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邵楠希
(1.四川外國語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重慶 400031;2.四川外國語大學 俄語系,重慶 400031)
信息化教學的人機交互界面又稱圖形用戶接口(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是指采用圖形文本方式顯示的計算機操作環(huán)境界面,構成這種界面的圖形表達元素有窗口、菜單、圖表、對話框、表單等設置。窗口是學習者界面呈現區(qū)域,菜單是標準的圖形界面對象,對話框實現學習者與系統的交互,表單是交互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者輸入信息的區(qū)域。上述為教學界面的外在結構形式,而其潛在認知系統則由界面所展示的虛擬化人工智能語境構成。作為學習語言而創(chuàng)設的話語交互工具,虛擬語境出自于傳統語境理論的襁褓之中,由教學場景中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等客觀語境和課程內容的主體身份、職業(yè)、思想、性格、處境、心情等主觀語境所構成,是信息技術條件下語境建模的重新組合建構。
語境這一概念由英國社會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傳統的語境作為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研究論題,對于語境的闡釋立足于語詞意境與文化環(huán)境的關系上。這一研究在功能語言學派韓禮德(M.A.K.Halliday)等學者那里得到很大發(fā)展。他們將決定語言特征的情景語境分為三個層面: (1)話語范圍; (2)話語基調; (3)話語方式(胡壯麟 等,2005:274),還研究了語言應用中的語體對“語域”的適應問題,闡述了語詞、語句、語篇層面上的語言形式與語言內外環(huán)境的關系。美國語言學家漢姆斯進而把語境概念解釋為信息形式、信息內容、時空背景、心理背景、互動標準等若干要素,完善了語境的內容??梢妭鹘y意義上的語境是指不同的要素被整合為某種整體狀態(tài),它包括時間、空間、情景、對象、話語前提等與語詞使用有關的語境因素,是用以限制具體對象的情境參數集合體。而基于諸語境因素所形成的語義同樣也是“理性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的綜合體(利奇,1987:13)。上述研究集語境理論之大成并沿用至今,但當時沒有虛擬現實技術和網絡化的客觀環(huán)境,其語境卻是歷史事件或行為的基底,由于時代背景的局限性,其所論證的語境范疇要素均未涉及虛擬的界面特征。
“在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之后,語境觀念從語言語境擴展到了非語言語境,包括情境語境和社會語境。自此,語境的觀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關于人們在語境中的所言、所做和所思’,轉變?yōu)榱恕哉Z境為框架,對這些所言、所做和所思進行解釋’。這樣一來語境就跟語詞和文本的意義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關聯了起來。”(魏屹東, 2015:12)而“語詞和文本的意義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并非自然的情境而是思維的結果,是思維片段對外部世界結構的凝結。這一突破為思維創(chuàng)設語境開啟了一個窗口,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語境理論也為虛擬語境的構建奠定了理論基礎。
