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飛虎 ,晏彪 ,林克強 ,陳華山 ,周萬青 ,陳振云 ,蘇斌杰 *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一三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040;2.寧海縣第一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6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急危重癥,其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盡早開通梗死相關血管,使血流暢通,挽救瀕死的心肌。目前常用方法有靜脈溶栓治療和急診經皮冠脈動脈介入治療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兩種。靜脈溶栓治療血管再通率低,再通后殘余狹窄率、血管再閉塞率及缺血再發(fā)率高[1],而急診PCI治療雖然血管再通率高,但存在再灌注延遲、無復流、慢血流等并發(fā)癥,影響微循環(huán)再灌注及預后。多項研究顯示,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療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預后,且不增加出血并發(fā)癥[2-3]。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ACCF/AHA)制定的STEMI治療指南建議,不但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重癥心力衰竭以及溶栓失敗的患者需要緊急行介入治療,而且建議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及臨床溶栓成功的患者也需早期行冠脈造影檢查[4]。本研究通過與直接急診介入治療比較,觀察STEMI患者經靜脈溶栓后行早期介入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溶栓后早期PCI治療的STEMI患者110例(解放軍第一一三醫(yī)院61例,寧??h第一醫(yī)院49例)作為溶栓介入組;另選擇同期收治行急診PCI治療的STEMI患者120例 (解放軍第一一三醫(yī)院67例,寧??h第一醫(yī)院53例)為急診介入組。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5],并符合溶栓條件:(1)持續(xù)性胸痛、胸悶超過30分鐘,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2)2個或2個以上相鄰導聯(lián)ST段抬高(胸導聯(lián)≥0.2mV,肢導聯(lián)≥0.1mV),或病史提示STEMI伴左束支傳導阻滯;(3)起病時間<12 小時;(4)年齡<75 歲。禁忌證:(1)2周內有活動性出血、做過手術或活體組織檢查;(2)有外傷史,近期內有心肺復蘇或不能實施壓迫止血的血管穿刺;(3)血壓>180/110mmHg;(4)有腦出血史或6個月內有缺血性腦卒中病史;(5)有出血性疾病或嚴重肝腎并發(fā)癥。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即給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托伐他汀鈣40mg頓服。溶栓介入組先經靜脈推注瑞替普酶(瑞通立,山東阿華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18mg,注射時間>2分鐘,間隔 30分鐘再次推注 18mg,隨后 0.5~3小時內行橈動脈穿刺冠脈造影檢查,對于罪犯血管行支架植入;急診介入組橈動脈穿刺成功后給予肝素3000U行冠狀動脈造影,對罪犯血管行支架植入。術后兩組均常規(guī)給予低分子肝素鈣針41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時1次,共5~7天,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至少12個月,并常規(guī)給予他汀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治療。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入院首次心電圖、首次冠脈造影時梗死相關動脈的TIMI血流分級、支架植入成功率、術中無復流/慢血流發(fā)生率、術后梗死相關血管 TIMI血流分級、CK-MB峰值、cTnI峰值;(2)兩組住院期間主要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3)術后1周、1個月時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6 分鐘步行距離(6 minute walking destance,6-MWD)。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
2.1 療效 與急診介入組比較,溶栓介入組首次冠脈造影時梗死相關血管達TIMI血流3級的比例更高(P<0.01)、無復流/慢血流發(fā)生率更低(P<0.01)、CK-MB 峰值和 cTnI峰值更低(P<0.05)。 而兩組的支架植入成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其中溶栓介入組術中4例因三支血管彌漫性病變轉外院行冠狀動脈搭橋術,2例因梗死相關血管嚴重鈣化病變改擇期手術,1例因溶栓再通后未見明顯狹窄而未做介入術;急診介入組中5例因三支血管彌漫性病變轉外院行冠脈搭橋術,3例因梗死相關血管嚴重鈣化病變改擇期手術。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中及術后效果比較
