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文蘭
摘 要:本文考察了“V上去/上來”立足點的主觀性。首先在垂直空間上,“V上去/上來”動作行為者為第一(第二人稱)時,立足點是句子中的“我(或者你)”,反應(yīng)了“我”的主觀性。句子使用第三人稱(或稱謂)時,敘述人一般把自己的視點(立足點)設(shè)在該(他)人物位置上,它們是敘述人要描寫或強調(diào)的對象,這個視點反應(yīng)了敘述人的主觀性。這種按人稱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在水平空間上也有相似的特點,只是使用第三人稱(或稱謂)時,敘述人也常常把視點設(shè)在敘述人要重點描寫的處所、對象、抽象概念等,而不僅僅是“V上去/上來”動作行為者,顯示出一種視點轉(zhuǎn)移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上去/上來 立足點 人稱 主觀性 說話人 敘述人
一、引言
呂叔湘(1995:476)認為:趨向補語“上來”和“上去”的區(qū)別在于前者表示動作朝著說話人所在地,后者表示動作離開說話人所在地。劉月華(2002:551-552)則認為趨向補語“上去”表示人或物體通過動作由低往高處移動,立足點在低處,“上來”則相反。我們發(fā)現(xiàn)劉月華沒有提到“說話人”。
對“來”“去”的立足點(著眼點),文旭(2007:91-96)曾談?wù)撨^“說話人”:在認知轄域內(nèi)時,說話人是運動事件的參與者;在認知轄域外時,說話人不是運動事件的參與者。高艷(2007)、翟英華(2008)認為以往的以“說話人”為基準(zhǔn)的說明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高艷(2007:77)分析了敘述體和談話體的立足點問題。
本文的結(jié)構(gòu)如下:先談有關(guān)的主觀性理論,然后從垂直空間(具體空間和社會空間)和水平空間的角度,結(jié)合主觀性理論分析“V上去”立足點(或著眼點)的特點,根據(jù)人稱(主要是第1,2人稱和第3人稱)的不同,分析立足點所呈現(xiàn)的不同的主觀性現(xiàn)象。
二、關(guān)于主觀性
說話人的視角就是觀察、認識事物的角度。①言語交際時說話人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以自己為交際的中心,因而也就將自己置于時間、空間和指示的中心。英語中的“come”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以說話人為中心的例子。離開說話人,我們就無法對“come”的意義進行正確描述,因為要描寫“come”的意義須先確定說話人的方位。蘭艾克(Langacker,1985)把“come”和“go”都叫作主觀動詞,因為其空間指示功能是以說話人為中心的。除了“come”以外,羅素(Russell B)認為最基本的“自我中心詞”是“我”等詞;本維尼斯特(Benveniste)認為②,人稱代詞是語言主觀性的首要支點,真正的主觀人稱代詞是“我”,因為“我”與話語的關(guān)系是一種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我”與“你”的關(guān)系是一種外在的關(guān)系。方經(jīng)民(2004:236)認為,從言語交際方面來看,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代詞的所指對象是言語交的直接參與者(說話人和聽話人),他們總是出現(xiàn)在言語交際活動現(xiàn)場。吳一安(2003:403)非常明確地提出:人稱代詞“我”和“你”以及趨向動詞中的“來”和“去”等都是空間指示語,它們有一個共同特征,即無論是用于指時空關(guān)系還是人際關(guān)系,它們都以(說話人)“自我”為基點(ego-centric),構(gòu)成語言中常見的指示現(xiàn)象(dexis)。Langacker(1985)、羅素(Russell B)和本維尼斯特是從主觀性的角度分析,而吳一安(2003)是從語用學(xué)的角度分析,但說的是同一種現(xiàn)象。沈家煊(2001:269)認為主觀性是指在話語中多多少少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了而主觀化則是指語言為表現(xiàn)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yīng)的結(jié)構(gòu)形式或經(jīng)歷相應(yīng)的演變過程。下面本文將通過對語料庫例句的分析,討論趨向補語“V上去/上來”的立足點(視點)的主觀性問題。
三、“V上去/上來”立足點主觀性分析
(一)垂直方向移動
趨向意義一般從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來分析,垂直方向可以分為具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兩種,本文將分別進行探討。
第一種情況是“V上去/上來”在具體空間的向上移動。一般來說,動作按離開說話人所在地的方向進行。
(1)(你)快跑上去!
