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摘要:當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植根于民間并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瀕危劇種儺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和傳播困境。主要表現分別是政府層面的短板傳播、瀕危劇種本身的短視傳播以及媒體的短路傳播。解決的辦法是變“短板傳播”為“長板傳播”,化“短視傳播”為“長視傳播”,促“短路傳播”為“寬路傳播”。
關鍵詞:儺戲 傳播困境 瀕危劇種
儺戲作為我國戲劇類別之一,是在驅鬼逐疫儀式的基礎上融合舞蹈充分吸取各種地方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大戲劇類別,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堪稱戲曲界的“活化石”。儺戲起源于商代甚至更早的巫術儀式,但其具體形式出現于西周,一直持續(xù)到唐代,之后儺戲便散落在民間,自生自滅。20世紀80年代,在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環(huán)境下,儺戲的傳承與保護才逐漸引起各方關注。但就目前來看,儺戲生存前景堪憂,其傳播面臨著諸多困境。
短板傳播:政府傳播困境
在儺戲的傳承、保護和傳播的過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政策保護等措施,在儺戲的傳播中發(fā)揮了一定作用,但隨著政府的宣傳逐漸放緩,政策落地受到了很大影響??梢哉f,政府層面在推動儺戲的傳播上,存在著短板,主要表現如下幾點:
第一,政府傳播與市場需求契合度不高。在儺戲的保護與傳播過程中,政府主要采取了政策保護、舉辦學術會議以及儺戲文化展等主要方式對儺戲進行傳播。但這種傳播仍然是一種單純、片面的戲曲傳播,并未與當下的大眾市場相結合,未能借助市場的能動作用將儺戲發(fā)揚出去,傳播和經濟的雙重效益尚未得到實現。
第二,政府傳播與受眾因素結合不緊密。在國家和政府重新發(fā)掘儺戲之時,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受眾熱議和關注。但在后期,政府在傳播儺戲的過程中忽視了受眾的能動作用,未能使儺戲真正融入到受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儺戲本為地方劇種,內容有一定的晦澀性。政府沒有加強儺文化的引導,受眾不能更好地了解儺戲,儺戲的傳播因而缺失了受眾市場。
第三,政府傳播與媒體相結合不到位。大眾媒介作為傳播者,其傳播范圍之廣、速度之快、效果之大均不容小覷。在單純的市場作用下,大眾媒介出于傳播效果和媒介利益考慮,往往忽視了對儺戲這類受眾群體小、傳播效果不佳的瀕危劇種進行傳播。
短視傳播:本位傳播困境
目前,儺戲雖受到政策的保護與扶持,但其傳播仍然以本位傳播為主。在古代,儺戲的傳播與政治、民間生產與生活關系緊密,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化,這種緊密的聯系逐漸淡化,儺戲本位傳播的局限性逐步凸顯,因而陷入了一種短視傳播的困境之中。
第一,儺戲的傳播內容缺乏時代性與創(chuàng)新性。社會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戲曲作為一種古老而傳統(tǒng)的藝術,在近年來受到來自各種因素的沖擊。①創(chuàng)新是傳統(tǒng)劇種尤其是瀕危劇種在當下大眾文化潮流中逆勢發(fā)展的唯一出路。儺戲雖然頗具文化價值,但其內容相對晦澀難懂,受眾的接受度較低。
第二,儺戲的人才培養(yǎng)陷入困境。一出戲拯救一個劇種的言論絕非夸大其詞。其中,人才的培養(yǎng)對于戲曲的傳播至關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戲曲人才就是戲曲的一種廣告、一種活招牌。人們提到川劇,就會想到沈鐵梅;提到越劇,就會想到茅威濤;提到京劇就會想到尚長榮等。②而現下,儺戲很有可能將面臨著“人亡藝亡”的窘境——年輕人多不愿意學習和傳承儺戲。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覺得學戲辛苦、收入微薄外,很大程度上是許多人對于傳統(tǒng)戲曲緩慢、固定、缺少交流手段的演出形式缺乏熱情。③
第三,儺戲自身未形成產業(yè)鏈。儺戲的發(fā)展一直是相對封閉、自守的狀態(tài),尚未形成商業(yè)產業(yè)鏈,除了政策的扶持外,儺戲自身的產業(yè)發(fā)展仍需不斷的加強。此外,儺戲的表演向外延伸度不足,未能積極地與其他方式相結合,例如飲茶、交友等方式在擴大儺戲的傳播路徑的同時,能夠帶來相應的經濟效應。由此可見,儺戲自身發(fā)展的封閉性也是影響其傳播的一大弊病。
短路傳播:媒體傳播困境
在百度瀏覽器中檢索視頻,京劇的檢索結果多達40000條,而儺戲的檢索結果僅為1000余條。這除了與京劇本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關以外,媒介傳播力度的不均衡也導致其在儺戲的傳播過程中出現了缺位的現象,造成了儺戲傳播中的短路,即大眾媒介的傳播路徑狹窄。究其原因,可總結為“傳者不傳、受者不受”。