2.2 不良事件 與急診介入組比較,溶栓介入組牙齦出血發(fā)生率更高(P<0.05),牙齦出血者未做特殊處理,均在1~3小時內自行緩解;兩組間穿刺部位血腫、黑便、消化道大出血、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期間不良事件比較[n(%)]
2.3 心功能 與急診介入組比較,溶栓介入組術后 1周及 1個月LVEF均顯著提高 (P<0.05),6-MWD在術后1周和術后1個月也顯著提高 (P<0.05)。 詳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1周及1個月時的心功能情況比較
STEMI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來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是導致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進而堵塞血管,導致心肌缺血壞死。盡早開通梗死相關血管,恢復心肌供血對提高預后和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6]。臨床上,對于STEMI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有靜脈溶栓和PCI兩種。有研究顯示,直接PCI開通梗死相關血管成功率高達98%以上[7],而靜脈溶栓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發(fā)生梗死相關血管再閉塞及心肌缺血[8],相對于藥物溶栓治療,直接PCI效果更加顯著,然而,全世界范圍內有條件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不足20%,我國STEMI患者進門-球囊擴張時間達到指南要求的比例更低[9]。另外,對于血栓負荷重的STEMI患者,術中發(fā)生無復流/慢血流的機率明顯增加,嚴重影響術后療效。而藥物溶栓具有快速、簡便、易操作、不受發(fā)生時間、地點限制等優(yōu)勢,應用仍較普遍,但是對于冠脈動脈鈣化重及高度殘余狹窄的病變,溶栓效果有限。理論上,兩者結合具有互補的作用,但可能增加出血風險。相對于傳統(tǒng)的溶栓藥物(尿激酶),瑞替普酶屬于第三代基因重組纖溶酶原激活物,是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的一個衍生物,具有較強的纖維蛋白選擇性,能夠迅速將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半衰期短,溶栓成功率更高,且出血風險更小[10]。Wijeysundera等[11]分析顯示,溶栓后早期PCI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和再梗死率,而不增加卒中和出血風險。本研究同樣顯示兩組支架植入成功率雖無統(tǒng)計學差異,但溶栓介入組首次冠脈造影顯示的梗死相關血管達到TIMI血流3級的比例更高,術中無復流/慢血流發(fā)生率更低,提示先經靜脈溶栓能夠更早地通暢梗死相關血管血流,并降低血栓負荷,改善微循環(huán)。冠狀動脈再通時間和梗死范圍影響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盡管急診PCI比單獨靜脈溶栓具有更多優(yōu)勢,但是急診介入受制于醫(yī)患溝通、導管室準備、介入醫(yī)師聯(lián)絡等,導致急診PCI時間延遲,尤其是不具備PCI條件的醫(yī)院及患者轉運產生的時間延誤情況仍普遍存在,因此先行瑞替普酶靜脈溶栓,能夠更早實現(xiàn)STEMI患者梗死相關血管血流通暢,減少心肌壞死,為迅速轉運至具有PCI條件的醫(yī)院行早期介入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可以獲得更加可靠的血管疏通,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CK-MB和cTnI均屬于心肌生物標志物,能直接反映心肌損傷及壞死的水平,本研究顯示,溶栓介入組CK-MB峰值、cTnI峰值顯著低于急診介入組,顯示溶栓介入組心肌損傷程度更輕,原因在于先經靜脈溶栓更早實現(xiàn)了梗死相關血管血流通暢,使得瀕死的心肌得到及時再灌注,從而保留更多存活心肌細胞。另外,與趙珂等[12]研究相似,本研究同樣證實溶栓介入組術后1周及1個月的LVEF、6-MWD均優(yōu)于急診介入組,且術后短期心功能恢復更好。理論上先溶栓再介入的方法風險相對更高,但事實上,兩組消化道大出血、惡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只有牙齦出血發(fā)生率較溶栓介入組高(P<0.05),但均無特殊處理后緩解,證明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療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急性STEMI患者先經瑞替普酶溶栓后再早期介入治療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兩者結合具有互補優(yōu)勢,有助于更早地實現(xiàn)梗死相關血管的血流疏通,尤其適用于不具備PCI條件的基層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