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的思維模式,在各個領域受到熱捧。的確,它直觀、形象、發(fā)散思維,更利于用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上。而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致力于研究“借力思維導圖,提升語文素養(yǎng)”,更是從中嘗到了甜頭兒,也愿意把取得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導圖;教學實踐
一、 善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語言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課堂的重頭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學段,不同教學內容,運用不同方式的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例如教學《秋天的雨》,我們運用“樹形思維導圖”教三年級的孩子圍繞一個點,學會提煉一個分支的關鍵詞,如下圖。
接著學生就會仿照此法,依次提煉出“秋天的雨”的其他特點:好聞的氣味、動聽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就悄然形成了。
再如高年級《索溪峪的“野”》一課,作為略讀課文,六年級的學生完全有能力讀懂它,所以老師不必在教學內容上大費周章,反而可以用思維導圖,訓練學生整篇文章的概括能力。如圖,給學生中央圖和主干問題,讓學生結合課文,提煉主要內容。
二、 巧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知識梳理能力
特別是對高年級學生來說,培養(yǎng)知識梳理能力有助于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養(yǎng)成把學過的知識前后關聯(lián)、融會貫通的學習習慣。而知識梳理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導圖又大派用場。
(一) 知識歸類,便于記憶
語文學習的內容包羅萬象,幾年下來,學生無論在字詞、句式、修辭,還是語法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積累。而這些積累如果雜亂無章地堆砌在筆記本上,可能逐漸就會被忽略或遺忘。如果學會用思維導圖把這些知識進行歸類的話,學生便會借助圖形在頭腦中形成網狀記憶結構,不容易遺忘。
(二) 主題引領,積累素材
對于學生在學過的文章中習得的語言,或是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的素材,抑或是老師教授的一些寫作方法,如果能用思維導圖進行主題引領,會使這些素材成為學生寫作的“百寶箱”。如感恩、勵志、誠信、勤學、寬容、愛國……每一個主題都可以從成語、詩句、名言、名人故事等方面再去往下一層級梳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庫,一旦寫作需要時便可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素材調動效果。例如《詩中雨》主題引領(下圖)。
(三) 比對辨析,把握要點
對于易混淆的知識點,用思維導圖清晰的層級關系顯示更容易區(qū)分。例如低年級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或者是常用偏旁組字等學生容易記錯弄錯的知識點,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另一種形態(tài)——“思維花”來加以區(qū)分。
三、 活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思維發(fā)散能力
思維導圖還有個神奇的功能就是“發(fā)散思維”。這一點在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尤為明顯。以下是學生課外閱讀的思維導圖:
形象生動的導圖不僅清晰地概括出了整本書的內容,更可以向情節(jié)、細節(jié)、人物形象、描寫方法、閱讀感悟等細處描寫延伸和挖掘。學生習慣了用思維導圖呈現(xiàn)課外閱讀的成果,不僅使他們從枯燥地寫讀書筆記中解脫出來,還在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了從不同角度想問題,用不同渠道解決問題的發(fā)散思維模式。
總之,思維導圖能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結果“看得見”“摸得著”。用思維導圖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有您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簡介:
楊廣平,廣東省中山市,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