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激蕩中的凝思

2018-08-23 10:10梁雷
人民音樂 2018年6期
關鍵詞:音樂

從小成長在北京,先是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接受最早的專業(yè)訓練。17歲只身離開中國到美國留學。先后在美國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和哈佛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任教至今已經十年。

我曾經在兩篇文章中探討教育的問題,包括教育的理念(《從我個人的求學經歷談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2005){1}和現代音樂的一些具體課程(《創(chuàng)造一個現代音樂的綠洲——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qū)的研究生作曲教學》,2014){2}。這兩篇文章都收入班麗霞教授主編的《借音樂提問:梁雷音樂文論與作品評析》{3}中。這里不想重復自己已經發(fā)表過的觀點和推薦的課程,所以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分享一下我的體驗和想法。

我學習過程中有幸受教于多位非常好的老師。其中北京大學國家開發(fā)研究院的經濟學家、理論物理學家陳平教授是我去美國后遇到的第一位對我深有影響的老師。1992年,我在美國高中畢業(yè)考上大學,準備從得克薩斯州奧斯汀搬到波士頓學習。當時陳平博士正在得州大學擔任統(tǒng)計力學與復雜系統(tǒng)研究中心研究員。我臨行前的晚上,他與我促膝長談,用一句話為我送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會萬家才?!眥4}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出自明朝董其昌的《畫旨》。最后四個字“會萬家才”是陳平博士在美國學習多年作出的總結。他解釋說:“所謂‘會萬家才,不僅僅是聽專家學者們的演講、讀他們的著述,而是要與他們交談、辯論,從真正的對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深受陳平教授這句話的啟發(fā),在這里分享給每一位中國青年作曲家,請大家仔細尋味這三句話的意思。

不夸張地說,自那個晚上與陳平博士的談話后,我一直在體會這三句話中的意義。作為一名作曲家,我也給這三句話一些新的含義。不僅要“讀萬卷書”,而且將讀書擴展成為“聽萬卷書”,也就是“聽”書中隱藏的音樂;“行萬里路”,是從廣闊的視野以及自己切身的人生體驗中找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意義與靈感的爆發(fā);“會萬家才”是通過與不同學科的人才交流,在不同領域的交流與碰撞中找到音樂的新平臺與新坐標。

聽萬卷書

現在這個信息網絡發(fā)達的時代,知識似乎隨時可以在一個鼠標按鍵的瞬間即可數碼化“下載”。但有獲得知識的渠道不等同于真正消化、掌握知識,便利的渠道甚至可能令人誤解為掌握知識的捷徑。讀書是一個消化、磨合、領悟、超越的內心過程,這個過程是“爭取”的,而不是“提取”的。

我前面提到的“聽書”可能對作曲家而言是個特別有趣的練習?!妒勒f新語》中,郝隆說自己于日中仰臥“曬書”,即曬腹中之書。我建議大家“聽書”,是通過“聽”來尋找讀者與書之間一種極特殊的關系!我所感興趣的是,要從萬卷書中聆聽音樂。這里不妨先用幾本書作為例子。這些或許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書,但是“聽”可以給我們一個有趣的新視角。

日本紫式部著《源氏物語》。大家知道這是世界文學史中第一部長篇寫實小說,一位女作家寫于大約1001—1008年左右。豐子愷先生翻譯的中文版甚為精彩。

日本平安時期貴族受的教育包括對中國文學的研究,從紫式部的筆觸中便可以很深地感受到中國美學的影響。我覺得中國《詩經》中的情感世界在這本小說中被寫實的筆法勾勒出來。這是一個情感、觸覺、聽覺、嗅覺,以致所有感官都高度發(fā)達的生命狀態(tài)。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聲音、對音樂的敏感極不尋常。作為一名音樂家,我僅從這一個角度來欣賞這部作品就獲得了很多驚喜。

作者描繪了在篝火、蟲聲下彈和琴的情景,秦箏與川波聲,樂聲與風浪聲、蟲叫聲,鹿鳴與瀑布聲交融的景觀以及貴族女子室內音樂會中演奏者內心的勾心斗角針鋒相對、月下偷聽以及風吹樂聲漂移等等美妙情景。一個特別打動我心的細節(jié)是作者描述的衣衫窸窣之聲,是這本小說中先后出現幾次的因聲尋人的情節(jié)。絲綢有生絲、熟絲之分,質地不同發(fā)出的聲響也不同。不同的社會等級、身份的人要穿不同的絲綢,他們行走的快慢、動作隱含不同的情緒。以此延伸,從絲綢的聲音中可以聽到多重信息和豐富的情感。

