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娟/天津濱海職業(yè)學院
除卻年少時的歡樂時光,李清照的一生是悲情的。靖康之難是她的第一次流亡,在這期間,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后來,李清照嫁給了趙汝州,但這次失敗的婚姻只維持了三個月。后來,李清照又經(jīng)歷了兩次逃亡,在孤苦凄涼中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李清照悲情的一生中,詞作是她最好的寄托。而她也將自己悲情的一生寫入到詞中,更添一絲悲情美。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世家,她的父親善屬文,文學底蘊深厚。母親也是一位才女,腹有詩書。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耳濡目染,再加上自身聰穎慧悟,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詩名。除了以才華作為基石,支撐李清照詞作的支柱主要還是她本身真摯深切的情感。李清照少女時期可謂是無憂無慮,出身名門,父母開明,未嫁人之前滿是一副天真爛漫的少女姿態(tài)。但是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卻不盡如人意,丈夫離世、背井離鄉(xiāng),國破家亡,流浪漂泊。因為這一系列悲痛的事件都是由詩人親身體會過的,所以在詩中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詩人忱摯的情思。在這期間,李清照的感情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抒發(fā)與丈夫分別的離別之情,二則更為沉重一點,主要抒發(fā)與夫君生離死別以及國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在李清照的詞作中,無論是以哪一種情感為主,表現(xiàn)出來的沉痛、憂思都是無法遮蓋的,字里行間流露著詞人忱摯、真切的感情。比如李清照的這首詞《一剪梅》中抒發(fā)的就是與丈夫的離別相思之苦。我們之前提到過,李清照的少女時光都是輕松愉快的,她在剛嫁給趙明誠時也是擁有過一段幸福生活的。趙明誠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才華橫溢,與李清照可謂是門當戶對,又志趣相投,所以婚后兩人甚是恩愛。但因為趙明誠婚后仍要繼續(xù)求學,所以二人時常會有分離。這首《一剪梅》便是李清照在丈夫離開自己求學時所作的一首詞。詞的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首先點明了當時的季節(jié)是秋天,渲染了凄涼、冷清的氛圍。一個“獨”字,更是直接寫出了詞人的狀態(tài)是孤獨、寂寞的?!霸浦姓l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詞人惦念著遠方的游子,希望能夠鴻雁傳書,收到所思之人的書信,卻不能如愿。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些周圍的景象是可觀、可知的,所以更顯得詞人的情感真摯、有力。下闕“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更是將自己比作落花,隨水飄零,無可奈何。自己在家里憂愁苦悶,思念的人也在遠方和自己感同身受,所以說“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那么離別的愁思有多重呢?“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直抒胸臆,此愁眉間心上,無可回避。在這首詞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感受到詞人的憂愁苦悶之情,那么詞人愁的是什么呢?愁的是對遠方游子的思念,愁的是自己獨守閨閣的孤獨寂寞。而支撐著詞人愁思的就是詞人對遠方游子的感情。試想,若是詞人沒有含情,又如何百般思念遠方之人呢?詞中雖不見一個“情”字,但卻處處含情,一字一句都包含著詞人濃厚的情意。也正是因為詞人將自己感情投注在這詞作中,才感人至深,打動人心。
如果說《一剪梅》中彰顯的是詞人單純的兒女離別之情,李清照后期國破家亡,在流浪之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更是一字一句,真真切切,令人為之動容。如李清照在《祭趙湖州文》中提到這樣一句話:“白日正中,談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在這個時候,李清照已經(jīng)不是被父母寵溺照顧的小女孩,也不是由丈夫呵護備至的新嫁娘。她現(xiàn)在只是一個失國喪父、背井離鄉(xiāng)的孤苦婦女。堅城自墮,丈夫離世,自己也失去了依靠。更何況,自己與趙明誠不僅僅是夫妻關(guān)系,還是志趣相投的知己。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時候,詞人抒發(fā)的感情不再如新嫁之時,雖說也有離別相思之意,但透過詞句,我們可以看到詞人更多的嬌羞之態(tài)。這個時候的李清照,埋藏在文字之間的是深沉厚重的愁情別恨,是藏也藏不住的悲涼沉痛。我想,正是李清照切切實實的經(jīng)歷過這些沉痛的事件,所以在這看似平靜的文字中,才更能體會到詞人歇斯底里的悲傷。