(2)(你)把行李搬上來。
(3)一個石頭打的烏龜有那么大的本事嗎,我不信,我要爬上去試試。
如例(1)~(3)中,“V上去/上來”動作行為者分別為聽話人(你),如例(1)~(2),“我”如例(3)。立足點在說話人(或聽話人)動作之前的位置上③,根據(jù)“我”“上去”等指示詞,這時的立足點都以“我”為基點,帶有說話人自我的主觀性。我們再看語料庫的其他例句。
(4)一只腳搭在冠軍領(lǐng)獎臺上,郭晶晶有點迫不及待,幾次想站上去,左右看了半天,還是沒有聽到宣布冠軍的名字。
(5)反恐一號將行走方式換成爬坡、爬樓梯和越障的履帶,沿著一節(jié)節(jié)臺階攀上去……
例(4)中的“郭晶晶”這一稱謂,從人稱的角度來說,應(yīng)該和第三人稱“她”同屬一個類型?!罢旧先ァ北硎敬怪狈较虻囊苿樱⒆泓c是“郭晶晶”上臺領(lǐng)獎之前的位置。所以該例句的“V上去”解釋為“行為者的動作向離開原來所在地的方向進行?!笨梢哉f敘述人是按著“郭晶晶”的視點來設(shè)定空間坐標(biāo),把“郭晶晶”等同于敘述人——“我”,這樣就用了指示詞“站上去”而不是“站上來”。敘述人把自己和“郭晶晶”放在同一個空間的同一個位置上,因此我們可以說該立足點是敘述人的主觀視點。例(5)的“反恐一號”和記者的位置也是同一個視點,是主觀設(shè)定的一個立足點。例(4)~(5)和例(1)~(3)的不同:后者是主觀設(shè)定的坐標(biāo),而前者是以說話人“我”為基點的坐標(biāo)。
前文分析了動作行為者為第一、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例句。使用第一、第二人稱時聽話人和說話人的位置都相對固定,說話人和聽話人都在“認知轄域”內(nèi),反映了說話人的主觀性。在認知轄域里,我們可以設(shè)一個坐標(biāo),坐標(biāo)的中心是“我”或者說話人。使用第三人稱的例句中敘述人把自己的位置和動作行為者的位置等同起來形成一個立足點,顯示出敘述人的主觀視點。
第二種情況是“V上去/上來”在虛擬空間里的意念上的垂直移動。“V上去”的對象,“整改(方案)”“這樣的信息”“報告”等一般不是某個動作的行為者而是一些概念或?qū)ο螅紝儆谒?。④例如?/p>
(6)報啊,不要披露啊,你趕快回去整改。你怎么整改的,我給你一起報上去。我常對被審計單位和跟我打招呼的人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我講。
(7)找到王偉問罪:“你怎么能把這樣的信息報上去呢?”他們認為這消息為渦陽縣捅了漏子。
(8)一晃,三四個月過去了。他送上去的那些報告,竟然一直沒有任何動靜,這使得何開蔭開始惴惴不安。
(9)全國9省中有4名女省長,全是第一次提拔上來的,而上屆省長中僅有一名女性。
(10)他對公糧制改革給農(nóng)村帶來的新的氣象,是十分清楚的,接到金融貿(mào)易處送上來的報告,心情是極其復(fù)雜的。
例(6)~例(7)中動作行為者的人稱分別是“我”“你”,是第一、第二人稱。我們發(fā)現(xiàn)和具體空間的位移一樣“V上去/上來”句的人稱為第一、第二人稱時,認知轄域內(nèi)坐標(biāo)的中心是“我”,例如(6)或者“你”(7),而移動對象(或物體)通過某種動作行為到坐標(biāo)的上面位置。坐標(biāo)的上下面分別代表不同的社會層面??梢哉f把空間位置概念投射到社會關(guān)系中去了。例(8)~例(10)和(6)~例(7)不同的是敘述人把視點分別設(shè)在“他”“4名女省長”“他”位置上,并按“他(她們)”的視點來設(shè)定位移的方向。
例(8)~例(10)中的“他”,“4名女省長”“他”都屬于第三人稱(或稱謂),因此當(dāng)“V上去/上來”句的人稱為第三人稱時,立足點仍然顯示出敘述人所設(shè)定的主觀視點。綜合起來看,具體空間上立足點的特點同樣投射到社會空間上。不管是在具體空間還是社會空間,動作行為者(或句子的人稱)為第一、第二人稱時,“V上去/上來”的立足點是“我(你)”,顯示出說話人的主觀性;而動作行為者(或句子的人稱)為第三人稱或?qū)儆诘谌朔Q時,敘述人會把自己的視點等同于該人稱視點,顯示出敘述人設(shè)定的主觀性。馬慶株先生曾經(jīng)在“指人參與者角色關(guān)系趨向與漢語動詞的一些小類”中例舉“對上動詞”和“對下動詞”,認為“對上動詞”中不特定人稱的動詞后能加趨向補語“上來/上去”。(比如:反映上去,反映上來)“對下動詞”后不能加“上來/上去”。(比如*布置上來,*布置上去)詳見馬慶株(1997:139)。
(二)水平方向移動
前文提到:說話人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把自己看成交際的中心,因而也就將“自己”置于時間、空間和指示的中心。在水平空間的“V上去/上來”移動中也有同樣的現(xiàn)象。下面兩個例句中的“V上去”或“V上來”的立足點都是第一人稱“我”。
