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佐娜
摘 要: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或?qū)W生都會不自覺地發(fā)出大量的非語言信息,但雙方都絲毫未意識到這些信息對他人會有什么樣的意義。基于非語言交流的意義模糊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會更多的倚重語言交流這種形式,但非語言交流也不容小覷。該論文主要探討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交流。
關(guān)鍵詞:大學英語教學;非語言交流;非語言符號
“非語言交流涵蓋了某種交流情景下的所有非語言刺激因素,這些刺激因素是通過信源及其對環(huán)境的利用產(chǎn)生的,并且對信源或信宿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1]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或?qū)W生都會不自覺地發(fā)出大量的非語言信息,但雙方都絲毫未意識到這些信息對他人會有什么樣的意義?;诜钦Z言交流的意義模糊性,在教學中教師會更多的倚重語言交流這種形式,但非語言交流也不容小覷。語言學家愛德華·霍爾說,無聲語言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更深刻,因為無聲語言往往把所要表達的大部分內(nèi)容隱藏起來。在人際傳播中,人們所得到的信息總量的一半以上是通過非語言符號傳達的,而課堂教學效果82%是通過教師的表情、舉止等非語言符號實現(xiàn)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過語言行為達到的。[2]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非語言符號,其發(fā)出的任何信號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變化。“教師積極的非語言符號會促進學生的智力活動,使學生心理產(chǎn)生一種輕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盵3]從教師踏入教室那一刻起就在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非語言符號。教師的妝容服飾、走到講臺的姿勢、環(huán)視學生的目光、面部表情、拿出講義的動作等這一連串非語言符號都會對教學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美德不能僅僅是教,還要通過表現(xiàn)美德的行為來形成習慣。
一、非語言符號的定義
研究非語言交流,首先須對非語言符號進行界定。廣義的非語言符號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眼睛交流、手勢語、身勢語、副語言、空間、時間、距離等等。不同學者對其有不同的界定。譬如:Samovar. L. A. 在《跨文化交際》這本書里是這樣定義的:“非語言行為包括言語行為以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刺激,這些刺激對于信息發(fā)出者和接受者都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4]另一種比較具體的定義是伯貢和賽因提出的,他們認為:非語言交流是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或行動,這些屬性和行動由發(fā)出者有目的地發(fā)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發(fā)出,由接收者有意識地接收并有可能進行反饋。
我國教育學者認為非語言交流是指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流活動。包括眼神、手勢、身勢、面部表情、服裝打扮、沉默、身體的接觸、講話人之間的距離、講話的音量、時間觀念及對空間的使用等。孟小平認為非語言交流是個人發(fā)出有可能在他人頭腦里產(chǎn)生意義的非語言暗示加工的過程。楊全良認為:“非語言交流是使用不屬于言語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它包括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空間利用、觸摸行為、聲音暗示、穿著打扮和其他裝飾等,甚至沒有表情的表情、沒有動作的動作,都是非語言交流的有效途徑?!?/p>
二、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
非語言符號在日常信息傳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大學英語課堂上,非語言交流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師生間的關(guān)系及教師的教學效果。專門研究非語言符號的艾伯頓·梅熱比提出了一個公式,說明非語言符號的重要作用。溝通雙方互相理解=語調(diào)(38%)+ 表情(55%)+ 語言(7%)。公式中的“語調(diào)”和“表情”均為非語言符號,這個公式表明了人際傳播中非語言符號所能傳遞的信息遠遠大于語言符號。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也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出結(jié)論:課堂上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diào)+55%的面部表情。西方學者認為課堂上的非語言交流行為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規(guī)教學本身的作用還大。庫柏說:“非語言交流行為對教師至關(guān)重要。教師的非語言行為關(guān)系到學生對學校的態(tài)度,教師如果學會了如何在課堂上更有效地運用非語言交流,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就會得到改善,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效率就會提高?!盵5]