1993年,以色列ORAD(傲威)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虛擬語境界面,無軌跟蹤虛擬演播室面向非專業(yè)用戶市場并進入學校,此后的十幾年中,迅速涌現了美國的Second Life虛擬世界、歐盟的VILL@ GE 項目和俄羅斯的三維俄語虛擬世界(簡稱VWRL) 等教學界面,虛擬語境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并對語言教學顯示了極大的潛力。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等世界一流大學已經在Second Life中建立了自己的虛擬校園,以維利卡謝利斯基(О.А. Великосельский)博士為代表的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的專家們,運用三維俄語虛擬世界(簡稱VWRL)研發(fā)出如“在教室”“在宿舍”“在圖書館”等虛擬教學場景課件。他認為:VWRL旨在使俄語學習者完全進入到源語的環(huán)境中,運用VR技術模擬各種交際場景,使教學最大限度的接近現實,設計出不同地域的學習者仿佛存在于俄羅斯的語境效果(Великосельский,2004:125)。從此,虛擬化語境界面開始應用于對外俄語教學。
虛擬語境的界面表征既是現實語境的客觀反映,又是被人工智能重構的語境建模。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語言信息在人工語境中的表現、記載和圖示。其范疇包括界面的內隱表征和外顯表征,前者是在分析言語行為背景的基礎上,思維中所形成的相應語境框架的內涵結構。后者是通過外部行為,如做圖示意、摘要及列表等輔助內隱表征去解析這種結構的策略方式。
語境界面可以充當學習者與線上課程系統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換的媒介,學生通過界面向計算機輸入信息進行控制、查詢和操作,界面則通過圖文索引向學習者提供信息內容以供閱讀、分析和判斷。在線教學的本質是教師在網絡界面完成教學任務,學習者在虛擬化語境中學習的過程。虛擬語境整合了傳統語境理論與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以語境為基底,以虛擬現實為特征的新型語境研究范式。這一語境理論涵蓋了所有符合網絡界面表征以及生成關系的語境建模集合體。它可以被定義為由計算機、攝像機生成的,具有感覺、視覺、聽覺、動覺等多種感知效果的,虛擬現實的語言綜合環(huán)境。是用以設置、界定、限制某一對象或事件的語境數據集合體,是依賴于龐大的計算機數據庫的語境建構模式。這種人為創(chuàng)意的語境建模有三個區(qū)別于現實語境的特有表征:一是來源于現實并憑借實景鏈接形成高度的三維仿真性;二是對不易或未能被觀察到的刺激物具有信息凸顯性;三是憑借瞬間的情景切換和參與者的互動形成人機交互性。虛擬現實技術在客觀上拓展了視覺聽覺的信息接受能力,由此形成的認知路徑與真實語境在認知效率上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它可以從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三個角度再現說話時的真實環(huán)境。由于這種構建語言外部環(huán)境系統模型的過程是一種虛擬現實情境的模型化和模塊化,所以也可以將其簡稱為虛擬語境建模。
尤·凱姆將本土文化定義為“土生土長的、并非從其他地區(qū)移植而來的、生就為本地區(qū)人民服務的”(Kim,1990:145)??梢姳就恋脑凑Z境是學習外國語言的重要前提和認知手段。只有聯系語境,才能明白一種言語行為所表達的概念或所給予的判斷。而虛擬語境建模卻不僅僅是對語境原型的翻版,它既可以通過對語境發(fā)生地本身規(guī)律的分析,根據事物的機理來科學建模,也可以通過對語境系統的實驗或統計數據的處理,并根據相關信息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建模,還可以兼容不同語言的轉換要素進行言語行為解碼。外語教學要符合原語的認知規(guī)律,不同語種具有各自不同的語言特點,所以描述的語言關系各異,實現這一解析過程需要語言生成與語言學習雙方分享一個共同的語境,其所依賴的智能行為也必須是多維的、語境化的,凡是用語境模型描述言語行為因果關系的過程都屬于語境建模的范疇。
