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華
小時候,老人們常半開玩笑的說:用鐵鍋煮碗秤砣湯給你補補鐵……
簡陋的廠房,火紅的鐵水,飛舞的灰塵,揮汗的工人……傳統工藝漸行漸遠,這些快淡忘的記憶卻在界頭鍋廠延續(xù)著……
清乾隆年間,從鄰省湖南湘潭來的師傅,看上了江西省萍鄉(xiāng)市界頭村充足的冶煉燃料和特別適合做鍋模的泥料,在界頭村辦起了第一代鑄鍋廠。從此,生鐵鑄鍋技藝就留在了界頭,本地很多人學會了鑄造鐵鍋。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以村莊命名的鑄鍋廠也幾經沉浮,但其熊熊爐火一直沒有熄滅過。它是萍鄉(xiāng)唯一用古法鑄鍋的工廠。
這種手工鑄鍋由于工藝精美、厚薄均勻、表面光滑、并且炒菜不容易燒焦燒糊、味道好,所以深受朝廷歡迎,成為朝廷御用的炊具,相傳慈禧太后也吃過這種鐵鍋炒的菜。從此,“御用炊具”的名聲傳遍國內。除了江西外,周邊的廣東、福建、湖北等地也都大量使用界頭鐵鍋,成為遠近聞名的“鐵鍋之鄉(xiāng)”。
鼎盛時期,鍋廠里有幾十位工人,一天24小時生產,一年能生產近30萬口鐵鍋。隨著人們烹飪方式的變化,傳統的鐵鍋已難以進入市民家庭。只有農村和食堂才是鑄鍋廠得以生存下去的“動力”。
“現在,鑄鍋這一行越來越沒人做了。”工人們說。多年來,鑄鍋廠名字沒有改變,產品也沒有變,依然“我行我素”堅持手工鑄造。但是物價不斷上漲,生產成本不斷增高,鑄鍋的售價卻一直沒有多少波動。而且鑄鍋工作太苦,每天在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工作八小時,一般人根本吃不消。界頭的年輕人不屑于入此行,古法鑄鍋技藝也許不久后會失傳。
為了讓鑄鍋手藝得以傳承,現接管人汪接順說:只要有人愿意學習,他們都愿意傾囊相授,并且不收費。但是學藝者必須要吃得了苦、有耐心,因為鐵鍋鑄造工藝是個細致活,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揣摩,經驗豐富的鑄鍋師傅能將同規(guī)格的鐵鍋重量誤差控制在2兩之內,沒有3~5年功夫很難掌握。同時鍋廠也在積極進行技改,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添加了不少新技術,并嘗試通過“互聯網+”的形式來拓展鐵鍋銷售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