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堅
摘 要:初中升入高中,同學們學習物理的熱情非常高漲。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我們努力學習高中物理,但是學習效果不好,很多學生都不明白為什么初中物理學還是不錯的,但在高中卻往往有“理解,不會做”,甚至“聽不懂”的疑惑。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新生在初中剛升入高中階段沒有做到物理知識的銜接。
關鍵詞:初中物理;高中物理;銜接
整體來說,初中物理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以物理現(xiàn)象為出發(fā)點,側重從定性的角度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進行描述,對定量計算的要求很低。高中物理不僅要求學生能定性地描述,能運用初等數(shù)學工具進行一定的定量計算和研究,還常常需要學生能在實驗或者觀察的基礎上,利用理論論證和數(shù)學推導而得到物理結論。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在此,略提幾點建議,初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高中物理教學的滲透。
一、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
高考物理要考察的能力主要包含: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其中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是現(xiàn)在學生亟須加強的,高中教材定量計算增多,數(shù)學工具的應用明顯增多,不僅有代數(shù)法、算術法,而且圖像法和極值法有時候也成為解決物理問題的關鍵。在高中,如果這樣的低級錯誤計算在學生中普遍存在,那么就暴露出學生在運算能力方面的不足。那么初中物理的教學可以在平時適當?shù)刈寣W生利用數(shù)學工具來解決一些物理問題,如利用三角函數(shù)來表示力臂、用圖像法來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等。另外,字母的運算以及字母代表物理量時單位的處理,在初中階段就可以多接觸、多練習。
1、解題的思維方法
整體法。整體法是指對物理問題中的整個系統(tǒng)或整個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在力學中,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對象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外力),不考慮整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內力)。整體是以物體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從整體或全過程去把握物理現(xiàn)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隔離法是指對物理問題中的單個物體或單個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隔離法。其優(yōu)點是容易看清單個物體的受力情況或單個過程的運動情形,問題處理起來比較方便、簡單,便于初學者使用。在分析系統(tǒng)內各物體(或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間的相互作用時用隔離法。
控制變量法。是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從而研究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
2、思維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學是建立在學生的形象思維基礎上的,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不高。高中物理教學要求學生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即邏輯思維能力。許多物理過程的變化是多因素的,需要學生抽象地假設一些中間物理狀態(tài)或抽象出物理圖景,然后才能正確地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此,只習慣于形象思維的學生,一時難以做到。
由于物理教學的階段性,學生在初中學到的不少物理知識是有局限性和不嚴密性的,然而這些知識有時都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如初中階段學習壓力時經(jīng)常遇到的水平狀態(tài)下,因壓力等于物體的重力,結果不少學生形成“壓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維定勢,這對他們進一步學習高中物理產(chǎn)生不良影響。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感性認識往往頑固地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盡管他們經(jīng)過了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但并沒有真正排除這些錯誤的認識,隨著時間的遷移,正確的東西遺忘了,錯誤的認識反而又重新凸顯。如初二時已學過的牛頓第一定律,到了高一,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認識又會頑強地表現(xiàn)出來。
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初中物理的內容是力、熱、電磁、光等,高中物理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同樣也是力、熱、電學、光學、原子物理等,但高中物理所講授的這些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增加,因此在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有了自己對物理的建構,因而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已有知識的了解,激發(fā)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以便促成知識經(jīng)驗的重新組織、轉換和改造。初中教師也要重視和幫助學生抓住物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不同層次的知識結構,避免形成孤立的知識點,讓學生把物理概念、規(guī)律和一些圖像、情境聯(lián)系起來,在高中的學習中才會更容易理解更深層次的物理規(guī)律。
三、適當擴展學生的認知結構
初中學生的求知欲強,但是初中知識相對簡單,內容較少,因此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時,教師適時地增加一些內容,探究問題不限于課本素材,這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能使學生更好地銜接高中物理的學習。
認知結構重建。高中物理相對于初中物理而言,是具有更強包括性的上位知識,對上位知識的學習應重新組織認知結構,把原來已有的相應的下位知識,作為理解和支持新的上位知識的生長點。掌握了上位知識,下位知識不難由此記憶或導出。但原有的知識結構往往對更新認知結構產(chǎn)生障礙作用。經(jīng)驗性錯誤和原有知識的負反饋影響正確概念的形成。其一,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原有的一些認識,包括不少浮淺或錯誤的認識,影響學好新的物理知識。如許多學生由“物體不拉不推不動”的錯誤認識,得出物體滑上斜坡的過程中一定有拉力或推力作用;飛行中的子彈必然還有一個向前沖力的作用等錯誤結論。其二,“相關知識”的影響。學生在初中學過的較簡單概念、定律,掌握不好或形成“思維定勢”,影響其知識的擴展和延伸。例如:把作用力、反作用力與二力平衡相混淆;把放在斜面上的物體認為其重力的大小等于斜面對物體的支持力等。其三,“相似經(jīng)驗”的影響。熟悉的、簡單的物理知識同新的物理知識相混淆。如:把動量P=mv和動能Ek=1/2mv2相混淆等。
四、開展“第二渠道”教學活動
開展“第二渠道”教學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實驗室專題開放、實驗室自由開放、物理小論文競賽、物理講座和課外興趣活動小組等。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在物理實驗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驗證物理理論,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物理理論打下了基礎,此外,應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格地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嚴謹態(tài)度。如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就有教具制作、航模、艦模、無線電小組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實踐的精神。
總之,物理教師應該做好的初高中物理教材銜接注重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物理興趣,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而幫助學生逐步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的要求,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高中物理知識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云南省騰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