眾所周知,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創(chuàng)作風格更傾向于婉轉(zhuǎn)含蓄,這樣也更能彰顯出來詞人的“悲情美”。那么何為委婉含蓄呢?就是詞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通常不會直抒胸臆,直接說出自己的感情是喜悅還是悲傷,比如辛棄疾的“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將自己的激憤、悲怨完全展示出來。相反,詞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更多時候?qū)⒆约旱那楦屑耐性谀承┪锵笊?,所以顯得比較含蓄委婉。但也是因為詞人不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而是借他人之口說出,更顯得情意真摯。比如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上闕“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中全是景物,這些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但是詞人此刻卻是憂愁苦悶的,所以酒淡、風急、雁傷心。詞人將自己的情感放在這些外在景物上,又通過這些外在景象表達自身的憂愁苦悶,顯得十分委婉含蓄。下闕“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中,又是有許多景象。黃花、梧桐,詞人為何盡挑一些凄涼的意象呢?她的生活中、她的院落里就沒有喜慶吉祥的景物嗎?當然有,不過是因為詞人此時的情感是 感傷的,所以她看到的景物也是悲傷的。滴滴答答,一天的陰雨天氣,自己的心情也是一直低沉失落的,但千言萬語,愁緒紛飛,又怎能用一個“愁”字來概括呢?可除卻一個“愁”字以外,自己還有什么心情呢?并不言明,到此戛然而止,雖說看似欲語還休,但實際上詩人的情感十分明了,已傾瀉無遺了。這也正是詞人創(chuàng)作的精妙所在,詞人雖然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感情是喜是悲,為情為友,但是我們就無法感知到嗎?當然不是,相反,我們從中體會的到感情更為深沉。在《聲聲慢》中,除了最后一句,詞人全部著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景象,沒有一個字是描寫離愁別緒的。但詞中句句不離愁思,因為每個景象都被詞人賦予了自己的情感,都帶著自己的愁思。淡酒,急風,黃花,梧桐,這些看似平常的景物,無不都是詞人憂愁苦悶之時看到的景物。也正是在這些景物中,構(gòu)成一幅幅畫卷,我們仿佛看到詞人或站或立、仰首俯姿之時眉間藏著的一絲郁郁,更真切的體會到詞人內(nèi)心的苦悶憂愁。
除了這首《聲聲慢》,李清照的其他詞作大部分也是婉約風格的。無論詞人的感情多么強烈、多么真摯,但是寫在詞作中,卻總覺得好像隔了一層,有種欲說還休的朦朧之感。比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試想,人怎么可能比黃花還瘦呢?就算是妙齡女子也很難想象。但就是這樣巧妙的表達,令讀者在品讀的過程中,看到一個日漸消瘦的女子形象,這比詞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傷來的更為深刻。李清照詞作的婉約美也正體現(xiàn)在這一點,若是將自己的情感明明白白說出來,便如豪放派的辛棄疾一般,雖說二者沒有誰優(yōu)誰劣,但總歸是不同的風格,李清照作為一名柔弱女子,委婉含蓄的風格更能彰顯出李清照自身外柔內(nèi)剛的性情。
在李清照的大部分詞作中,都是通過眼前的景與事來表達內(nèi)心的愁緒,言雖淺意卻深。但實際上,李清照詞作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抑制在離情別緒下的有小我到大我、由家事到國事的更深一層的感慨。李清照少女時期的創(chuàng)作傾向于閨閣之樂,自身還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沒有經(jīng)歷過世事滄桑,所以風格很是歡快。初初嫁給趙明誠時,夫妻和樂,尚不知愁緒為何物,只是兒女間的相思離別,但字里行間我們還是可以讀到詞人掩藏不住的嬌羞與喜悅。但之后的一系列事件接踵而至,丈夫離世、背井離鄉(xiāng),國破家亡,流浪漂泊。在這個時期,李清照的詞作更為沉重,以前只需要一個趙明誠,便可以將她的心都盛滿。但現(xiàn)在,世事無常,人生殘酷,由不得自己做主。因此盡管創(chuàng)作時自己已經(jīng)在克制壓抑,但是現(xiàn)實是那么冷酷,情感又是那么沉重,這種苦與痛藏也藏不住。我么繼續(xù)來看《聲聲慢》,這是李清照晚年創(chuàng)作的。在這個時候,李清照已經(jīng)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如今年華不在,青春易逝,與摯愛天人永隔,早已物是人非,所以欲語淚先流。這時候的詞人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家庭,還失去了自己的國家。南渡之后,山河破碎,故國不再,只得一人流浪漂泊?!把氵^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看著眼前的景物,還是自己熟悉的大雁,以往的美好時光不由得又浮現(xiàn)在腦海,但卻終如夢境一般,已是過眼云煙,不可留戀。流年似水,世事無常,眼前的景象就好像是詞人不經(jīng)意般看到的,又不經(jīng)意寫在紙上的,但正是這種蘊藉在詞意最底層的情感意蘊,才使得詞作在表達離愁別緒的基礎(chǔ)上,具備了更為深遠的意蘊。這也使得讀者在看到意象、情感的同時,進入到詞中不可言說的意境中去。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意象與情趣是完美契合的,它寫出了每一個意象的生命。李清照在創(chuàng)造意境的時候,用自身強烈真摯的情感,以自然的形式闡發(fā)出來。她以自己經(jīng)歷的人生百態(tài)來感受情緒的起伏,通過不斷的升華與洗練,使作品達到一種雋永的藝術(shù)境界。
李清照的一生可謂是命途多舛,她將自己感情投注在詞作中,埋藏在文字之間的是深沉厚重的愁情別恨,是藏也藏不住的悲涼沉痛,再加上委婉含蓄的表達技巧以及營造的深遠意境,令人深切感受到詞作的悲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