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娟,彭 鵬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個生活在社會之外的人,一個同他人不發(fā)生任何關系的人,不是動物就是神。
1.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關乎社會發(fā)展。現階段,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人們日益重視經濟利益,越發(fā)變得功利。大學不是世外桃源,大學生也不能只做到獨善其身,所以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或多或少受到其影響,“利益交換”“等價交換”的原則也成為部分大學生的交往原則,個人利益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目標。人際交往中的情感交流越來越少、倫理觀念則變得越來越淡漠。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大多數大學生是獨生子女,自幼被家長看做掌上明珠,過分溺愛,過分包容。使其中部分同學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苛求他人的習慣。同時,互聯網興起,使一部分同學沉浸于虛擬網絡,忽視了現實人際交往的作用,導致在與日常同學交往中易產生摩擦。
2.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研究較為成熟。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現狀的研究,姚利民(2000)、馮宗俠(2004)方翰青、繆寧陵(2008)分別采用鄭日昌編訂的《大學生人際關系綜合診斷表》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進行調查。發(fā)現對31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36.2%的學生存在一定人際交往問題,3.6%的學生人際交往存在較嚴重的問題。[1]馮宗俠對北京理工大學的調查發(fā)現部分同學存在嚴重的人際交往心理障礙。[2]方翰青、繆寧陵2008年的調查發(fā)現,43.1%的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人際關系困擾;12.6%的學生人際交往中行為困擾較為嚴重,且在心理上出現較為明顯的困擾。[3]
1.抽樣、問卷發(fā)放情況。本次調查按照計劃從我校在校學生中,在分層抽樣的基礎上,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抽取各年級、各專業(yè)、各民族學生120人作為調查對象。
2.問卷回收及填答狀況。本次調查按照計劃發(fā)放問卷120份,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實際回收問卷107份,回收率為89.2%,回收的問卷中除個別題目漏填之外,其他題目均能如實作答。因此本次調查沒有出現廢卷,即問卷的有效率為100%。如下表,
表1 問卷回收即有效性情況
本次調查數據分析采用工具為SPSS20.0進行錄入與分析。
1.人際交往態(tài)度分析。本文對于人際交往態(tài)度分析主要從人際交往主動程度、對網絡交往的態(tài)度、與老師交往的態(tài)度、與同學交往的態(tài)度、民族因素的態(tài)度、對與父母的交往態(tài)度六個方面分析。
人際交往主動程度分析
表2 交往傾向于主動交往還是被動
人際交往過程中,是否主動交往,對其人際交往能力至關重要。從上表可以看出,選擇主動與人交往的頻率為24,所占百分比僅為22.4%;選擇視情況而定有53人,所占百分比49.5%;選擇在人際交往傾向于被動的有30人;所占百分比為28.0%,高于選擇主動的人數。而選擇看情況的和被動的合計共有83人,所占百分比為77.6%。即意味著八成的人在人際交往中表現被動,及人際交往中主動性不足。
對網絡交往的態(tài)度
網絡交往是現在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對網絡交往的態(tài)度也就成為了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指標。對于大學生網絡交往態(tài)度的測查,本文設立了兩道題目。
表3 網絡交往的重要性
認為網絡交往很重要或網絡交往非常不重要的出現的頻率較少,所占百分比較低。認為重要的有39人,所占百分比為36.4%,加上認為網絡交往在人際交往很重要的8人,總共有47人認為網絡交往較為重要,所占百分比為43.9%;43人認為網絡交往的重要性一般,所占百分比為40.2%;與同學交往的態(tài)度
大學期間絕大部分同學都需要過集體生活,大學生對集體生活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本文設兩道題目測試大學生對集體生活的態(tài)度。第一道題目對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反映,回答情況如下表
表4 對舍友不同生活習慣的反映
從表4可以看出,認為同宿舍同學生活習慣差別太多,不能接受的只有2人,所占百分比為1.9%;認為差別很大,但能忍受的有49人,所占百分比為45.8%;認為差別不大,能相互適應的有46人,所占百分比為43.0%;選擇沒想過的有10人,所占百分比為9.3%。總體來說,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對宿舍同學的不同生活習慣有合理的認識,能接受。
表5 與異性交往的傾向性表現
如表5所示,在與異性交往時有21人感覺不自然,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去接觸他們,所占百分比為19.6%;有19人選擇幾乎和他們沒什么交往,所占百分比為17.8%;有66人選擇感覺很自然,能和他們接近,所占百分比為61.7%;缺失值為1,所占百分比為0.9%。可以接近4成的被調查者與異性的交往、接觸存在一定的困難,甚至接近五分之一的同學,幾乎和異性沒有交往,這又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2.人際交往方式分析。人際交往的方式選擇是評價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方面。本文對人際交往方式的研究,主要從朋友交往的方式、常用的網絡交往方式和與同學產生矛盾時的處理方式。
