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琴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應該被廣泛地運用于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小學的語文教學。小學生作為好奇心極重的一個特殊群體,而語文課堂又是一門極具情感的學科,因此,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老師更應該在教學中更多的運用情境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同時激發(fā)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情境教學 學習興趣 實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59
一、課堂提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上老師的提問,對學生的興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有經(jīng)驗的老師都十分重視課堂問題的預設。如講四年級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師可預設這樣的問題:課文寫了父與子的什么事?這對父與子最后怎么樣了?這是一對怎么樣的父與子?
通過三個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與交流,引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了學生的心靈深處的根深蒂固的需要,學生帶著問題開始讀書,為探索問題的答案而讀書,認真而專注。
講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教師首先借用汪曾祺先生自己的文字來展示一個豐滿、生動、有趣的作者形象,可適當選用《汪曾祺散文選》中的幾則材料,如:
(1)體力充沛,材料湊手,做幾個菜,是很有意思的。到一個新地方,我不愛逛百貨商場,卻愛逛菜市……
(2)我的孩子有時叫我爸,有時叫我老頭子,連我的孫女也跟著叫。我的親家母說這孩子“沒大沒小”。我覺得一個現(xiàn)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沒大沒小。
然后,教師適時提問:通過這些文字,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汪曾祺?這樣通過激起學生對作者詼諧幽默的語言的興趣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
二、樹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學習小學語文課程可以讓學生從小就學好語言,學生要想提高語文學習水平,離不開平時的學習和對知識的積累。在以前課上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學習知識的接受者。然而隨著時代的不同,小學語文課堂越來越開放,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看得很重要,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應有的鍛煉。
教學生學習記敘文《好學的爸爸》時,我找一個學生將這篇課文朗讀一遍,讓其他學生認真聽。其次,在學生讀完課文后,我鼓勵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讀作者的話時要將作者天真的性格讀出來,讀爸爸說話時要將爸爸熱愛學習的精神讀出來。最后,我在課上展開了話題討論“請同學們以‘我的爸爸’為題目口頭介紹自己的爸爸”。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之后很受啟發(fā)。在構(gòu)思和口述自己的爸爸時,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相應鍛煉。這樣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課上的主體性更明顯,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需要積極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更自然地融入各種教學情境中不斷地摸索著學習,同時學生體驗著學習,其自身的語文學習情感會更加豐富。
又如,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我采用了師生互換角色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講臺上講這篇文章,然后我在下面聽。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講課過程中學會了采用情境教學法,首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見過荷花嗎?”通過互動來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之后鼓勵學生在課后搜集一些荷花圖片,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本身就帶有深厚的體驗式學習色彩,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有效,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學習過的知識。
三、實物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guī)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guī)律出發(fā)而產(chǎn)生的。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在課堂上利用實物直觀演示,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的技能。實物演示情境的特點是直觀性強,具體可感。它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驗證間接知識,形成明確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教學《琥珀》一文,課前教師展示實物琥珀,讓學生對琥珀有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對其形成產(chǎn)生好奇,觸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來。又如教學《新型玻璃》中的“藕斷絲連”一詞,教師不是機械地去講解,而是請一位學生上臺折斷一節(jié)蓮藕,這時同學們經(jīng)過仔細觀察就明白了“藕斷絲連”的原義,再理解比喻義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既能幫助學生明白事理,也能增進學生的實感體驗,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節(jié)省教學時間。
四、音樂教學,營造意境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所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shù)。它以特有的旋律、節(jié)奏和塑造出的音樂形象作用于人們的感官,將聽者帶入特定的情境。音樂具有開發(fā)性、暗示性、審美性。能幫助大腦放松,激活大腦接收新信息,幫助將信息移入長期記憶中,還能極大地增強回憶力和激發(fā)靈感。因而,運用音樂渲染情境是創(chuàng)設語文教學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夠把音樂語言和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的綜合調(diào)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特級教師于永正教學《月光曲》,課前他播放貝多芬的著名鋼琴曲——《月光曲》,學生們凝神屏息地聽著,他們的興奮點都集中在這美妙的琴聲上。這時,教師望著學生用莊重而舒緩的語調(diào)說:“同學們,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他曾經(jīng)這樣說過:”我的音樂只應該為勞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譜寫了許多曲子。我們現(xiàn)在聽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師把音量放小,接著說:“《月光曲》是怎樣譜寫的……”美妙的琴聲和教師動情的講述,扣響了學生的情感之弦,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為課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調(diào)。
語文課堂是師生共同的生命歷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應具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張力,生命成長的活力,精神家園般的親和力。作為一名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能通過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使知識能夠以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jīng)驗相適應的方式出現(xiàn),促使他們自主學習和發(fā)展,進一步達到教學和諧統(tǒng)一,從而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武靜.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模式[J].學周刊,2011(9).
[2]張馳.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淺探[J].新課程學習(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