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偉 徐景霞
(杭州市兒童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患兒入院后常常要進行留置針穿刺輸液,輸液之前一般會采集一定量的血標本進行檢驗。留置靜脈針聯(lián)合采血器采血輸液,即護理人員常規(guī)用靜脈留置針開放靜脈通道后,先靜脈采血,再行靜脈輸液,不僅可以減少兩次穿刺所引起的患兒痛苦,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不需進行樣品傳輸,從而減少了針刺受傷的風險。已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1]。王曉微等研究表明這種采血方法優(yōu)于留置針連接注射器采血[2],徐亞冬等也闡述了靜脈留置針連接真空管采血的優(yōu)點[3],但臨床中經(jīng)常會遇到采血不暢、采血時間延長、患兒哭鬧過久的現(xiàn)象。筆者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內(nèi)一科90例住院患兒靜脈留置針連接真空管采血困難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報道如下。
研究期間 90例患兒出現(xiàn)采血困難。年齡 1個月~3歲,平均年齡1.3歲。男 55例,女35例。其中肺炎患兒60例,腹瀉患兒15例,病毒性腦炎患兒10例,其他患兒5例。采血量3~8 mL。本組共90例患兒在成功進行靜脈留置針穿刺后,用一次采血針連接一次性真空采血管采血不暢,血液難以進入試管。本科使用貝朗公司生產(chǎn)的安全型留置針和BD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KDL一次性使用采血針。根據(jù)檢驗項目而選擇不同標的真空采血管。經(jīng)采用各相關(guān)措施后87例成功采集到符合檢驗要求的血標本,3例放棄從留置針中采血,另行靜脈穿刺采血。
90例患兒采血困難的原因分析,見表1。
表1 90例患兒采血困難的原因分析[n(%)]
由表1可見,采血困難的最主要原因是靜脈太細,血流量小。為小兒行外周淺靜脈留置針穿刺時,是對護士的一種技術(shù)考驗,一般選擇的有四肢和頭皮靜脈。本組75例患兒由于靜脈太細,血流量小,導致采血緩慢。第2個因素是留置針的位置問題,如手背腕關(guān)節(jié)處的穿刺經(jīng)常發(fā)生這種情況,位置不合適,導致留置針軟管與靜脈壁相貼,血流無法進入真空管。第3個因素是真空負壓管負壓不足,在采血時會發(fā)現(xiàn)初時采血較順利,但還未達所需血量后血液就停止流動。很可能就是真空采血管與靜脈之間壓力平衡,真空管失去了負壓吸引力,血液無法進入真空管。第4個因素是腹瀉患兒,血容量不足,靜脈壓較低,血液黏稠度高采血會相對緩慢。還有一個因素是真空負壓管負壓過大,穿刺成功后,能見血液進入采血針,但常常是還沒有流進采血管就完全停止流動了,從采血管處拔出采血針頭時能聽見較響的空氣進入采血管的聲音。說明負壓過大,小兒靜脈較細,靜脈管腔較小,若負壓過大,則將靜脈壁完全吸附于留置針處,血液無法采出。
3.1 盡可能選擇較粗靜脈:如果患兒靜脈條件允許,盡量選擇較粗血管進行穿刺,小兒靜脈相對成人較細且不配合,在穿刺上有一定的難度。有時連細的靜脈都看不清,得按解剖位置進行觸摸,憑經(jīng)驗和感覺進行穿刺。有些血管較隱,輪廓模糊,但外觀管徑比較粗;有些血管清晰度高,但較細,這兩種血管相比較而言,管徑粗的血管會采血相對容易些。本組患兒采血困難的有5例為手背靜脈,20例為足背靜脈,50例為頭皮較細靜脈。
3.2 調(diào)整真空管負壓或更換真空管:真空采血管由廠家生產(chǎn)時密封,使用時不可松動管蓋以防真空消失,但有無真空無法用肉眼識別,在臨床應用前也不可能先檢測管內(nèi)真空以排除廢管.如遇真空管負壓過大,可以從真空管橡皮塞處拔出采血針讓少許空氣進入,相對減壓,避免過大的負壓吸附靜脈壁;如遇真空管負壓過小,可人工制造管內(nèi)負壓,將一次性5 mL注射器的針頭插入試管內(nèi),向外抽氣,抽出的氣體量與采血量相等或略大于采血量時,血液即可流入試管[4]。或更換真空管。
3.3 正確使用采血針:應垂直將采血針插入采血管膠塞正中,若采血針未穿透膠塞或進針斜度太大,插入了膠塞側(cè)壁,都可能導致無負壓[5]。本組有5例因采血針刺入采血管時角度偏離,導致插入了膠塞側(cè)壁,經(jīng)重新插入后采血成功。
3.4 采取自流式采血法:自流式采血法可以利用靜脈壓大于大氣壓的原理,讓血液自行流入采血器。臨床有兩種方法,方法一是將采血針連接真空管的雙面針頭旋除,將真空管的橡皮塞去除,使血液從采血針的管腔流入采血管;方法二是將采血管直接接至留置針口采血,采血完畢再套上肝素帽。蔡小玲等研究表明,用試管直接接留置針口處采血,使血液直接從留置針口自行流入試管,再套上肝素帽[6],能提高采血成功率。本組有60例采用自流式采血法采血成功。
3.5 利用重力協(xié)助采血:可適當調(diào)整患兒體位,拉開穿刺點與采血管針采血的成功率和縮短采血時間,減輕患兒痛苦恐懼和家長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