語境虛擬化的范疇表征主要在于還原歷史的話語成因。俄語有其獨特的編碼與解碼過程,在感知和理解的過程中,“閱讀文本時就像在意識中將按順序變換的片段……剪輯拼接在一起”(許高渝等,2008:140)。然而認知文本片段僅憑文本自身的假設或追憶出話語即時的語境是不夠的,虛擬語境則可以將所需的情景一一復制出來,構建成能夠高度仿真的三維俄語認知語言歷史圖景。在傳統課堂學習語言時,學習者實際上是交際發(fā)生時語境的反思者和追憶者,難于在短時間內理解某些復雜情景中話語的范圍、基調和方式的全部意義,而“語境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歷史分析,因為語境論的根隱喻是歷史事件”(魏屹東,2015:206)。即使是身處語境中的表述人,只要其話語超越了直接的感知范圍,理解話語就需要展示言語行為生成過程中的一系列原始信息和瞬間變化的視覺界面。虛擬語境能夠還原這些由視覺、感覺、聽覺和動覺所組成的原始界面,實現在細微環(huán)節(jié)上的交互性體驗認知,因而對濃縮語言成素生成環(huán)境信息,提升語言理解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俄語世界圖景的認知過程來源于其民族特定語境中的交際過程和思維過程,相似交際環(huán)境的虛擬與重建是俄語認知分析的重要途徑?!霸谝远碚Z為母語進行交際的人的意識中,對詞義的表征并不以詞典意義的形式逐一排列,詞的具體使用要求同時激活說者關于詞的各種詞典意義信息?!?楊明天,2004:59)而詞典意義信息是語境依賴的,如俄語的“неактуальное настоящее время ”(非現實現在時),有時以現在時的形式卻表示不在交際時刻進行的動作,有時描繪呈現在眼前但又與交際時沒有直接聯系的動作,還有時表示不是與交際時刻同時,而是與被介紹的歷史時間同時的動作。解釋這些動作需要還原動作進行時的情景,虛擬語境則有條件為此類俄語語法的認知塑造還原其過往的語境,構建貫穿縱向語言歷史背景,鏈接橫向現實交際環(huán)境的多維語境建模。
虛擬語境的認知表征在于塑造或復原某種過往的瞬間狀態(tài),由此而建構的是一種基于多重語境系統的局域性語境建模。之所以強調建模語境的局域性,是因為它有選擇的復制了與語言有直接關系的語境要素而不是全部要素,例如物主形容詞搭配“котиковое манто”(海狗皮大衣)它的源語境可能代表了多種表象,其中包括它的材質、外觀、功能以及在不同場景中的不同用途及形象隱喻。語詞本身就根植于其潛在的語境之中,“котиковое манто”在一種語境中會體現溫暖備至,在另一種語境中又會體現風姿綽約,而在思維的語境中甚至會有撫摸天鵝絨般的手感。所以,語境建模要在紛繁復雜的語境中提取凝練主要因素,這既需要理性與非理性的甄別,也需要感性與非感性的隱喻。
語境虛擬化模型建構通常包括四個要素:主體模型、行為模型、背景模型和參照模型。虛擬語境建模的設置要考慮所表現語詞的語義辭格表征,主體模型是指在空間上具有主要語義特征的語境建模,在詞法修辭上主要用于解析主語等主要句子成分,包括從事某種行為的人,例如:Я шёл со старостой.(我跟著班長動身了。) 或者具有語義特征的事件,例如:“Тихая речка не спеша, течёт по городу. ”(平靜的小河緩慢地從城市流過。)其中“人”和“流水”就是一幅局域性虛擬語境中的主體模型,用認知語言學的視域解析,即背景與圖形關系中的后者。但虛擬語境中的說話人要預設其行為意圖和心理語境軌跡,這可以通過人物的表象、眼神、衣著、舉止等多項參數的集合數據進行列表編程處理。如果學習者無法獲得這一系列語境解碼信息,僅憑書面文本解說,就難以全面理解相關語境內語言的全部意義。