絲綢之有聲與無聲間,還有前面提到的各種聲響世界,若不是當時的生活與自然環(huán)境極為安靜,怎么可能聽到?而作者紫式部若不是對聲音特別敏感,更不會如此細膩地用美文來雕琢捕捉這些微妙的音響。因為她,我們聆聽到了那個世界,體會到生活在那個不同時代的人與周圍聲音的關系,以及那些聲音給聽者帶來的信息。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已經很難找到如此的安靜了。經常送我去機場的出租司機是一位越南移民,名叫安迪。他英文詞匯有限,但活潑善談,在車上用支離破碎的英語告訴我一些非常難忘的故事。他過去在越南生活在貧困的咖啡地,窮到全家四口只有一把勺子。但他喜歡音樂,晚上回到家里,常吹笛自娛。如果順風,笛聲就會飄到山下,那里的村民聽到,就知道“安迪回家了”。這正是《源氏物語》中所說的“風吹樂聲漂移”吧!如此樸素動人的美景我們在生活中很難體驗到。即使站在漂亮的小區(qū)公園,遠處飄來的只有不斷的汽車引擎聲、飛機聲、機械聲,似持續(xù)的耳鳴,消磨著聽覺的敏感。

《源氏物語》中還有一個奇妙動人的比喻,稱為“無聲瀑布”,來自古歌“恐被人知常隱諱,無聲瀑布暗中流?!睙o聲的瀑布被用來比喻秘密戀情。最美最強烈的情感卻只能在一片無言寂靜中滾滾暗流。這是多么準確又富有詩意的描述!

如果我們回到中文書,大家可以參考不同時期出版過的音樂史料匯編。但我覺得還有很多書籍隱藏著絕妙的音樂,非常值得推薦年輕作曲家們一起來探討、領略。比如,有一種奇妙的“書中有書”的音樂。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出自《世說新語》。晚明張岱的《陶庵夢憶》中有很多精彩的散文,其中一篇《虎丘中秋夜》描述了從傍晚到深夜聲音的變化,其實是把《世說新語》這八個字隱藏在絕美的文字敘述中。讀者可以把它分成幾個樂章來聽:從“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作為序曲開始,到更定后第一樂章,“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接下來一個樂章是“更深,人漸散去,管弦迭奏”,“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簫一縷”。最后一個樂章以 “三鼓,一夫登場,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云”收尾?!妒勒f新語》中八個字,“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在張岱的筆下讓讀者聽到一部奇妙的多樂章的交響樂,從“大吹大擂”開始,至“一夫登場,不簫不拍”這樣深夜中動人的高潮結束,一層一層推向更沉靜、更幽深的純美境界。其背后隱藏的美學主題與一千二百年前成書的《世說新語》同樣,是“漸近自然”。

順便說起來,《世說新語》中還有一個很妙的成語,說顧長康吃甘蔗是倒過來吃,先從尾部開始,原因是“漸至佳境”。張岱在這里描述是聲音的變化、露天音樂會的情景的更換,恰似一個聲音漸至佳境的過程:由傍晚喧鬧的鼓吹金石,音色隨著時間推移轉換為管弦,結尾是深夜中的清唱。我們試想現在聽到的音樂作品,大多都沒有利用這種“倒敘”方式,最為常見的是以熱鬧為高潮結束。其實那只能似順吃甘蔗的俗套,而未能領略倒吃甘蔗的趣味!

另外舉一個例子:《竇娥冤》當然是大家都熟悉的。我對這部元曲的喜愛并不僅僅是它感天動地的情節(jié)。一些西方女權主義學者在討論西方歌劇中的女主人公時,認為歌劇中往往將喪心病狂(如麥克白夫人)、性誘惑(如卡門)、異國神秘情調(如多倫多公主)、軟弱絕望(如托斯卡)、甚至邪惡(如莎樂美)等特質往往給予女主角。在這部元曲的劇情發(fā)展中,竇娥從一個沒有受教育的善良孤兒和性騷擾的受害者的卑微社會地位,逐漸演變?yōu)閺娏业陌l(fā)出抗拒不公的聲音,甚至直接譴責錯勘賢愚、不分好歹的“天地”,成為中國文學史中最強烈感人的反抗的聲音。我們想一下,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雖然有很多輝煌,但這個殘忍的冤屈題材何嘗不是一個反復出現的動機?一部七百多年前的戲劇反映了后來不同時期與地區(qū)都再現的真實的人性主題,甚至是我們所熟悉的真實悲劇。另外我覺得這部元曲的情節(jié)有一個巧妙的總體安排,就是劇情中重要的三個同音字:先是冤屈的“冤”,接下來是怨恨的“怨”,最后是發(fā)愿的“愿”。我從書中聽到這三個同音字,貫穿全劇?;蛟S我作為音樂家對這方面比較留意,但安排的確巧妙。為此我還曾創(chuàng)作了一部薩克斯四重奏{5}來用音樂回應這部文學作品。