第一,傳者不傳,主要是傳播過程中媒介的缺位。媒介缺位的成因涉及兩個層面,即媒介的傳播效果和利益因素。儺戲的小眾化、偏澀化,加之社會轉型期媒體的浮躁化,都不利于打開受眾對于儺戲的接受程度。此外,對于傳播結果的預期判斷也使得媒體在選擇傳播、推廣儺戲之前細細斟酌一番,避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之后仍然達不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媒體對于經濟效益的越來越倚重。媒體為了生存,被迫迎合市場規(guī)則,④在進行傳播時更加考慮傳播內容的商業(yè)價值、以利益為重,從而忽視了自身背負的社會責任及社會遺產傳承功能。觀之儺戲,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并不大,大眾媒介在傳播儺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并不可觀。因此,從自身的經濟利益考慮,大眾媒介可能會減少甚至放棄對儺戲這類文化價值高但影響小、效益少的瀕危劇種的傳播推廣。
第二,受者不受,主要是指傳播過程中受眾的缺位。受眾缺位的成因可大致歸為受眾的“異化”和信息的“異化”。首先,受眾的“異化”是指現在受眾的特質已經發(fā)生改變,與以前的儺戲受眾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不僅體現在戲曲素養(yǎng)方面,更加體現在受眾的心理素養(yǎng)層面。當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氛圍愈來愈浮躁,因而受眾心理也呈現出浮躁的態(tài)勢。在這種浮躁心理的作用下,對于儺戲這種表演時間長、內容晦澀化的戲曲,受眾的接受缺乏一定的耐心。其次,信息的“異化”是指媒介所傳播的信息較之過去已發(fā)生改變。在大眾媒介的助推下,娛樂已成為當今的時代主題,它已溢出電視擴散到整個社會之中。⑤加之現代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網絡技術發(fā)展迅速,受眾更熱衷于“快餐式”的消費文化,相較于完整的文化表現形式,片段化、碎片化的“異化”內容更受歡迎。在這種情況下,儺戲這個小劇種的娛樂、教化功能嚴重萎縮,出現受眾流失現象。
建議
政府:變“短板傳播”為“長板傳播”。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劇種,儺戲的傳播不能僅僅只停留在政策宣傳層面,想要得到長足發(fā)展,政府必須完善傳播策略,變“短板傳播”為“長板傳播”。首先,儺戲的傳播與市場相結合,依靠市場的力量擴大其影響力。比如,由政府牽線開展儺戲的展演活動、籌建儺文化原生態(tài)基地建設等,利用政府的力量逐步將儺戲推向市場。其次,在傳播儺戲的過程中加強對于受眾的把握。儺戲宣傳應走進群眾,提高受眾戲曲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儺戲的愛好人群,形成穩(wěn)定的儺戲粉絲群體。最后,在媒介對于儺戲的傳播中,需要政府的牽引甚至是政策的支持,擴大儺戲的媒介傳播力度。
儺戲:化“短視傳播”為“長視傳播”。儺戲能夠變“短視傳播”為”長視傳播“的根本仍在于自身的不斷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在戲劇傳播中,人才是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提高儺戲演員待遇水平,發(fā)揚儺戲的藝術魅力,吸引多才藝的人才,能夠緩解人才短板問題。儺戲自身產業(yè)鏈的建設對于其自身的傳播也十分重要。深入挖掘潛在市場,積極探索儺戲創(chuàng)意產業(yè)化的新路徑,有利于儺戲進一步的打入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形成產業(yè)鏈式的發(fā)展,擴大長足發(fā)展的資本,延長儺戲的生命周期。
媒體:促“短路傳播”為“寬路傳播”。媒體對于儺戲是一種窄路徑的傳播。在搶救和傳承瀕危劇種的環(huán)境下,需要拓寬媒介的傳播路徑,變“短路傳播”為“寬路傳播”,提高儺戲的曝光度和影響力。大眾媒介應提高自身的傳播意識,擺脫利益束縛,主動承擔起社會遺產傳承的功能,積極搶救、傳播儺戲這類的瀕危劇種。通過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的結合,能夠擴大儺戲的受眾號召力和傳播范圍。出于傳播效果和傳播意義的考慮,媒介還應對儺戲內容進行包裝,包括兩個層面,即多元化的形式和大眾化的內容。兩個層面的結合能夠帶來受眾從興趣關注到持續(xù)關注的轉變,形成儺戲類瀕危劇種的穩(wěn)定受眾群體。
結語
儺戲的傳播是當下瀕危劇種傳播的一個縮影,探究其傳播困境對于瀕危劇種的保護與傳承有著一定的參考與啟示。儺戲這樣的瀕危劇種要真正傳播出去,深入受眾,需要的不是某一方的努力,而是政府、儺戲、媒體三者相互配合。政府應當負起傳播的引導或宏觀指導責任。當下的媒體應充分了解現有政策、積極承擔傳播責任,達到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目的。儺戲本身要展示其優(yōu)秀的文化內涵,克服自身缺陷,依托政府的政策與媒體的力量加以傳播,不能故步自封。只有這樣瀕危劇種才能漸漸恢復自身活力,迎來新的生機。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欄目責編:吉 慶
注釋:①② 張志全:《當代戲曲保護與傳播的困境及其對策建議——以歷屆“中國戲劇節(jié)”入選劇目為考察對象》,《戲劇文學》,2013(4)。
③孫 昭:《互聯網時代戲曲藝術傳播的機遇與挑戰(zhàn)》,《美育學刊》,2016(3)。
④張濤甫:《媒體社會功能的弱化與重建》,《新聞記者》,2007(8)。
⑤陳后亮:《泛娛樂業(yè)時代——兼讀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大眾文藝》,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