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翔
得勝街是江津幾江城區(qū)有名的街道,在1987年出版的《四川省江津縣地名錄》中就有“得勝街”的詞條。其解釋為:“得勝街,原名小西門街。1958年取‘人民得勝利’之意,更為現(xiàn)名?!逼鋵?,得勝街之名,最初來自得勝門,而得勝門的由來,可追溯到明朝時期。
江津城古時有城池和城墻,其城墻較高。在明朝正德庚午年間(1510年),農(nóng)民起義軍曹甫攻打江津縣城時,將西南面的土筑城墻攻破。1514年,江津縣衙組織民眾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和加固,并修建了九道城門。清乾隆本《江津縣志·卷二·地理志》云:“甲戌,知縣楊威請于當?shù)蓝?。周遍一千丈有奇,高一丈八尺,為九門:迎恩門、通泰門、嘉惠門、臨江門、得勝門、西鎮(zhèn)門、南安門、東阜門、北固門……”
得勝門位于城的西南部。因曹甫攻打江津縣城時,此地為破城之處,故取名得勝門。得勝門是水路、陸路均可進攻的地方,因此,江津縣衙在此派重兵設(shè)防,加強巡邏。然而,此段城墻常易崩塌,時有小股流寇侵襲入城,驚擾百姓。于是,城內(nèi)百姓很多都遷出了縣城。
明天啟元年(1621年),四川永寧宣撫司奢崇明在重慶發(fā)動叛亂,建立大梁國。他多次派兵攻打江津縣城,最終攻破南安門和得勝門。奢軍入城后,正準備屠城之際,秦良玉大軍及時從南安門進城,打敗了奢軍,挽救了百姓。其后,秦良玉從得勝門撤軍急走成都,江津百姓在此舉香跪送。
明崇禎年間,張獻忠率兵又從得勝門處攻陷江津城,隨即征調(diào)木船,順流而下攻打重慶城。于是,當時江津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易守南安門,易破得勝門。意指南安門易守難破,得勝門難守易破很難得勝。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曾受一調(diào)任江津知縣。在任期間,他對江津城墻進行了修整和改造。不僅對得勝門加固擴建,而且加強了南安門外的武城建設(shè)。同時,他還在來慶門(西鎮(zhèn)門)、南安門、東阜門、迎恩門、通泰門、臨江門建立城墩,加建城樓;在嘉惠門、北固門開設(shè)附城、女墻,并在城門前建柵欄、海墁、馬道等。改造加固后的城墻仍設(shè)九道城門,因“得勝門不得勝”,故將其改名為“西城門”。
改名后,仍有許多百姓稱它得勝門。而后,江津縣衙又在西城門至“三倒拐”處修了一條小街,取名西順城街。到清末民初,西城門又被改為“小西門”,這條街又叫小西門街,得勝門的名字漸漸被淡化。后來,西順城街進行改修擴建,街的起點正好在原來的得勝門處,所以人們又叫它“得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