“聽書”還包括對音樂不同角度的欣賞。大家都知道唐詩有大量是描述音樂的,已經出版的各類唐代詩歌中的音樂資料匯編也多集中在匯集描述音樂、舞蹈的詩詞,但這個時期音樂史料中還有尚未被深入研究的題目。我在與哈佛的宇文所安教授學習時,他曾與我分享他找到的三首有趣的唐詩,從中可以發(fā)掘樂譜、識譜在當時音樂傳播中起的特殊作用。

方干《江南聞新曲》

席上新聲花下杯,一聲聲被拍聲催。

樂工不識長安道,盡是書中寄曲來。

王建《霓裳詞》

旋翻新(一作自修曲)譜聲初足(一作起),除卻(一作在)梨園未教人。宣與(一作示)書家分手寫,中官走馬賜功臣。

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

琵琶師在九重城,忽得書來喜且驚。

一紙展開非舊譜,四弦翻出是新聲。

這三首詩打開一扇窗,讓今天的讀者看到中國唐代曲譜是一種文本,可以在作曲家不在當場的情況下,由音樂家“一聲聲被拍聲催”下讀譜表演。而且彈奏出來的是“四弦翻出是新聲”的新作品。特別有趣的是這樣的新作品可能是“書家分手寫”的機密文件。因為“分手寫”,所以除卻收件人外沒有人能有全套樂譜。用音樂術語說,就是只有分譜,沒有總譜。一首音樂作品成了“中官走馬賜功臣”的特別獎賞。這是否是歐洲之外唯一的一個把樂譜當作創(chuàng)作文本來用的音樂文化的證據?

“聽書”中還可以聽到樂曲演奏的時間、速度的奇妙轉化。比如我在《揚州畫舫錄》卷五中讀到一段紀錄,一個昆曲戲班看不起雇傭他們的一個老頭,嘲笑挖苦他。但萬萬沒有料到,“翁故善詞曲,尤精于《琵琶》。于是每日以三百金置戲臺上,火腿松蘿茶之外,無他物。日演《琵琶記》全部,錯一工尺,則翁拍戒尺叱之,班人乃大慚”。這個幽默的故事中七個字極為珍貴:“日演《琵琶記》全部。”這或許是個意外的發(fā)現,說明當時昆曲表演速度快、長度比現在短,能在一天內演完《琵琶記》的全部,而非折子戲中的選段。這令我想起英國民族音樂學家Laurence Picken在他的名著《唐朝傳來的音樂》(1981)中提出,唐朝的音樂傳到日本,原來大約三個小時的音樂被大幅度地放慢,演奏的時間被延長至四十八至九十六小時。我們的傳統(tǒng)音樂像一面“時間的折扇”,在歷史的長流中輪次翻疊、層層鋪展變形。這是Picken教授研究日本雅樂的核心論題之一,而我們如果注意《揚州畫舫錄》中的故事,“聽書”或許已經能夠給我們以同樣的聯(lián)想,而且是一個有依據的聯(lián)想。在這里,我們仿佛聽到了時間像折扇一樣逐漸展開、放慢延長。當時間一波一波漫延, “扇面”上的音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

以上說的是“聽書”樂趣無窮,而“聽畫”也是同樣有趣,能給青年作曲家們無限的靈感。比如元四家之一倪云林,他的“一江兩岸”布局對山水畫的影響很大。觀賞倪瓚的真跡后我有另一個體會,認為他的一個奇特的貢獻是把“溫度”介紹給了國畫??此漠嬃钊烁械嚼洹皇峭饨缱匀画h(huán)境寒冷,而是作者特立獨行、冷漠俗諦的心境和他超然物外觀想世界的冷靜的心。

有時我想,倪瓚能夠讓觀畫者從他的畫面上感受到溫度,聲音是否也有冷暖?我曾經說過,要讓音符包含人肢體觸覺的體溫。我的一些音樂創(chuàng)作中有“溫暖地”等表情說明,就來源于此。北宋蘇軾對王維作品的傳世評語,“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概括了中國傳統(tǒng)中詩畫共生的關系。我們能否用音樂讓聽眾體會到一種聲與色、溫度、織體等各種感官綜合在一起的“聯(lián)覺”體驗呢?