三、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非語言交流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有聲語言實施教學,即信息的傳播和交流。事實上,語言符號并非教學中的唯一信息傳播手段,非語言交流占的比重也相當大,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會不自覺地使用大量非語言符號包括面部表情、姿態(tài)動作、服飾與儀容儀表、沉默、空間與時間等去傳遞教學信息。人類交往中的許多甚至絕大多數(shù)關(guān)鍵的意義是由觸摸、眼神、聲音的細微差別、手勢、說話或無言時的面部表情傳達出來的。[6]這些非語言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某種信息,對語言符號起著輔助作用,能彌補語言符號的不足,能使教師有效的控制整個課堂教學秩序,抑制學生不良行為的發(fā)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也會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非語言符號的特點決定了它比語言符號更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潤物細無聲”似的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學生不僅接受教師知識的傳授,而且潛移默化地感受著教師行為的熏染。學生明亮的眼睛,敏捷的目光就像高清晰度的攝像機,時時對著講臺上的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在教育和影響著學生。
1.妝容和服飾
現(xiàn)代社會穿衣戴帽之意圖不再局限于驅(qū)寒避體,而常被用作一種交流方式,“從人們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教育程度、社會地位、道德標準、審美能力和(或)情趣嗜好、信仰體系(政治的、哲學和宗教的)以及綜合教養(yǎng)水平”。[7]教師角色體現(xiàn)了社會對教師職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規(guī)定了教師在教育情境中所應該表現(xiàn)的心理和行為方式。韓愈曾說,“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教師角色給予學生的心理暗示是端莊大方、嚴肅認真、知識淵博、情操高尚等。教師角色可以體現(xiàn)在其外在形象上,而外在形象主要表現(xiàn)在其妝容和服飾上。若教師濃妝艷抹、發(fā)型夸張、衣著過于時尚艷麗等給學生透露出其不穩(wěn)重端莊、教學態(tài)度不認真等信息。反之,若教師妝容素雅,衣著整潔大方、搭配合理,能給學生一種認真負責、熱愛教師職業(yè)、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
2.眼神和表情
眼神是面部表情中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部分,亦能傳達各種不同的信息。顧愷之曾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漢語中也有如下詞語描述人的眼神:直接的,色情的,諷刺的,會說話的,狡猾的,智慧的,有穿透力的,事故的,頑強的,愉快的,可疑的等。勞人·愛默生也曾說:“人的眼睛和舌頭說的話一樣多,不要字典,卻能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一切?!毖凵裨趲熒楦薪涣髦邪缪葜匾饔?。因此,作為大學英語教師要善于運用眼神促進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目光應親切自然,要以真情與學生交流,杜絕斜視、俯視或久視學生。教師可通過眼神向?qū)W生傳達譬如贊賞、鼓勵、關(guān)愛、批評等情感信息,學生亦可從教師眼神中捕捉到關(guān)愛、贊賞、善意、警告、批評等信息。面對課堂上閑聊的學生,英語教師在不中斷教學過程的情況下可借助某些非語言符號如眼神的變化來提醒,先直視使其有所意識,繼而凝視使其自我覺悟。面對課堂上積極踴躍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教師應給以鼓勵和贊賞的目光。在英語課堂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當教師注視學生的次數(shù)減少時,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就會增加。
埃克曼(Ekman)認為:“在全世界,不論是對于還沒有使用文字的新幾內(nèi)亞的部族而言,還是對日本和美國的大學生而言,做鬼臉都表示相同的意思?!盵8]這些泛文化的、普遍的六種表情就是快樂、悲哀、恐懼、氣憤、厭惡和驚訝。[1]面部表情不僅在任何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學英語課堂中也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眾目睽睽”的境地,教師的面部表情是否自然真切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面部表情,往往傳遞著一定的情感信息,教師要學會控制和運用表情來教育學生,同時又要善于察言觀色以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教學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非語言符號莫過于微笑。微笑,是教師最富有吸引力、擁有無窮教育魅力的一種積極的面部表情。日本學者波多野完治說:“笑在人們社會交際中是一種語言化的現(xiàn)象?!痹诖髮W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大笑、冷笑等,應面帶微笑。教師的微笑不僅能讓學生上課時感覺輕松,還能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減少緊張焦慮,更能在學生犯錯時避免過度自卑從而保護了學生的自尊。
