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濤
【摘 要】在大力倡導素質(zhì)教育的當下,同時應狠抓教學質(zhì)量,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時代性強,而且又是理論性的科目,普遍存在著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學質(zhì)量不高等現(xiàn)象。
【關鍵詞】中學政治 教學方法 政治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75
現(xiàn)階段,我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聚焦點是教育的個性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學習風格、知識與技能水平、偏好以及需要,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就要承認學生的差異,同時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差異進行個性化的教學,使教學適合有差異的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差異教學成為個性化教育的必然選擇。中學政治主觀題差異教學的有效策略主要有分層教學策略、情感教學策略、探究教學策略等。
一、使用多媒體引起學生對政治課的重視
(一)假借現(xiàn)代科技手段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苯虒W亦復如是。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加深學生對政治知識的印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能夠為人生的前進方向照亮一條寬廣的航路。
思想政治課能充分發(fā)揮理論導向作用,具備一定的引領功能,讓學生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具備分析、判斷的能力。
政治課具備完美的指導性,其思想精奧廣博,包羅萬象,如前進中的路牌,指引著方向。但是,理論是枯燥無味的,教師要運用多媒體的幫助,形形色色的畫面,一個個具有教育意義的例子,才能使學生的學習饒有趣味。
(二)讓知識指導生活,照亮人生前進的方向
在《生活與哲學》的講授中,我播放了黑格爾和叔本華這兩位哲學家的軼聞趣事,惹得學生忍俊不禁,對他們兩位的個性和研究產(chǎn)生了好奇,加深了學生對生活與哲學的認識。
教學《股票、債券和保險》時,我特地找來相關資料,播放了紐約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大崩盤錄像,短短的一個小時左右,十一個身價百萬的投機者一無所有,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氣,自殺身亡。這個片段,學生們觸目驚心,唏噓不已,引導學生們認識到了合理投資、正確投資的意義,學生們暢所欲言,我進一步闡述心態(tài)的問題,引導學生啟示父母,正視成敗得失,這樣才能夠家庭和諧、心情舒暢、利國利己,本課時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達成度非常高。
二、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參與熱情
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chǎn)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能鉆得進去,學習才會卓有成效。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好之”、“樂之”,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學生只有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具有濃厚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事實上,導致政治學業(yè)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愛因斯坦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chǎn)生,而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產(chǎn)生?!苯虒W的理論和實踐昭示我們:培養(yǎng)興趣是教師的一大重任。
三、分層教學策略
實施分層教學策略,要求教師首先考察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明確學生在教學目標上的差別。教師可以通過平時觀察、為學生建立主觀題答題情況檔案等方式來把握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解決問題能力狀況,并根據(jù)學生解決主觀題的水平和能力把全班學生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但不宜在班級公開,只要做到教師心中有數(shù)就行了,其目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解答主觀題時能區(qū)分對待,分層指導、分層要求、分層定標。在對學生分層的基礎上,要針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不同層次分別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與方案,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策略的關鍵。差異教學之所以在教學中難以貫徹,就是我們在這方面沒有教學計劃,教學具有隨意性。在主觀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對能力強的學生,要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盡量讓他們獨立思考,指導的重點放在解題思路的把握、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對基礎知識薄弱和能力差的學生,應重視知識結(jié)構的建立、分析解決問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對他們的要求要低起點、密臺階,不能急于求成。
四、教材內(nèi)外事例并重
在教學中,有的教師重書本事例而輕課外事例,有的教師重課外事例而輕書本事例,二者各具其短。首先,教學要以教材為中心,教師不能離開教材進行教學,學生也不能離開教材而學。因此,教材中所列舉的事例教師都應引導學生掌握它。其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中學政治學科就是授予學生用頭腦中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政治的眼光看時事。只重教材例離開生活實際有礙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有礙于學生對新近時事的了解,以致學生不能將生活實際、社會時事與教材中的相關內(nèi)容有機結(jié)合起來。
農(nóng)村邊遠地區(qū)學生,對外面的世界,對時政熱點知之甚少。在教學時,教師將時政熱點融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但這必須在以教材為中心的前提下進行。因此,課內(nèi)事例與課外時政二者,教師應兩者兼顧,不偏不倚,且要將它們有機結(jié)合起來。
五、引導學生義無反顧的求是精神
一般來說,政治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只有聯(lián)系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去教學,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意識。那么,政治課源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就必須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服務。只有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來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才能把政治課本教活,把政治課本讀活。因此,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政治常識》中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種說法,分別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雖然都是“政治制度”,看起來都是“神圣經(jīng)典”的表述,但卻是最容易混淆的噓頭。然而,書本上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往往就是考點。所以,在政治教學過程中,要主動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層層追問,積極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要別開生面,教師要不拘一格為教學,要更新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多走進社會,以社會為平臺,聯(lián)系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狀態(tài),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高效地進行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寒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學政治課程研究的現(xiàn)狀與反思[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