(11)張?zhí)谱吆?,甘羅對呂不韋說:“請給我五輛馬車,我趕上去,給趙王報個信,叫他不要為難張將軍?!庇谑?,秦王就派甘羅出使。
(12)第一天展會結(jié)束后我走出會場時就有一個男人跟上來和我搭訕。
例(11)是談話體,而例(12)是個敘述體,雖然語體不一樣卻同樣遵循“我”成為一個坐標(biāo)中心。
在下面四個例句中,敘述人把自己的視點和句子中重點描寫對象的視點等同起來,反映出敘述人設(shè)定的主觀視點。
(13)盲人游泳選手越來越接近池壁的時候,人們不禁擔(dān)心他們會重重地撞上去。
(14)蹲在鐵軌旁玩石子,一列火車向小孩飛馳過來,愛迪生奮不顧身地沖上去……小孩的爸爸為了感謝愛迪生,教給他發(fā)電報的技術(shù)。
(15)演講結(jié)束了,主持人手里塞滿了早就遞上來的紙條,上面是各種各樣的問題。
(16)身穿火炬手服裝的成龍一出現(xiàn),便引起人群的一陣騷動,人們紛紛涌上來,爭著索要成龍的簽名或合影留念。
例(13)~例(16)敘述人選擇“盲人游泳選手”“愛迪生”“主持人”“成龍”的位置作了著眼點,使用稱謂也都是他稱,屬于第三人稱??梢哉f例(11)、例(12)反映出“我”的視點上的立足點,而后兩個例句中的“盲人游泳選手”“愛迪生”等既是動作行為者,又是敘述人要描寫或強調(diào)的焦點,它和敘述人在垂直空間上所設(shè)定的視點一樣。例(15)、例(16)的“主持人”“成龍”都不是“遞上來”“涌上來”的動作行為者,但都是敘述人要描寫或強調(diào)的焦點人物。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垂直空間還是水平空間,“V上去/上來”句的人稱和立足點(著眼點)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第一(第二)人稱相對和第三人稱(或稱謂)形成了明顯的對立。
敘述人對視點的設(shè)定現(xiàn)象在“V上來”顯得更明顯,敘述人所設(shè)的視點并不局限在動作的行為者,而是更加多樣化,它們可以是敘述人所關(guān)注的或要突出的地點、事物、抽象對象,顯示出指示中心的轉(zhuǎn)移。例如:
(17)黃河水流剛剛淤出了一塊細細的河灘,河水不時撲上來,七八名青年男女打著赤腳在上邊玩水。
(18)兩支射箭隊在這塊臺地上相遇了,相距50米時他們跳起了一種奇特的舞:每一個牧民都像鳥兒揮動翅膀一樣揮動著手臂,嘴里發(fā)出“噢噢”的叫聲,同時雙腳快速踏地,黃土頓時彌漫在空中,看上去十分有聲勢。在滾滾黃土中,兩個村的村主任走上來握手問好并互致祝福。
(19)7名工作人員,進入隔離區(qū)挨家挨戶耐心解釋,并把熱騰騰的早點送上來。后來我才知道,凌晨3點,這些干部跑遍大半個北京城的晝夜超市。
(20)成群的鵜鶘一旦在水里發(fā)現(xiàn)了魚群,會很快跟蹤上來,然后依次排成一條直線,形成半圓形進行包抄,展開雙翅拍擊水面。
(21)歐洲的工程師下班后,中國的工程師又將接著跟上來,這樣就大大縮短了產(chǎn)品的研發(fā)周期?!?/p>
例(17)~例(19)中的“河灘”“臺地”“隔離區(qū)”都是敘述人所關(guān)注的地點,不是動作行為者的視點,但分別是“撲上來”“涌上來”“走上來”的著眼點。例(20)、例(21)中的“魚群”“產(chǎn)品的研發(fā)”也都是敘述人關(guān)注的對象或抽象對象,也是“跟蹤上來”“跟上來”的著眼點。這些句子的共同點就是“河水”“兩個村的村主”“成群的鵜鶘”“中國的工程師”等“V上來”句的行為動作者全都屬于第三人稱稱謂,可以換成他(它、他們)
例(16)、例(18)、例(21)的著眼點都不在“V上來”句子中而在句子之外。這種指示中心的轉(zhuǎn)移、著眼點的多樣化,在“V上去”句中并沒有出現(xiàn)。
四、結(jié)語
本文考察了“V上去/V上來”的立足點的主觀性。在具體垂直空間,“V上去”的動作行為者為第一或第二(“我(我們)”“你(你們)”人稱時,立足點反映了說話人的主觀視點。而動作行為者為第三(他(們),他稱)人稱時反應(yīng)敘述人設(shè)定的主觀視點。在虛擬垂直空間,立足點同樣按人稱來顯示出它的主觀性。當(dāng)“V上去”表示水平移動意義時也要看動作行為者的人稱。如果句子使用的是第一人稱,立足點帶有“我”的主觀性;如果句子使用了第三人稱或稱謂,敘述人按他的視點設(shè)定方向。敘述人設(shè)定立足點的現(xiàn)象在“V上來”例句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立足點可以是敘述人所關(guān)注的一個地點、人、事物或抽象對象而和動作行為者的視點不同。綜合起來說“V上去/上來”句子中的“我”即是說話人的視點或者一個客觀的坐標(biāo)而“他”或者表示第三人稱稱謂顯示出敘述人主觀設(shè)定的一個坐標(biāo)。“V上去/上來”句的人稱和立足點(著眼點)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第一(第二)人稱相對和第三人稱(或稱謂)形成了明顯的對立。