3.身體動作
研究動作是如何進行交流的學問叫做身體語言學。[1]身體語言學信號,指那些看得見,能發(fā)出信息的身體姿勢變動或身體部位的移動。[1]“人們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如何站立,如何坐以及如何走路等均會發(fā)出強烈的非語言交流信息。無論是否有意,你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潛在地向別人傳遞某種信息?!盵1]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可利用某些身體動作如姿態(tài)和手勢向?qū)W生傳遞某種信息。教師在課堂上站姿挺拔、大方、端莊,不僅會增加課程吸引度和知識的可信度,而且會流露出一種精神抖擻、充滿自信的職業(yè)美感,無形中增強了教師的威信和職業(yè)魅力。
手勢也是英語課堂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非語言符號。手是人體中強有力的表情器官。由手的指、掌、拳、腕、臂等的不同造型及伸、抓、握、搖、擺、揮、攤、按、推、劈、舉等動作節(jié)拍所形成的手勢,可以描摹復雜的事物狀貌、傳遞豐富的內(nèi)部心聲、表達特定的含義。可見,手勢表達的潛力是很大的,每一種文化中也都有成千上萬種手勢,教師可以靈活巧妙地利用其中一些手勢傳達教學內(nèi)容,表達某種情感,促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可豎起大拇指以示贊賞,或者可用手勢邀請全班學生共同為其鼓掌,表示鼓勵。若學生無法回答出問題倍感窘迫時,可將手心向下輕擺示意學生坐下。
4.副語言
副語言可以幫助你推斷出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社會經(jīng)濟地位、身高、民族、體重、年齡、智力、種族以及地區(qū)背景和教育水平。[1]副語言可分為三種:(1)聲音修飾詞(音量,音高,音律,音頻,共振,音調(diào);(2)聲音特征詞(笑,哭,喊,呻吟,哀鳴,打嗝,打哈欠等;(3)聲音區(qū)分詞素(如un-huh, shh, uh, oooh, mmmh, humn).[1]德國詩人克勞普斯多克(Klopstock)寫道:“人類說話的語調(diào)比琴弦和銅管樂器更能打動靈魂?!币簿褪钦f,說話者的語音、語調(diào)、語氣等傳達著某種信息。觀看電影時,聽到一種陌生的語言,你能夠根據(jù)演員的聲音理解其大意,能大概推斷出演員的各種感情,譬如悲傷、快樂、抑或是憤怒等,也能猜測出誰是英雄、誰是壞蛋等。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可根據(jù)教師的音質(zhì)、聲音特征、聲音區(qū)分詞素,對教師的性格、情感狀態(tài)、語言表達能力等做出判斷;同樣,教師也可根據(jù)學生回答問題時發(fā)出的聲音的音質(zhì)、聲音特征和聲音區(qū)分詞素,大體判斷出該學生的性格、情緒狀態(tài)、家庭背景、所在地區(qū)受教育情況等。另外,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調(diào)、音量或節(jié)奏下,也會表達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溝通效果。
5.空間距離
“每一個生物體都有一個身體的邊界,借以與外界分離。...然而除了種系發(fā)生的尺度之外,還有一個超乎身體的非身體邊界?!盵9]與人交流時,交流雙方彼此的距離及距離變化與交談的話語一樣,是整個交流過程的組成成分。[1]教師在教室中的位置會傳達某種信息;同樣學生座位距離講臺的疏遠也是一種獨特的暗示?!盁o數(shù)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空間也能傳達信息?!盵9]教師應選擇站在一個既能促進教學效果、建立良好師生關(guān)系,亦能維護教師權(quán)威的位置。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研究人們的個人空間問題時,將北美人使用個人空間的方式分為四類:(1)密切距離(0-18英寸),即伸手可觸到對方的距離;(2)個人化距離(18英寸-4英尺),即伸手夠不到對方,但說話正常音高即可;(3)社交距離(4英尺-12英尺),即大多數(shù)人談生意時的距離;(4)公共距離(超過12英尺),一般在公共場合發(fā)表演講時使用。[1]他認為,空間會說話,通過空間的使用,可以傳播出從地位、身份到喜愛程度的種種信息。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空間位置關(guān)系所產(chǎn)生的心理暗示影響,根據(jù)教學需要或?qū)W生課堂表現(xiàn)不斷作出調(diào)整。事實上,我們對空間的使用與我們的文化價值體系直接相關(guān)。中國古代私塾中,學生不會與老師坐的很近,這段有意拉開的距離表明尊重和敬意。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不僅授課方式甚至師生關(guān)系也發(fā)生了些許微妙的變化。授課方式從傳統(tǒng)的“一對多”即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tài)單一模式轉(zhuǎn)變?yōu)橐环N“一對一”即課堂上教師邊講、學生可以邊提問的互動的動態(tài)多維模式。近觀現(xiàn)代的教學課堂,講臺處在教室最前邊而且是中心的位置,其后依次是已經(jīng)擺放好了的學生的桌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掌握了成千上萬的空間信號,它們各有自己的語境和意義?!?[9]事實上,學生進入課堂,可以隨意選擇座位,這種隨意性其實在很大程度上無意間傳達出了某種有意的信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座位距離講臺的位置遠近與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對教師的親近疏遠程度,對這門課的喜好或憎惡,學習態(tài)度端正與否,以及是否為本節(jié)課做好準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