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衍莊
【摘 要】論述類文本閱讀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既體現(xiàn)穩(wěn)中有變的命題原則,也合服務選拔的核心立場。但在教學中常見復習收效小、命題質量差等問題,其根源就在于沒有找準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核心要素。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核心要素即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系,“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論點、論據(jù)及論證”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論述類 文本 閱讀 核心要素
關于高考試題的評價,我們最經(jīng)常聽到的四個字便是“穩(wěn)中有變”,不變是穩(wěn),不穩(wěn)就是有變,以至于我們對這個評價甚至產(chǎn)生了“某種憤怒的情緒”;但“穩(wěn)中有變”確實是對高考命題規(guī)律與趨勢最好的詮釋,關鍵是對“穩(wěn)和變”的理解,“穩(wěn)”不是指試題的固定不變,而是指某一考查對象的核心要素是不變的;“變”不過是基于核心要素這個基礎,在考查方式的上做了不同選擇而已。本文就圍繞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復習現(xiàn)狀、考查方向和全國I卷試題探討其核心要素。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復習的現(xiàn)狀分析
1.從知識維度得分比較來看
論述類文本閱讀在全份試卷中難度是最大的,得分是最低的。2017年全國I卷該題最高難度值達0.2??梢娫擃}目難度大,挑戰(zhàn)高;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題目正好有一個潛在的較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對語文優(yōu)秀生而言,本題是體現(xiàn)其水平,超越他人的重要平臺。因此,該題合乎服務選拔的核心立場。
2.從一輪復習情況來看
一輪教學中常局限在試題“設誤”選項的探討的,我們的學生業(yè)已能十分清晰地羅列眾多的“設誤”手段,如“無中生有”“偷換概念”“強加因果”等等。但若僅基于此,忽視了論述類文本的核心要素,會使學生陷入繁瑣的迷霧,學生對論述類文本閱讀能力的提升上并未能達成預期的收效,表現(xiàn)為“做一篇爭論一篇”,“換一篇又展開一場新的爭論”。
3.從命題情況來看
學生所練習的“試題”在難度與考查方向上與全國卷相差甚遠,經(jīng)常一些題目全班全對,成為送分題;3個題目的12個選項甚至可以隨意調整位置,考查方向單一,多在文字表述上做文章,似乎在玩文字游戲;與此相對應,我們很多老師在其他模塊如詩歌、文言文等方面,可能經(jīng)常會自己命制或改編一些題目做更有針對性的訓練,但就論述類文本閱讀而言,這方面的努力可能是最少的,也許可能多年或從來沒有命制過這類題目,對題目到底“要考查什么,怎么考查”并不明確。
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系列的問題,根源就在于我們與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核心要素一直若即若離,結果可能發(fā)了大力氣,卻事倍功半。那么,它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不妨先從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方向中找找答案。
二、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方向分析
《2018年考試大綱》關于論述類文本閱讀的闡釋與2017年大體相當,與2016年相比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內容。
1.明確文本選材的范圍和重心
刪除了“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的籠統(tǒng)表述,而是清晰具體的表述為“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边@不僅是穩(wěn),還可以說是一顆“定心丸”。十分明確地指明選材的范圍和重心,也就是考查什么,不考查什么。其核心要素就是注重文本的論說特征,即以闡釋、議論、辯駁為主的說理文章。
2.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
“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痹摫硎鲎⒅卣f理性和邏輯性,是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核心要素,即從論述類文本的特點出發(fā),測試的指向是針對閱讀理解,也就是考生能不能讀懂文章說什么(觀點),是用什么支持這一說法(論據(jù)),是采用怎樣的方式和邏輯過程的(論證)。
三、論述類文本閱讀核心要素分析
1.要素一:讀出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系
從論述類文體而言,論點、論據(jù)與論證就是其文體的核心要素。眾所周知,論點是作者對說論述對象提出的見解、主張,它是全部內容的核心;論證和論據(jù)是用來闡釋論點真實性、正確性的過程。因此,閱讀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求考生在短時間內快速找尋論點與分論點,分清材料與論點。通俗地說,就是文章在說什么,至于怎么說的,為什么要說,說的有多么科學并不是這快速閱讀1遍所能夠完成的任務。因此,閱讀的第一個要素就是分清觀點和材料,把握論點和分論點,是整合文脈的重要一步。
以2017年全國I卷為例,文本從空間維度探討氣候正義,從時間維度深入地闡述了消極和積極的兩個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表明氣候正義的真正內涵。
2.要素二:讀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
既要讀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間的關系,注意它們自身內涵以及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區(qū)別。當然,這里所說的“概念”比較寬泛,是指語境中的概念(稱陳述對象也可),因為有些選項會著意考查特殊語境造成的“概念”辨析。
2017年全國I卷第1題B選項:“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原文在涉及的概念是“公平享有氣候容量的問題”,“限制排放的問題”不過是一個具體的案例,其概念發(fā)生了變化。
3.要素三:讀出“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是指在閱讀文本時,注意語句之間存在的因果、轉折、條件、并列等各種關系。有的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根據(jù)勾畫時的關聯(lián)詞基本能判斷出,但是有的句與句之間沒有關聯(lián)詞,需要格外注意,在閱讀時要根據(jù)語意來分析判斷。特別注意的是因果關系,因為論述類文本有著縝密的思維和嚴密的邏輯性,較多的語義邏輯需要通過因果關系的語句來表達。在命題設置時,因果關系辨析是一種常見的思維。
2017年全國I卷第1題A選項:“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與原文“氣候正義便應運而生”表述不同,原文表述意在表明“氣候正義”產(chǎn)生的背景,即“應運而生”;選項卻直接作為陳述結論表述,即“提出”。句意關系發(fā)生了變化。
4.要素四:讀出“論點、論據(jù)及論證”之間的關系
論述類文本的說理性主要表現(xiàn)在論點、論據(jù)及論證之間的關系。論據(jù)部分,既是對論點的例證,也是對論點語意的豐富。常見命題思維是用論點闡釋具體論據(jù),或用論據(jù)提煉論點。論點有時直接表述,有時沒有明確表述。閱讀時,我們不僅要抓住直接表述的論點,還要通過論據(jù)和論證邏輯去歸納沒有直接表述出來的論點,找出它們內在的邏輯關系。
2017年全國I卷第2題選項題干表述為“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該題干的考查指向與《考試大綱》“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要求相契合;而其中C選項稱其“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該項是對文本論證立場的分析,原文是借用其“符合后代利益”來支持“要更加注重我們當下自身的問題”這一觀點,并非選項所言“立足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