“聽萬卷書”可以擴展到其他事物。從萬卷畫中聆聽音樂,從建筑中聽音樂,從園林中聽音樂,從雕刻中聽音樂,從漆器、布料、紙張、石子、樹葉中聽音樂,從陶瓷的紋理造型中聽音樂,從海岸線中聽音樂,從珊瑚礁中聽音樂。

我最近的一部交響樂隊作品《萬水千山》{6}的和聲就是對石英巖(quartzite)的聲音進行分析,直接從石頭中“提取”出來的。以下這個例子就是我們用電腦對石英巖發(fā)出的聲音進行頻譜分析提取出的上百個和聲中的幾個。

因為時間有限,在此我就不多言了。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聽畫”的體驗,歡迎大家參考(《時間的凝聚,音響的振發(fā)》,2016){7}。

我曾經請教、采訪過多次的原梅蘭芳大師的京劇琴師倪秋平先生曾經寫到:“藝術家是欣賞者,亦是創(chuàng)造者。一片荒蕪的園地,可以建成美麗的花園。最腐朽的東西亦能變成為新奇的東西。這既是改造亦是創(chuàng)造。所有天地間的東西都是資料、都是來源。大家看不上眼的東西,他能辨識,使得人們得到精神上所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說藝術是天給予人類的。由于宇宙之大而無邊,那些數不盡的材料永遠不會用盡”。

倪秋平先生去世前不久寫下這篇日記。當天剛寫完,他就激動地給我打來電話,大聲朗讀給我聽。因為老先生耳背,在電話上聽不清我向他講話,讀完后只得無奈地掛下電話。那是我最后一次與倪秋平先生通話。這篇日記我一直留在我辦公室的書架上,時時面對。當時倪先生充滿靈感的朗朗語聲仍徘徊在我耳側?!盎酁樯衿娴摹钡撵`動,能給藝術家?guī)頍o窮的喜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是從廣闊的視野以及自己切身的人生體驗中找到音樂創(chuàng)作的意義與靈感的爆發(fā)點。青年作曲家們恐怕都曾遇到聽眾問這樣的問題,“你創(chuàng)作什么樣的音樂?”我父母有時讓我給他們解釋自己的音樂。他們都是音樂學家,但我做的音樂不是他們所熟悉的。想必很多青年作曲家都了解對父母解釋自己的音樂時那種難堪或窘迫吧。

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仿佛是一步步進入“巴別塔”:學科劃分越來越謹密,術語越來越專業(yè),互不相通。音樂內各學科之間經常在溝通上感到困難,作曲、理論、音樂學、民族音樂學、電子音樂等等,不同學科的學術溝通常常有問題,更何況與音樂之外其他領域之間的交流!

我們的學習不應當讓我們感到與周圍環(huán)境越來越遠。我們所學的東西不是指導外界的事物,而是要與外界互動,指引我們努力的方向?,F代音樂與現代人的生活有什么關系?當代社會中有什么問題,我們作為音樂家有職責來參與表達?我們作為現代人,我們在音樂課室里學習的內容和接受的訓練到底能使我們如何“聽”我們周圍的世界?如何為社會中的“沒有聲音”的人們發(fā)出的聲音?