認識朋友的途徑。新朋友的認識、如何認識將影響人際交往范圍。調查問卷設置了1道多項選擇題,直接詢問認識朋友的途經有哪些,具體情況如下表:
表6 認識新朋友的主要途徑
a.值為1時制表的二分組。
各類選項總共被選了258次,平均每個選項被選擇了2.4次。選擇次數最多的是偶然認識選項,選擇人次為69,響應百分比為26.7%,應答人數百分比為64.5%;其次為參加社團或活動認識選項被選擇了65次,響應百分比為25.6%,個案百分比為60.7%;但是認識新朋友中的途徑中,選擇主動認識的只有31次,響應百分比12%,應答百分比為29%。顯示了在人際交往結識新朋友的方式選擇上,大部分的同學都不是積極主動的,都是被動依賴,依賴于偶然的認識包括參加社團或參加活動。
與朋友的交往更傾向選擇哪種方式。設置了一道單項選擇題,有面對面交流、電話短信交流和網絡交流,回答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1 與朋友交往方式的選擇
如圖1所示,與朋友交往方式的選擇中,選擇面對面交流的有60人,所占百分比為58%;選擇電話、短信方式交流的為16人,所占百分比為15%;選擇網絡交流有28人,所占百分比為27%。雖然在這一道題中選擇面對面交流的同學占了60%,但是在題中注明朋友是指在自己身邊局限于民大榆中校區(qū),但是還是有不少的同學選擇了用電話和網絡。
3.人際交往的認知分析。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又影響實踐。一個人對人際交往的認知,反映在人際交往中現實中,對人際交往認知的調查,是對其人際交往總體的把握。對人際交往整體性的認識分為兩部分,對人際關系的看法和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視的因素。第一直接詢問怎樣看待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7 怎樣看待大學人際交往
認為大學人際關系很真誠的有14人,所占百分比為13.1%;認為較為功利性的有13人,所占百分比為12.1%;認為比較真摯有48人,所占的百分比為44.9%;認為認識的多但是難以交心的有22人,所占百分比為20.6%;認為沒有高中的單純的有10人,所占百分比為9.3%。綜上對人際交往的認識只有很少的人認為比較真誠,所占百分比不到百分之十五。大部分同學認為較為真誠,交往的朋友多,但是難以交心。
人際交往中比較重視的因素,具體填答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8 交友較為重視的因素
a.值為1時制表的二分組。
如表8所示,8個選項一共被選了350次,平均每個被選了3.3次,交友最重視的因素是性格選擇人次為87,響應百分比為24.9%,應答人數百分比為82.1%;其次為個人素質,選擇人次為85,響應百分比為24.3%,應答百分比為 80.2%;最不重視的因素為學習,選擇人次為8,響應百分比為2.3%,應答百分比為7.5%??梢钥闯龃髮W生的人際交往較為合理,更多性格和個人素質、興趣愛好而對學習、外表、家庭背景重視程度下降。即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重視的是內在因素、而對外在因素似乎并沒有那么重視。
對人際交往對象的認知。人際交往,交往對象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本文對人際交往對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對人際交往對象對自己缺點的容納程度認知、交往對象信任度的認識、對人際交往黃金法則的認識的調查。
對人際交往對象對自己缺點的認識,在前期的資料搜集,集中表述90后大學生因為是獨生子女,較以個人為中心。設置本題意義就是為了檢驗這種看法。具體回答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9 交往對象對自己缺點容忍度認知
完全同意是朋友就該接受自己全部缺點的,只有9人,所占百分比為8.4%;基本同意的有31人,所占百分比為29%;無所謂的有20人,所占百分比為18.9%;不太同意這個觀點的有36人,所占百分比為333.6%;很不同意的有10人,所占百分比為9.3%;一人漏填,所占百分比為0.9%。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分享最美好的事物,但是“是朋友就該完全接受自己的缺點”這不僅沒有相互尊重,而且有強加的意味。但是對這個觀點同意還是有40人,所占百分比為37.7%,接近四成,這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偏差重要的一個方面。
對于交往對象的信任程度認知,本文設置了一道情景假設題目,具體回答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0 對人際交往對象信任程度頻率
晚上剛進宿舍,大家就停止了聊天,調查此時的第一想法,認為他們是在議論我的有11人,所占百分比為10.3%;第一想法為他們計劃著做什么事,不想讓我知道的有29人,所占百分比為27.1%;認為對自己有意見的有20人,所占百分比為18.7%;其實,這樣的情形很多,有時可能真好說完了或者其他原因,自己的進來只是偶然因素。但是有近六成的同學都是首先想到了自己,而且表現出對同學的不信任,顯示出人際關系的不成熟。
1.樹立正確的認知。樹立積極的交往意識,客觀地評價自己,努力克服不良的個性品質。尊重每一個同學,多從別人的角度、立場出發(fā)理解別人,善于關心別人,在嚴格要求別人的同時也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學會接受別人的缺點,改變“唯我獨尊”的觀念,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
2.完善自身素質,提高交往能力。如果說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智慧,那么人際交往技巧如同潤滑劑,它可以幫助大學生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大學生應主動改善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要有效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分析辨別能力能力,可以在不同的情景做出有效判斷。二是要提高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觀察,即所謂的“察言觀色”。此外學會照顧別人的需要,學會傾聽,理解別人,換角度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