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用圖畫的形式描繪中國,始于16世紀晚期,即明末清初之際。在此之前,波斯人、阿拉伯人、敘利亞人都曾到過中國,他們只留下過很少的文字記錄。第一次在西方產生巨大影響的書籍,出自13世紀末一位威尼斯商人的手筆,就是那本夾雜著道聽途說的《馬可·波羅游記》。它亦實亦幻,筆觸動人心弦,敘說東方有一個神奇美麗、富庶繁華的帝國,被一位英明寬容的大汗統(tǒng)治著,城市里宮殿連片,美輪美奐。那里城鄉(xiāng)商業(yè)發(fā)達,驛道通往更多的城市,綾羅綢緞物美價廉。
可惜,20世紀的歷史學者,用嚴謹?shù)姆椒ㄒ豢甲C,戳破了馬可·波羅的大話,證明他根本沒到過中國,至多只是聽來往的商人述說,加上自己奇思妙想的杜撰。依據(jù)親眼所見繪制中國題材的第一本著作出現(xiàn)在1657年,作者是荷蘭人約翰·紐荷夫(Johan Nienhoff),書中包括多幅在西方收藏界廣為人知的版畫。
西方人年深紙黃的版畫背后,流露的是強烈的獵奇心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社會制度、風土人情、舞動與凝固的藝術,都被他們的探秘之筆濃描艷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