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隨著人們的飲食水平的提高,海鮮類食品的食用量大幅增加,痛風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痛風是因單鈉尿酸鹽(MSU)集聚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jié)病,主要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歸屬為代謝性風濕病范疇[1]。急性痛風大多起病急驟、疼痛劇烈、午夜痛甚、以第一跖趾關節(jié)等小關節(jié)為主,發(fā)作時往往給患者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故在急性期緩解病人疼痛至關重要,依托考昔是新一代的解熱鎮(zhèn)痛藥,對環(huán)氧化酶-2具有較高的選擇性,能解熱抗炎、緩解關節(jié)紅腫、劇痛等臨床癥狀[2]。筆者采用梔黃止痛散外敷患處聯(lián)合依托考昔口服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臨床療效明確,現(xiàn)匯總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省中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門診急性痛風患者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38例,女2例,年齡23~66歲,平均(38.7±13.9)歲,病程4.3~11.6年,平均(8.9±1.7)年;對照組男37例,女3例,年齡24~69歲,平均(32.9±8.0)歲,病程5.0~13.6年,平均(8.5±2.1)年。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病程、性別、年齡、血尿酸水平、病史特征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均需符合中醫(yī)診斷標準和西醫(yī)診斷標準。其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2015年)制定的診斷標準[3]。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濕熱蘊結型[4]:小關節(jié)(以跖趾關節(jié)為主)灼熱、腫脹、疼痛、膚色深紅、觸之即痛,心煩氣躁,小便黃,大便灼熱,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滑數(shù)。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②年齡在25~50歲;③男女不限;④患者依從性較好,能配合完成整個治療周期;⑤由受試者或其家屬(監(jiān)護人)簽署的同意參加本課題的書面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患有心腦血管、肺部、肝部、腎臟、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②備孕前、懷孕中或者哺乳期的女性;③精神類疾病等不能配合的患者;④合并類風濕關節(jié)炎晚期、截癱及行動不便者;⑤腫痛關節(jié)處皮膚潰爛感染者;⑥對本課題所用藥物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依托考昔(Frosst Iberica SA,國藥準字J20130133,60 mg),首次疼痛發(fā)作確診后即服用,首次加倍,服用120 mg,三日后改為每次60 mg,服用頻率均為每日一次,飯后服用。治療組在依上法服用依托考昔的基礎上,使用梔黃止痛散外敷,梔黃止痛散是河南省中醫(yī)院骨傷科的經驗方,主要組成為梔子40 g,大黃35 g,姜黃25 g,黃柏30 g,萆薢30 g,土茯苓25 g,天花粉30 g,冰片3 g,人工麝香0.5 g等,以上藥物按一定比例制作而成,使用時將梔黃止痛散約20 g用蜂蜜調和成糊狀,均勻涂抹于紗布或膏藥貼上,外敷梔黃止痛散于痛處,后用繃帶適當纏繞,每日一次,每次可依據(jù)患處部位適當增減。治療期間囑患者禁酒、清淡飲食、忌高嘌呤食物,適當多飲水。
1.6 觀察指標 患者服藥前癥狀,以及服藥治療后3 h、1 d、3 d和7 d的臨床癥狀,7 d后采用實驗室血尿酸、血清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和治療前對比,比較兩組實驗室指標數(shù)據(jù)之間變化。
視覺模擬疼痛積分(VAS):劇痛是該病患者就醫(yī)的主要原因[5],因此使用視覺模擬疼痛積分(VAS)來評價從確診未服藥時到治療7 d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可以充分反映兩組的治療效果變化。該評分疼痛分級標準為:無痛:0分;感覺有輕微的疼痛,還可忍受:<3分;感覺到明顯的疼痛并影響休息,但尚能忍受:4~6分;患者自覺有強烈的疼痛感,已影響食欲和睡眠,無法忍受:7~10分。用疼痛程度來預判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所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和體征變化。