行為模型是指模型主體的行為方式,既包括人的行為模式,也包括物體的運動模式。構建局域性行為模型主要用于解析謂語等主要句子成分,即表達述謂性,凸顯主體的動作特征。行為模型可以分為主動行為模型、被動行為模型、連續(xù)行為模型和虛擬移位模型。主動行為模型體現主動的動詞態(tài),例如:“Я бы предложил такую поправку.”(我建議做這樣的更正。)被動結構模型體現被動的動詞態(tài),例如:“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е данные обрабатываются электронно-вычислительными машинами.”(統計數據是由計算機處理的)。連續(xù)結構模型反映的語詞往往形象生動,體現了繁化動詞謂語的形式,例如:“Вы только шли,шли,как стадо овец!(Горький)”(你們走了又走,就像羊群一樣。)虛擬位移模型則反映物體沿著一定路徑和方式的運動過程,例如走路、流水等常態(tài)化無界運動模式,其語境界面體現了物體虛擬位移的路徑信息。物體的運動是相對而言的,是其空間先后的位置相對變化的結果?!霸谶@個過程中并沒有任何東西指示物體在我們觀察之前的何時開始,或物體在以后的某個時刻達到目的。”(楊明天,2004:163)換句話說,虛擬位移界面所體現的是無界的動詞性,是物體運動的本質。行為模型的表征并不要求其行為中的每一個狀態(tài)都要得到凸顯,例如虛擬位移模型中“прийти”(到達)的述義有一條延伸性的位移路徑,但圖示只需明確表示其中的幾個路徑信息節(jié)點,其完成體動詞的述義也只是運動的最后一段。但是在學習者的潛在意識里,一個過程的所有成分狀態(tài)都逐一被凸顯出來了。
背景模型是指具有烘托主體意義的因素,對人和事件起襯托作用的局域性語境建模,其相對應的語義辭格是修飾語等次要句子成分。修飾語作為修飾、限定事物和現象的語詞,其語用目的在于強調所修飾語詞的方位、性質等背景特征,它的形象性特征會使得所涉語境建模比較抽象。有時需要凸顯主體特征,例如表達“солнечная улыбка”(陽光般的微笑),其語境要素往往會與主體的年齡、性別相關,因為它常用于修飾男孩子的帥氣、陽光,那陽剛之氣要塑造在面部表情上。有時則重在體現環(huán)境特征,如果體現“унылый дождь”(憂傷的雨滴),那需要設計相應的潛意識背景。例如,在蕭瑟秋日的背景中,創(chuàng)意一副冷雨順著臂膀滑到指尖的圖形,進而去解析那種憂傷的雨滴冷到心頭一般的思維意境。就是說要把物質的語境背景通過思維的語境化而形成一種傷感的認知,由此而引導思維,所獲得的語言理解會更加深刻。所以,背景模型把來自文本的語義系統和來自自然界的相應信息分為圖形和背景兩部分加以處理,以便選擇最具形象性的信息作為注意力的焦點。
當線上教學界面涉及某個知識點,參照模型就是為了解析這一教學知識點而即時構建的一種“語境參照物”,是在廣泛背景中具有確定性指向的物體,一般用于補語、狀語和一些指代性語詞等次要句子成分的解析。參照模型是根據主體投影的折射原理而從直接相對應的語境提取的。例如:Лодка быстро плывёт по реке.(小船沿河急駛而去。)若事件發(fā)生在虛擬的語境中,那么除了小船與河流而外,船內的景物、水中的景物、岸邊的景物和天空的景物構成了一個信息系統,而設計此類語境的焦點在于確定物體投影折射的參照點,那么解析句中“沿河”這一重要的狀語成分,應該把折射小船投影的流水作為運動的參照物,淡化處理其他景物,在多重語境系統中確立局域性的語境建模。參照模型也常應用于具有確定性的指代意義,例如分別對老人和孩子說:“Вы стойте здесь, а ты там.”(您站在這里,你站那里。)其中的“您”指代老人,可以應用老人的投影鏈接;而“你”指代小孩,則可以應用孩子的投影鏈接。
上述主體模型、行為模型、背景模型和參照模型構成虛擬化語境的教學界面,四種模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補充,與其相對應的是主語、謂語等主要句子成分和修飾、指代等語義辭格。賓語作為行為對象的承受著,適用于主語的模型圖示。虛擬界面與語義辭格之間的關系體現了語境建模用于修辭解析的路徑脈絡,這種思路源于意大利的人工智能專家癸翁奇利亞(Fausto Giunchiglia)和鮑奎特(Paolo Bouquet)的語境推導論,他們把語境歸納為語用性語境和認知性語境,并在二者之間構建穿針引線的索引表達式,以色列哲學家巴希萊爾進一步論證了這種索引性語言表達式,并深刻分析了索引詞與語境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成為虛擬化語境建模的重要理據性淵源。在局域性語境界面上設置索引詞,其內涵意義是構建該模型四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其外延意義是創(chuàng)設語境建模與語義辭格之間的信息傳遞路徑。另外,在解析詞語多義的語用性指稱時,索引詞可以依據語詞在文本中的意義切換不同的語境界面,用以激發(fā)學習者的認知神經機能,引導其心智從語境界面切換中選擇出正確的文本解析圖示。
