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宇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不可能全部來自于語文課堂。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屬于精讀教學,主要教給學生閱讀理解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全面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則還需通過開展廣泛閱讀來實現(xiàn)。
在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各種類型的泛讀教學進行了嘗試,發(fā)現(xiàn)主題閱讀這種形式是有效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
主題閱讀也叫“主題式廣泛閱讀活動”,首先是確定學生感興趣的主題,然后圍繞該主題選取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進行廣泛閱讀,最后讓學生積極參與社群互動交流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及評估。
由此可見,主題閱讀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是教師的引領作用不可忽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主題閱讀的方向和深度。那么如何有效發(fā)揮教師的能動性,不喧賓奪主,真正做好主題閱讀的指導工作呢?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是突破口。
第一,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必須先設定清晰的閱讀評估目標。
明確評估目標有助于產生完成閱讀任務、提升自我的愿望?;顒娱_始時教師講解主題閱讀活動評估標準,幫助學生設立目標,包括讀多少篇文章、完成哪些作品、做多少閱讀筆記、進行多少次小組討論等,讓學生清楚“要完成哪些工作”以及“我做成什么樣才是好的(達到最高的等級表現(xiàn))”??煽紤]給學生提供一些完成任務的樣例,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目標。
根據(jù)教學實際,每周固定一個小時作為主題閱讀的時間,閱讀量大概控制在一萬字左右,以點帶面,本周剩余時間的閱讀則由學生自發(fā)完成。當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閱讀體驗之后,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閱讀喜好和價值觀,從而把閱讀當成一種自發(fā)的需求。
第二,為了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還要選用適當?shù)脑u估交流形式。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一次主題閱讀就是一個審美鑒賞點的培養(yǎng)過程。除了在閱讀文本上的直觀呈現(xiàn)之外,審美體驗活動也顯得尤為重要,國外盛行的閱讀活動如專題報告、讀者劇場、文學圈等,讓學生群組合作,自由地選擇口頭匯報、表演等方式展示閱讀成果。
受時間、場地等客觀環(huán)境條件所限,以上這些方式難以在高中生中大規(guī)模經常性地展開,由此,筆者把這種交流方式一并歸攏到書面上,每周挑選出優(yōu)秀的閱讀者,精選提煉觀點,以分享的方式提供給廣大同學,再進行二次思維碰撞,逐漸形成這個同齡人共同的價值觀,然后納入下一期主題閱讀的補充單元,從而滾雪球般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主題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補充手段,肯定是要跟學生當下的語文課程緊密結合的。在最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進一步改革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外顯功能,更要重視課程的隱性價值,還要關注語文課程在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新的內涵變化;通過改革,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現(xiàn)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質、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
所以,圍繞課本展開主題閱讀是必然趨勢,筆者下面想以蘇教版必修三的教學經歷為例,展現(xiàn)一下主題閱讀的具體進程。
蘇教版語文教材以專題形式編寫文章,每個專題都有相應的主題,并在大主題之下細分若干個小的板塊。比如必修三第二專題叫《號角,為你長鳴》,主要呈現(xiàn)歷史上生活中那些擁有崇高精神品質的大小人物,第一個小專題叫“烈士的抉擇”,主要選文是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對于學生來說文天祥并不陌生,但也僅限于背過《過零丁洋》,知道他是個愛國英雄,即便學完《指南錄后序》,也只是強化了這種愛國氣節(jié)。而真正的文天祥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他何以在南宋王朝行將覆滅的背景下還以一己之力四處奔走?這背后支撐他的僅僅是忠君愛國的信念嗎?我們當代人又該如何來看待他的隱忍而行呢?……一系列問題光靠幾節(jié)語文課是難以解決的。
為此,筆者和同事一起精心選文,組織語言,編制了一份泛讀材料《書生硬漢文天祥》,約12000字左右,內容涉及文天祥的生平(尤其是各種資料中較少提及的文天祥前半生書生意氣的經歷)、文天祥的祖國觀、自古書生多硬氣的類比人物、民族文化對于人物精神的影響等等,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全面把握文天祥這種錚錚鐵骨的書生形象。
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過后,感受到了一個立體的歷史人物,找到了與古人對話的審美體驗,也逐步培養(yǎng)了正確的愛國觀,那些原本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也不再面目可憎了,反而帶著歷史的溫度,再次觸動了學生的內心。
必修三第二專題的另一個小專題叫“底層的光芒”,選文包括楊絳的《老王》和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品質》,這是兩篇以底層小人物為主角,通過敘寫他們的人生故事,來折射時代背景的文章,看上去平淡質樸,但背后卻大有深意。按照教學安排,基本上一篇文章一節(jié)課,很容易就浮皮潦草地帶過了。學生只是機械的明白作品意在表現(xiàn)底層人身上的光芒品質,但卻會疏于思考更深層的東西。
由此,我們?yōu)榱伺浜线@個專題的閱讀,搜尋了兩位作家同類題材的作品,比如高爾斯華綏的《有產業(yè)的人》《騎虎》《出租》和楊絳的《我們仨》《隱身衣》《洗澡》等。盡管限于篇幅,只能節(jié)選,但是節(jié)選的精華已足夠學生明白底層光芒的真正意義在于什么。世間本無底層高層之分,擁有最淳樸的品質才是人生的巔峰。
除了配合教材,順應時代特征需求也是主題閱讀的有效方向。如今的高中生都是“00后”了,他們生長在網絡信息時代,“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教學方式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所謂“堵不如疏”,順遂時代需求,主動迎合學生口味,才是牢牢把握教學主動權的法寶。為此,筆者和同事一起,開展了主題為“朋友圈那點事”“共享單車背后的共享精神”“二十四節(jié)氣里的文化基因”等主題閱讀活動,并不局限于教師的傳授,而是讓學生主動上網查詢相關內容,然后在小組交流合作中,形成主題之下的共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共同編寫我們的“朋友圈”“共享精神”“文化節(jié)氣”等素材。在這種潛移默化的活動中,最終收獲提升的必定是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以上種種,只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比較粗淺的一種做法。目前也僅能帶動學生在現(xiàn)有的課程背景下盡可能地廣泛閱讀,并力圖達到一定深度。如果說課堂里的分析閱讀到了和作者對話的層次,那么主題閱讀則是站在學者的高度對某一個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充分研究多個作者的著作,或者圍繞一個主題,兼納各家之說后,可能在這個主題范圍內便擁有了更高的造詣。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題閱讀中學生要面對多個作者,用自己的思考觀察引領作者們和你的想法達成一致,而不是只跟著他們走。這就必然要求學生學會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一個問題完整地分析過后,把主題閱讀的成果分享給大家,學生又可以更進一步開發(fā)出自己的微課題,在實踐分享中去完善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不斷豐富自身的認知。我想,這大概就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過程吧。
愿所有的同學能夠通過主題閱讀,在生命的長河里找準自己的航向,留下屬于自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