1.7 療效判定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三個等級[4]。①治愈:腫痛等癥狀消失,關節(jié)活動可,實驗室檢查各項指標正常,飲食正常,夜晚休息好,生活質量較高。②好轉:腫痛等癥狀緩解明顯、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改善,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納眠一般,生活質量可。③無效:腫痛等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無變化,納眠差,生活質量低。治愈率和好轉率總和為臨床總有效率。
2.1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經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數(shù)分別為38例(95.00%)和33例(82.50%)。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經過7 d的治療,復查相關實驗室指標,經過分析可得出治療組的實驗室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實驗室指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積分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VAS評分在治療后不同時間段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同時段比較,*P<0.05。
根據(jù)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目前我國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率為1%~3%[6],并且伴隨著啤酒、海鮮等高嘌呤食物品種越來越豐富,人們的食用頻率逐漸增加,其發(fā)病率也在逐漸升高。過多食入高嘌呤食物使體內嘌呤代謝紊亂,以致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是其主要發(fā)病機理之一,尿酸生成過多或尿酸排泄不良都可造成尿酸濃度過高。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小關節(jié)灼熱、腫脹、疼痛(夜半痛甚)、膚色深紅,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F(xiàn)在臨床指南中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一種重要藥物就是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其中依托考昔能同時滿足不抑制COX-1,又能對COX-2有較好的抑制作用,使其在降低副作用的基礎上更好的發(fā)揮解熱、鎮(zhèn)痛、消炎的作用[7],在首次口服該藥120 mg后,1~2 h時即可發(fā)揮最大藥效,且其半衰期約為22h[8],具有吸收速度快、起效所需時間短、止痛效果持久穩(wěn)定、患者服用方便、副作用小和半衰期較長的特點[8]。而傳統(tǒng)中醫(yī)藥治療該病亦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祖國醫(yī)學稱該病為“歷節(jié)”、“痹病”等,《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萆薢,《本草拾遺》中記載土茯苓均用于治療該病[10]?,F(xiàn)代藥理研究結果顯示:土茯苓、黃柏、萆薢[11]、大黃[12]等在治療該病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梔黃止痛散是由我院骨傷科全國名老中醫(yī)王宏坤教授用幾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而來的經驗方,臨床上廣泛用于各種跌打扭傷、腫脹疼痛類疾病,具有涼血活血、化瘀除痹、消腫止痛的功效。該方中梔子、大黃清熱涼血、利濕除痹;黃柏、姜黃利濕行血、散瘀鎮(zhèn)痛;萆薢、土茯苓利濕、祛濁、除痹;天花粉消腫除脹、解毒排膿;冰片、人工麝香活血止痛,消腫行氣;在梔黃止痛散中加入蜂蜜并調和成黏糊狀,均勻涂在膏藥貼或紗布上,然后外敷患處[12],諸藥共用,活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功效甚好。從實驗結果可得出,單獨服用依托考昔在3 h后癥狀就有一定緩解,1 d后進一步緩解疼痛癥狀,病人此時感覺疼痛能夠忍受,且在服用的前7 d臨床癥狀持續(xù)改善明顯;治療組在配合梔黃止痛散外敷后,在3 h后臨床緩解癥狀較對照組稍好,1 d后疼痛緩解較對照組更明顯,至第3 d時治療組的疼痛緩解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疼痛積分較對照組低。兩組在第7 d時,臨床疼痛程度均已較前明顯降低,且無特別明顯差異。7 d后復查UA、ESR、CRP示,治療組實驗室指標下降幅度較對照組稍大,且臨床療效中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
通過本研究可知,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時,單獨服用依托考昔,其藥效相對單一,需經過人體代謝吸收后才能到達病灶,臨床疼痛癥狀的緩解所需時間相對較長,無法更好的降低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相關實驗室指標。而在服用依托考昔的基礎上,使用梔黃止痛散外敷以直接作用于病灶,使內服和外用相結合,緩解疼痛、改善臨床癥狀所需時間更短,且能更好的降低相關實驗室指標。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