如果在語境虛擬化的界面內,為了重建真實語境語言載體的表征而創(chuàng)意不同的情境參數,那么語境范式級別越高,數據冗余的程度就越小。就俄語語言認知而言,其虛擬界面上語言分析所基于的基礎是現實語境中的言語行為,而塑造這種行為所依托的語言環(huán)境則是附帶多種冗余信息的語境綜合體。所以語境建模也是一個語境級別優(yōu)化的過程。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書中曾經將語境分為高語境(High Context,即HC)和低語境(Low Context,即LC)。他認為:“任何事物均可被賦予高、中、低語境的特征。高語境(HC)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色……低語境(LC)事物恰好相反?!?Hall, 1988:96)由于虛擬語境同樣“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色”所以即便語境建模所基于的是現實語境,但就研究范式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級別差異表征:首先,真實語境的場景要素先于交際過程而自然存在,虛擬語境是為了解釋某一語言意義或交際過程而設置的語境建模,是非自然的、有選擇的、局域性的虛擬存在。由于不同假設語境因素在語言認知過程中的作用不同,需要處理主語境因素與次語境因素的關系,因而虛擬語境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規(guī)律性。其次,虛擬界面本身是有界的而現實語境是無界的,前者只是復制了其認知范疇內適用的部分去解讀。這就像聲音與樂音的關系,語言作為聲音和語義的綜合體,任意一個人,假如他只出聲音而不說話語,誰也不會知道他在說什么,因為聲音在思維中是無界的,對它的理解可以無窮多。但只要他按照一首曲子的樂音發(fā)聲,誰都會清楚他是在唱什么。這是因為樂音是按照物體振動規(guī)則發(fā)出的聲音,其音高標準符合聲源振動頻率幅度的規(guī)定,所以其語義是有界的。其每個音符的絕對音高界限均在已經被認知的范疇之內,故而無論哪個民族或何種語系,所有的人都能夠聽得懂它按照音階所組成的旋律。再次,真實語境中的場景要素是自然排列的多層次綜合體,語境各因素的排列組合是任意的、非邏輯的和不易解析的。但據此所復制的虛擬語境以及其內涵的語義要素是卻是主觀的、均衡排列的、邏輯的和易解析的,而且能夠為了交際目的去選擇和凸顯不同層次景物中任意的要素側面,從而排除干擾簡化問題的認知難度。所以虛擬語境都具有相對的具體認知意義而不具有絕對的抽象意義,它只適用于具體或同類屬性的語言解析。最后,在真實語境中,認知是一種被語境化的行為,學習者被周圍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現象、景物和規(guī)律,也包括人為規(guī)則、風俗和習慣等多維因素所支配。而在虛擬界面上學習是一種自語境化的認知,是有目的融入一種語境的自主認知方式。真實語境中語言的編碼過程和解碼過程是在完整的、動態(tài)的、已經存在的場景中被動地進行,虛擬語境的語言編碼和解碼過程往往會在局部的、確定的、即時選取的情景中主動地去進行,而且事先就框定了事件或行為的邊界。就是說,虛擬語境建??刂屏怂鶚嬒氲慕浑H內容和所規(guī)定的語義內容。從上述三個層面可以看出,語境建模的范式級別要高于現實語境,它是現實語境中局域性、有甄別、有邏輯和可解析要素的翻版,在教學尤其是以不同地域語境為基底的外國語言教學中可以凸顯其青出于藍的效果。它既可以選定場景中最能反映課文內容的部分去詮釋語言,又可以在情境集中、主次分明的語境中進行交互性學習,還能夠讓學習者根據各自不同的知識短板調取不同層次的語境界面去尋找答案,自主把握解決問題的導向性。
