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北京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年-2035年)》的指示,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為要義,開啟了北京文化建設發(fā)展的新時代。其中“代表性、指向性、輻射帶動、創(chuàng)新引領、表率作用”等要求,“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等理念,吹響了首都文化建設的進軍號。
首都核心功能在于先進文化的示范帶動引領
中華先賢高度重視京師文化對國家文明的教化示范功能。漢代《史記》《漢書》均有“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等名句,談首都文化的教化示范作用?!督鹗贰肥状翁岬健笆咨浦畢^(qū)”一詞,把首都文化的指向性放在第一位。宋朝禮部尚書張方平有論:“今京師者……宜乎其風俗敦厚質固,以表正萬邦,使八纮取則,遠人知慕。是當以道德為富,而不以繁華為盛。”直言京師應對地方發(fā)揮優(yōu)秀文化表率作用,以卓越道德形象成為全國的楷模、被全民效法的榜樣。
國際智者關于首都文化功能的觀點異曲同工。美國社會學家理查德·帕克喻首都城市為“文明的工廠”,恩格斯稱巴黎為“匯聚了整個歐洲歷史文明纖維的世界心臟和頭腦”,列寧視首都為國家政權神經中樞、心臟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16世紀歐洲宗教革命倡導者馬丁·路德看重文化的力量,提出:“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即人們所接受的教育、人們的學識、開明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利害攸關的力量所在?!?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曾引用拿破侖對文化力的感嘆:“拿破侖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p>
首都引領需要有形文化載體支撐
有研究成果指出,實踐一旦被歷史性地記錄,就會成為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并塑造出一種持續(xù)穩(wěn)定的價值觀。歷史記憶需要多種方式來建構。關鍵是建立一個“有形的記憶之所”,因為制度性記憶場所的缺乏是建構集體記憶困境的重要原因。豐滿的制度性“記憶工程”,配上教育及相應儀式,輔以文藝作品、影視等業(yè)態(tài),會產生深刻的傳播效力。費孝通認為,“文化得靠記憶,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夕之間筑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筑通橋梁,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華盛頓聚集了超過英國數量的權威智庫,以其研究成果影響著白宮、國會、紐約華爾街、主流媒體、國民甚至世界。通過20多家博物館、藝術館、科技館、植物園、動物園、天文臺等國家級公共設施,讀歷史、講知識、傳播主流價值觀。21世紀初,華盛頓又建成印第安和非洲裔美國人的歷史文化博物館,當作全美文化之窗、全民文化尋根處的價值取向十分明確;設置開放型國史記憶場所,為涉美重大事件留下極具藝術性、紀念性與深刻反思性的場所。巴黎用古跡與盧浮宮藏品彰顯古代文化,用埃菲爾鐵塔等昭示現代文化,用蓬皮杜藝術中心等符號群展露當代文化,共同張揚著法國的今昔。反觀北京,在建設和有效利用有形文化載體上,尚存不少差距。
承擔“有形”釋讀“中國道路”的文化重任
當前,首都文化建設之“實然”,與黨和人民期盼之“應然”,與新時代發(fā)展之“必然”,尚存落差;相比更高的政治站位,“指向性、示范性” 要求,在公共文化產品提供方面,尚有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月5日舉行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強調,中華歷史有五個維度:改革開放40年、新中國近70年、黨領導的社會革命97年、近代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中華文明5000多年。由此看出,“國家記憶、首都表達”需要更多的“有形”文化載體支撐,即通過系統(tǒng)建設“中國道路”有形標志物,塑造中國特色、中國道路的記憶名都風貌。
文明互鑒、彌補短板,實現“兩個百年”強盛目標,首都須發(fā)揚“釘釘子精神”,在30年左右的時間跨度里,通過打造藝術感性的“首都文化載體工程”,完善“國家記憶、首都表達”供給側改革,構建以首都學為核心的民族家園、文化內容庫等文化體系,增強杰出人物、風物、事物的文化活力。
重視歷史節(jié)點教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核心理念之一。背靠眾多歷史建筑、數千個城市公園和廣場,選擇或發(fā)端于、或策源于、或輝煌于首都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北京應結合時間節(jié)點開展場、館、標志物的主題化改造,著重補上近百年中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階段空白。力爭到2049年,北京能以顯赫的“有形”國家文化載體,服務于國民通識,添彩于國際傳播,成為“中國道路”釋讀的權威高地。
如可將虎坊路原光明日報社舊址及原勞動保護展覽館舊址,改造成“偉大的中國改革思想與實踐”群落。在沙灘街心公園、五四大街、原北大紅樓,重塑“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群落。于前門箭樓南側步行街,設計北平和平解放主題碑、園、館群落。發(fā)掘奧運場館區(qū)尚未高值利用的空間,設計改造中國奧運文化館及火炬廣場群落??捎诒R溝橋西側設計主題廣場與馬可·波羅暨中西文化交往館群落,介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擴展首都“國際交往中心”的歲月跨度。
文化載體序列還應包括中國成就。如四大發(fā)明為首的古代品牌,“兩彈一星”領跑的當代光榮。建議將中國工藝美術館改作“大國工匠文化館”,膜拜古今各業(yè)精英大師、頌揚工匠精神。設計杰出人物雕塑現身城鄉(xiāng)各地,引導社會價值取向,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蛇x擇僅有一般休閑功能的公園、廣場,進行中華尋根的主題化改造。研究攜手臺港澳及各省區(qū)市新建國家大好山河館,設30余個地域文化園。攜手北京55個友城中的都城,新建國際首都館并設數十個各國首都文化園。豐富、時尚、形象的主題記憶文化系列,將大大加強全國文化中心的實感、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國際交往中心的質感。
制作精良、立意深遠、內容扎實的有形文化載體,有益產生現象級傳播效果。其所彰顯的政治站位、理論創(chuàng)新、學理闡釋,會跨越式提升首都“四個中心”認同度和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共識度。
(作者:沈望舒,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員)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