有時一個不在意的經歷會沉淀多年,終于變成創(chuàng)作的激情而爆發(fā)。我在波士頓讀書時經濟拮據,一天只靠一美金的飯錢維持,周末在劍橋中餐館端盤子。當時老板經常罵我不夠俐落,后面工友也常口出惡言,話好難聽!只有一個負責切菜的和一個洗盤子的對我不錯。老板嫌他切菜動作慢,不斷當眾呵斥他。他手指上纏滿膠布,因為刀總切到自己的手上。他一頭大汗,手指上血跡斑斑。我買不起黑色的打工鞋,穿不合腳的鞋,每次打工腳腕被磨得流血。打完工,一崴一崴地回家。我們同病相憐,成了難友,有時在無言中相互保護、默默支持對方。

后來他們兩人請我到他們在唐人街的宿舍,十多名偷渡客們擠在幾個上下鋪輪流睡覺,四處蟑螂滿墻亂爬。他們告訴我自己偷渡過程和一路的遭遇。切菜的是原來在廣州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當時他們偷渡時,一路被蛇頭虐待,婦女被強暴,在海上被蛇頭拋棄在荒島上。船上的偷渡客被迫起義,用水果刀等小器械與蛇頭爭斗。起義成功后,才扭轉船頭被帶到美國大陸上岸。一路上的經歷充滿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偷渡客中也不乏真正的英雄。但到了美國后,他們躲在中餐館后面的廚房里,絕不能到前臺,是別人視而不見的中國人。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其他工友對我時常惡言相加。他們對前臺打工人的嫉恨來自自己的苦衷。我作為一名留學生有機會學習英文,將來在這個社會中畢竟有點希望,而他們作為無證移民或許永遠沒有學習英文的機會,就連端盤子的權利都沒有。在這個社會里生活,他們似乎無蹤無影,沒有聲息。因為與他們一起打工的親身體驗使我對當代的人口販賣、奴隸以及對無證移民的歧視等問題一直甚為關注。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現在全世界還有約四千五百萬人是奴隸,其中包括很多兒童。他們就是當代無蹤無影、沒有聲音的人。他們的故事需要我們說出來、唱出來,讓世人聽到。

2012年,我參與創(chuàng)作了一部室內歌劇《四首科里多》。“科里多”在西班牙語是“歌”的意思。這部歌劇寫的是美國與墨西哥邊界的性奴隸人口販賣的真實故事,其中包括最為可悲的雙重剝削——被蛇頭剝削的墨西哥無證移民對自己姊妹的性剝削。

很多作品是可以不作的;但是有些作品是不得不作的!我在寫作這部歌劇時,腦海里時時浮現的是當年與我一起在餐館打工的那位工友切菜時手指上的斑斑血跡……

會萬家才

“會萬家才”,是通過與不同學科的人才交流,在不同領域的交流與碰撞中找到音樂的新平臺與新坐標。

我在一篇文章《創(chuàng)造一個現代音樂的綠洲——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qū)的研究生作曲教學》中提出為青年作曲家們創(chuàng)造一個共同深入探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演奏家、理論家一起創(chuàng)造新的聲音、新的記譜法、新的演奏法、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等。同時要進一步打開合作的領域,鼓勵他們與詩人、美術家、建筑家、舞蹈家以及數據科學家、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等合作,尋找音樂新的空間。

多年來,人類用野蠻的行徑不斷破壞維持生命的自然環(huán)境,破壞生物復雜的多樣性。人類正面臨著多種自我毀滅的因素:一是大規(guī)模毀滅生命的武器的迅速增加,包括核武器與化學武器等;二是對維護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嚴重威脅,也就是由人類行動導致的全球溫室效應。

仔細思考,人類借以生存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環(huán)境,兩者都在被嚴重的破壞。面臨這樣的現實,更需要從自己狹窄的領域中走出來,與其他領域合作,一起面對,一起研究,一起幻想,一起創(chuàng)造。

這幾年,我在加州大學研究的項目就包括與科學家非常不尋常的跨學科合作。比如對國畫家黃賓虹的山水冊頁進行分析、創(chuàng)作音樂。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在對畫面真跡沒有任何傷害的條件下,用紫外線、紅外線以及不同波長的地磁頻譜從畫面上采集各種有機以及化學原料的波長,從分析中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同時將這些信息轉化成為音樂。{8}

2016年我的研究生們一起做的一個項目包括對珊瑚礁的研究。大家都知道,由于受到人類的破壞,全球各地的珊瑚礁在迅速死亡。我?guī)ьI的研究生團隊包括作曲、演奏和電子音樂專業(yè)的研究生。與我們合作的是結構工程系可視化與虛擬現實(Visualization & Virtual Reality)團隊和Scripps海洋學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們。該項目的重點是設計高質量的幾何3D模型,其中包括海洋學研究所在世界各地(包括澳大利亞的大堡礁、牙買加、夏威夷巴爾米拉環(huán)礁等)采集的大量珊瑚礁數據。每套數據有約六億至十億個數據點。海洋學家們通過采集,研究珊瑚礁的成長、死亡的過程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各類有機因素對它們健康狀態(tài)的影響。音樂家們則把數據點分散、解體,同時用在音樂上創(chuàng)造出和聲分解的效果,與珊瑚礁的解體相呼應。