注釋:
①參看馮光武(2006:30-31)。
②孫蕾(2002:71)
③例(3)中的“爬上去”的結(jié)果,雖然可以說是離
開說話人本來的位置,但是“行為者的動作向離開原來所在地的方向進行”的說明更確切,例(4)也一樣。這樣“說話人”可以包括說話人也是動作行為者的時候,范圍更大了。
④陳昌來(1994:64)在《論動后趨向動詞的性質(zhì)》
中把移位類分為自移類和被移類,把自移類分為顯性位移和隱形位移。齊滬揚(2014:214)把位移動詞分為自移動詞(停、鎖)、他移動詞(扔、遞)、和伴隨移動詞(領(lǐng)、送)。他還認為:他移動詞容易構(gòu)成“把”字句。
參考文獻:
[1]陳樂平.移位動詞“來”“去”語用含義分析[J].
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2005,(11).
[2]方經(jīng)民.現(xiàn)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指稱及其語境制約
[J].當(dāng)代語言學(xué),2004,(3).
[3]馮光武.語言的主觀性及其相關(guān)研究[J].山東外語
教學(xué),2006,(5).
[4]高艷.趨向補語“來”“去”的使用不對稱的語用
考察[J].晉中學(xué)院學(xué)報,2007,(2).
[5]郭家翔.視點取向與“上來、上去”的使用[J].湖
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6,(3).
[6]賈軍紅.指示語:自我中心性和主觀性[J].長春理
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2).
[7]馬慶株.“V來/去”與漢語動詞的主觀范疇[J].語
文研究,1997,(3).
[8]李青.語言主觀性與主觀性理論研究[J].長江師范
學(xué)院學(xué)報,2012,(7).
[9]劉芳蘇,晚利.“上去”的語法化過程[J].吉首大
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3).
[10]劉瑾.語言主觀性概念探析[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
學(xué)報,2009,(3).
[11]劉月華.關(guān)于趨向補語“來”“去”的幾個問題
[J].語言教學(xué)與研究,1980,(3).
[12]齊滬揚.空間移位中主觀參照“來/去”的語用含
義[J].世界漢語教學(xué),1996,(4).
[13]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性”[J].外
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1,(4).
[14]盛文忠.移動動詞“來/去”和“行く/來る”的
漢日對比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13,(1).
[15]孫蕾.西方指示語研究的歷史及現(xiàn)狀[J].四川大
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6).
[16]吳一安.空間指示語與語言的主觀性[J].外語教
學(xué)與研究,2003,(6).
[17]文旭.運動動詞“來去”的語用意義及其指示條
件[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7,(2).
[18]張黎.漢語“把”字句認知類型學(xué)解釋[J].世界
漢語教學(xué),2007,(5).
[19]劉月華.趨向補語通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xué)
出版社,2008.
[20]劉月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wù)印書
館,2002.
[2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wù)印書
館,2003.
[23]齊滬揚.現(xiàn)代漢語現(xiàn)實空間的認知研究[M].北
京:商務(wù)印書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