一切,在學校他一分鐘都待不下去,但是當他妹妹菲苾決定和他一起離家出走的時候,他反而極力說服妹妹菲苾回到學校中去,顯然,這種態(tài)度與他對學校的顛覆行為背道而馳。在小說末尾,霍爾頓終止自己離家出走的念想,住進醫(yī)院、接受治療,最終回到了主流社會當中去,這樣的結(jié)尾顯然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其顛覆力量抑制的必然結(jié)果。
二、霍爾頓的“理想”
霍爾頓有著自己獨特的理想,他想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并且他把這個理想述說給妹妹菲苾聽: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以外。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已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保ㄈ指瘢?997)
顯然,這一大塊麥田指的就是孩子們的世界,孩子們在麥田里無憂無慮地快樂玩耍著;而懸崖的另一邊就是成人世界,成人世界中虛偽狡詐,毫無樂趣可言,一旦墜入便深陷其中。從霍爾頓的這個“偉大”的理想工作中,我們不難看出,他雖然對這個虛假的世界充滿不滿,極力地想要逃離出去,但同時又對這個世界留有希望,希望把孩子們的那份純真保留下來拯救這個無情冷酷的現(xiàn)實世界。因此,無論從哪方面分析小說的主人公霍爾頓,他都處于“顛覆”與“抑制”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關系中,在這種動態(tài)關系中,他所有的心理活動得到凸顯。
三、結(jié)語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關于J.D.塞林格的半自傳性小說。正如小說主人公霍爾頓一樣,作者塞林格也曾默默反抗著當時的主流社會,但不幸地是,他深知自己勢單力薄,對抗主流社會猶如螳臂擋車,所以最后選擇隱居遁世,這也恰恰符合了新歷史主義關于“顛覆”與“抑制”觀點——在社會中,經(jīng)常會有一些顛覆力量的出現(xiàn),但最終都會被主流社會所抑制。但如果換個角度看,顛覆最終雖然會被主流社會所抑制,但是主流社會在抑制顛覆力量的過程中,也會有所反思,也會開始關注到那些社會中的邊緣人物。就像《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一些家長和老師開始關注到那些處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的心理狀態(tài),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再被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所忽視。
參考文獻:
[1]J.D.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2]劉萍.反叛的悖論——新歷史主義文學功能論與《麥田里的守望者》[J].當代外國文學,2002(04).
[3]賴婧,姜璇.《麥田里的守望者》之新歷史主義解讀[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07).
[4]郭浩然.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的協(xié)調(diào):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麥田里的守望者》[D].北京交通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