圖1 虛擬與現實語境范式差異示意圖
圖2 語境虛擬化模型建構演示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約翰·麥卡錫在1955年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從此誕生了列表編程語言即表處理語言Lisp。在分析編程語言與認知語境的關系中,他提出了四類語境——投影語境、近似性語境、歧義性語境和心智狀態(tài)語境。這一研究的突出貢獻是以人工智能的視域把語境對象化,因而對虛擬語境建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投影語境(Projection context)是語言主體形象信息的折射,例如設計一個女生的投影,以書包、長發(fā)、短裙的輪廓構成她身份信息的濃縮。書包隱喻了學生,短裙和長發(fā)隱喻了女人,那么該投影就是代表女生特征的恒定性語言編程。近似性語境(approximation context)是對相關復雜語境參數進行屬性近似或結構近似的歸類,用以提高信息處理效率的一種語境表達式。歧義性語境(ambiguity context)是指未明確定義指向或定義不清楚而在理解上會產生多種可能的語境。例如:“кое-что уцелело”(有些東西沒損壞),“Кто-то вошёл в дверь”(有人走進來了)其主語為不定代詞“кое-что”(有些東西),“кто-то”(某人)等,設置此類語境課件首先需要做“消歧”處理。心智狀態(tài)語境(mental states context)是指表示心理功能的,具有思維啟發(fā)意義的語境,例如:“我想起 я вспомнил…”“我懷疑 я сомневаюсь…”等,其中也包括聯想的語境。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類語境不是根據語境自身所包含的內容的性質來對等界定的,而是根據語境自身的產生機制來得到界定的。其語境設計可以是遐想中“動作主體馬上就要進行的動作或不可避免將要發(fā)生的動作,似乎未來的動作已經發(fā)生……例如:“Бежать, бежатъ!Иначе я умер.” (К. Федин)(逃跑吧,逃跑吧!不然我就完了)”(樊明明,2014:179)。句中語境體現的是一種心智狀態(tài)。智能化編程語言架起了一座溝通傳統語境與虛擬化語境建模的橋梁,而后者是基于VR技術的一種高端人機接口,是人與計算機之間建立聯系,交換信息的語境在線界面。它借鑒了人工智能的理論成果,成就了歷史與現實、源語情境與語境建模的鏈接,并最終完成了外部環(huán)境和編程語言相融合的語境重構。
學習者處于客觀的環(huán)境中,其認知過程依賴于語境,其行為是語境化的。而在線課程界面是人工智能的產物,處于虛擬的環(huán)境中,其認知過程是被語境化的?,F實界面能否再現歷史的屬性,是人機對話的必要條件,也是外語課程能否真正實現其源語語境化的關鍵因素。通過虛擬化界面特征研究我們認識到:一方面,現實語境與虛擬語境來源于同一語境基底,但在學習者視覺上卻未必反映和凸顯相同的語境界面;另一方面,虛擬語境對某一課文片段、某一句型或語詞的解讀只具有相對而具體的意義,不具有絕對和抽象的意義。 誠然,以現有的認知未必能夠完美逆塑自然的歷史語境,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然而我們畢竟進入了信息時代,虛擬現實技術正逐漸解構和重構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它的價值在于整合教育資源。在在線課程人機交互界面的鏈接點上,承載著大數據、云技術的資源平臺,線上云端,所有的時空都會穿越于眼前,所有的教學資源都會聚集于線上,這會使得未來的學習者變得更加智慧,因為他們可以在虛擬現實的體驗中獲得認知而自主完成知識構建的全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