地球上一個瀕臨死亡的物種促使了我們的合作。科學家提供給我們的數據激發(fā)了藝術團隊的想象;同時,我們的合作也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創(chuàng)造美感體驗的機會。

“自力”與“他力”的信心

我之所以講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會萬家才”,還有另一個用意。史學家陳寅恪在1931年《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9}一文中寫道:“吾國大學之職責,在求本國學術之獨立?!卑耸吣昵斑@位偉大史學家寫的關于當時的中國學術現狀,指出的問題可能是我們今天的學術界仍舊面臨的問題,非常值得參考。陳先生提出“求本國學術之獨立”。我試圖按照他的思路展開一下:音樂作曲理論研究生的教育,在于給青年作

曲家們獨立思考的精神與能力,發(fā)其“自力”的信心。

我所說的“自力”的信心,是相對于“他力”而言。所謂“他力”的信心,就是憑借通過得到一些獎項、進入一些名校與名師學習,或者在一些國內、國際藝術節(jié)上有演出的機會、得到些頭銜所帶來的成就感。這些通過“他力”帶來的成就固然令人羨慕,但我特別關心的是由“自力”得到的信心。有時人們會把通過“他力”得到的成就與通過“自力”得到的自信互相

混淆,但兩者不同。

“自力”是指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精神的歸宿,不依賴外界的承認,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的目標與方向。這樣的藝術家,在受到冷落時不為所動,堅持不懈;在受到尊崇時仍然不為所動,直面藝術。也就是六祖惠能在《壇經》中說的,

“自性自凈,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以此信念爭取到的才是真正的、“自力”的信心。

從“又中又西”走向“不中不西”

我常在想,怎樣能夠給作曲學生、尤其是青年亞洲作曲家真正“自力”的自信?現在每一位青年中國作曲家都走在幾個語境、多種文化之間的路徑上,在不同觀念、美學與實踐的對立激蕩中凝思。培養(yǎng)青年作曲家的職責,在于支持他們真正的藝術與思想的獨立。前輩作曲家周文中先生曾提出:“我們所需要的作曲老師們必須有又中又西、又古又今的基礎和遠見?!眥10}我們不妨把周先生的主張與陳寅恪先生的“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之學術態(tài)度結合。我將其概括為:“熱愛中國文化,但不依賴它;敬仰西方文化,但不跟隨它?!睘槿〉锚毩⒌木衽c實力,需要從“又中又西”的知識框架中出發(fā),逐步朝“不中不西”的方向努力。

錢穆先生曾經開過一個書單,稱之為“中國人不可不讀的九本書”。他列出的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也問一下我們的青年作曲研究生,有多少人閱讀、研究過這九本書?我不喜歡勉強自己的研究生讀我開的書單,因為我舉出的例子都出自自己醉心于文字,在母語的萬卷書中摸索尋找的。每個人自己認識的“中國”不同,都需要由自己的心靈和想象構建起來。但我非常希望青年作曲家與原典產生親密的聯(lián)系,在與原典互動中尋找豐富自己想象的資源。

所謂“經濟全球化”,導致了西方精英的語言就是全球語言,形成英語是唯一通用的精英語言、其他語言都是“二等”語言的詞語霸權。 “全球化”在教育方面的結果是一種西方精英的學術霸權,西方精英的語言似乎代表著“先進”“權威”“進步”“系統(tǒng)”。而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青年作曲家能否對自己從何而來的本土有一種內心的體認?作為一名現代社會的成員,沒有雙語的能力對于華人作曲家是不利的,而以英語為母語的學者就似乎不面臨這樣的不利條件。這是一種不公,也確實有很深的殖民主義統(tǒng)治的語言、學術霸權等造成的不平等。但這對我們的不公,或許也是我們一個極大的優(yōu)勢,在于我們如何轉變、回應。

溫室效應下,冰川融化,島嶼、城市被淹沒,草原變成沙漠,颶風侵襲,物種滅絕。人類所依賴的大自然環(huán)境在遭受我們的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也受到威脅。同時,我們精神家園借以寄托的文字、詩歌、繪畫,何嘗不是同樣在迅速地消失?更可悲的是,我們閱讀、理解這些母語原典的文字能力何嘗不在嚴重退化、衰亡?如果我們失去與自己母語的聯(lián)系,不能理解母語傳遞的信息,不能用母語思考,無法用母語發(fā)揮新的想象,我們如何能夠在西語霸權下堅持、發(fā)揚自己的獨立性?

