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
前幾日,朋友推薦一本新書《信仰的底色——紅色基因解碼》。乍聽之下,我提不起多大興致。近年黨史類普及性讀物眾多,雖不乏精品力作,但板著臉說話的也不少,讀來實在令人疲憊。不過,朋友徑直把書送到我手上,為不負盛意,當晚我便翻閱起來。
初見之下,就被書幀設計而吸引。其書名與書腰題跋奪人眼球,僅以幾行凝練的文字,便讓人觸摸到該書所要展示的核心價值——歷史的厚度、信仰的溫度,并激發(fā)出閱讀的沖動。這晚,燈光明亮,久久未熄,一股書香筆墨,沁人心脾。我的思緒隨著作者設定的軌跡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穿越,不自覺地被書中呈現(xiàn)出的一個個真實歷史以及人與事所感動,難以釋卷,欲罷不能。
客觀地講,書中講述的不少人和事,我并不陌生。但是該書作者卻以獨特的視角、新穎的構思,將其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思考內化于生動鮮活又不失理性和思辨的文字中,從而賦予了這些歷史故事新的時代內涵。不夸張地說,書中不少內容意義深刻,給人帶來精神層面的觸動和思想層面的啟迪。
本書第一編《紅色基因》至第三編《黨史鏡鑒》所記述的內容,將黨的領導人及普通黨員都還原為有特點、有個性、有情趣、有生活的真實個體,而鮮有以往黨史讀物中干巴巴的履歷、生人勿近的面孔以及標簽式的贊譽。譬如在《朱德的黨性》一文,記述長征途中朱德面對張國燾制造分裂紅軍,企圖“以朱反毛”的種種陰謀,以其獨特的方式與之周旋斗爭,勇于直面不明真相者的指責,始終擁護黨中央北上抗日方針,竭力彌合黨內分歧,從而達到團結紅四方面軍跟中共中央“一起走”目標的故事。作者娓娓道來,故事真實可信,感人至深,既表現(xiàn)了朱德忠厚樸實的稟賦,更展現(xiàn)了他剛毅果決的黨性。
◇朱德
《廖承志的信念》和《革命不是入股分紅》兩文,則將廖承志和錢瑛這兩個有著鮮明個性、秉性剛烈、為人正直的共產(chǎn)黨領導干部的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廖承志出身名門,卻是堅定的布爾什維克。他曾多次被反動當局投入監(jiān)獄,也遭遇過黨內右傾勢力迫害,但初心不改,以“百年自有人照料”的信念經(jīng)受住了革命斗爭的考驗。而錢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始終保持著“革命不是入股分紅”的清醒,面對黨內不正之風敢于拍案而起。“文革”中她受盡折磨,即使在彌留之際的病榻上,也以“我朝前看”的坦然堅守著對信仰的選擇。
再如《與魔鬼打交道的人》《盧緒章的家風》兩篇文章,不僅記述了盧緒章為完成周恩來交付的為黨籌措經(jīng)費的囑托,創(chuàng)辦“廣大華行”所經(jīng)歷的艱辛與危險,甚或遭到家人親友的蔑視誤解,他始終保持“白皮紅心”的政治本色,為革命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同時記述了盧緒章這位曾掌管中共黨組織地下金庫鑰匙的共產(chǎn)黨人,無論在逆境還是順境,都始終注重清廉家風的養(yǎng)成。
書中《錢興的堅守》《陳然的氣節(jié)》《劉伯承入黨記》《“江姐”是這樣煉的》《何功偉的家國情懷》以及《〈紅巖〉背后的真實歷史》等故事,都如作者所言,是“從浩繁的史料中打撈出來”的,而此項工作“就像琢玉,把一塊玉的原石,利用各種手法、切割、打磨,慢慢剝離掉雜質,一點一點露出玉石的部分,使最本質、最重要的歷史原面貌呈現(xiàn)出來”。正因為此,在作者筆下,這些共產(chǎn)黨人都褪去了以往廣為人知的光環(huán),而被還原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使那些曾經(jīng)真實存在于歷史之中,有志有為、有情有義的共產(chǎn)黨人形象更加鮮活。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第四編《沉舟側畔》所集輯的文章,都擷取于民國時期的真實歷史。它生動地揭示了當時一些國民黨高層,因喪失信仰、追逐名利、營私弄權,使整個官場潛規(guī)則盛行,出現(xiàn)雪崩式腐化的歷史過程。這些極有歷史深度的文章在帶給人感嘆噓唏之際,也留下了警醒價值及反思余地。
黨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和教科書?!缎叛龅牡咨贩从车膬热?,雖然只是黨史洪流中的幾朵浪花,但仍然反映了中國共產(chǎn)黨曾經(jīng)篳路藍縷、不斷前進的輝煌歷程,彰顯了共產(chǎn)黨人不忘初心、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質。這些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積淀下來的紅色基因,挾帶著溫度和厚重感,通過一個個真實人物和故事,在這個深夜里再次鮮活地呈現(xiàn)在我面前。掩卷之際,我從內心油生出幾分暢然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