文化不是與身俱來,而是爭取的。“又中又西”是指與知識達到一種詩意的、創(chuàng)造性的關系,要充滿想象力地了解自己從何而來,抵達精神文化世界的入口,進入一個既是感官的、又是精神的領域。同時也要深入了解西方,尤其是其宗教、哲學的根本以及現、當代的哲學思潮演變?!安恢胁晃鳌笔浅綎|西方二元對立,以取得藝術家自身的獨立性。吸收借鑒,但不可以盲從迷信于外來之學說;重新自覺地發(fā)現自己的根基,而不是淺薄空泛地用自己的文化做標簽。

我原來發(fā)表的幾篇文章中曾經介紹我對教育理念的個人看法,也有一些研究生課程的具體推薦。這些課程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就要面臨翻新的必要;各種新理論、新學說、新技術、新思潮必將交替涌現。藝術派別沉浮更換,作曲技術更新?lián)Q代,其中既有真知灼見,也不乏泡沫幻影;唯有“自力”的信心是真,實系藝術精神之生死大事。

我這番話是直接分享給中國青年作曲家們的。希望他們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會萬家才”的過程中,抱著求得“自力”信心的信念。《壇經》記載五祖弘忍對惠能語,“自古傳法,氣若懸絲”。若想聽到歷史的心跳,要靠自己去觸摸,靠自己去探尋。每個人行自己的萬里路。這條路上或許有掌聲、有喝彩,更多是與寂寞、迷茫為伴;有時也會有奇妙的偶遇。我相信這一路上的自我實現能夠給每個人帶來的內心喜悅是無窮無盡的。

{1} 梁雷《從我個人的求學經歷談哈佛大學的教育理念》,《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 梁雷《創(chuàng)造一個現代音樂的綠洲——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qū)的研究生作曲教學》,《音樂藝術》2014年第1期。

{3} 班麗霞主編《借音樂提問:梁雷音樂文論與作品評析》,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7年版。

{4} 陳平教授后來把這三句話修改為,“翻萬卷書,游千里路,會百家才?!弊鳛槲锢韺W家,他忍不住將數字調整了一下,以更接近實際。

{5} 梁雷《冤·怨·愿》(YUAN),薩克斯四重奏,2008。紐約朔特出版社(Schott Music Corporation, New York)出版。

{6} 梁雷《千山萬水》(A Thousand Mountains, A Million Streams), 《交響樂》2016—2017。紐約朔特出版社(Schott Music Corporation, New York)出版。

{7} 梁雷《時間的凝聚,音響的振發(fā)》,《人民音樂》2016年第12期。

{8} 電影《聲色源源》(https://vimeo.com/170868203)

{9}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361—363頁

{10} 周文中《作曲家之培養(yǎng)與中國音樂之前景》,班麗霞主編《借音樂提問:梁雷音樂文論與作品評析》,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7年版。

(本文是梁雷2017年11月9日在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理論學科建設國際高峰論壇”上的發(fā)言,本刊略有刪改)

梁雷 華裔美籍作曲家,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校區(qū)教授兼作曲學科主任

(責任編輯 張萌)

猜你喜歡
音樂
開啟你的音樂之路
他用音樂懸壺濟世
黑暗中的她赤著腳,隨著音樂起舞……
音樂從哪里來?
能播放189種音樂的可口可樂
音樂類
音樂
秋夜的音樂
襄城县| 石河子市| 东丰县| 鞍山市| 东城区| 崇州市| 华容县| 依兰县| 东丰县| 江西省| 海口市| 丹凤县| 陈巴尔虎旗| 永昌县| 外汇| 扎兰屯市| 烟台市| 浦县| 荆州市| 商城县| 孝昌县| 丰城市| 喀喇沁旗| 邮箱| 都江堰市| 禹州市| 崇信县| 安乡县| 陇南市| 海南省| 静乐县| 武穴市| 台南县| 新密市| 永德县| 邢台县| 广德县| 永兴县| 渝中区| 宜州市|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