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強
【摘要】小學科學裸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或者說,全面提高每一個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
【關鍵詞】小學生 科學素養(yǎng) 途徑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69-02
科學素養(yǎng)是指對在日常生活、社會事務以及個人決策中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茖W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未來祖國的接班人農村小學生,如何呢,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呢?結合我個人多年在農村一線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科學課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途徑與方法:
一、體現(xiàn)科學本質,讓學生領悟事物的聯(lián)系
科學是人們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并且通過科學探究而不斷發(fā)展。小學里面教科學主要是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世界,怎樣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他感興趣的東西,教孩子怎樣去表達他的認識與認識的結果,教孩子科學地思考問題,科學地做事情,教孩子怎樣去與他人合作、交流,眼睛不能死盯著知識,要注重過程和體驗,要能夠親身體驗。科學課程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本質,逐步領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還應當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所有這些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價值觀以及對科學的良好情感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學《根和莖》一課時,我們可以事先布置學生帶一些白己喜歡的植物的根或莖,要求先向家長、朋友或其他途徑了解一些有關自己準備的植物的相關信息,比如名稱、根、莖的特點等。課堂交流時,由于自己己有所了解,孩子們會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準備的植物的根或莖,津津有味地講解,儼然就是一位位小小推銷員。有的同學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閱到的相關資料,好多知識可能我們教師也不是很熟悉,甚至是很陌生的。介紹完后再讓學生對這些根、莖進行分類,引導學生總結它們共同的特點。
二、注重探究,加強科學素養(yǎng)
1.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內容,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探究活動??梢允窃谡n堂上實驗,也可以是課堂外的考察,可以是種植飼養(yǎng)、也可以是科學小論文的發(fā)布,可以是競賽,也可以是游戲……不管是何種形式,都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槍實戰(zhàn)”。探究活動的開展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為基礎,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進行??梢允侨^程,也可以是部分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訓練,某些課則側重于制定計劃和搜索信息的訓練。
2.科學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科學素養(yǎng)的最佳途徑,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可采用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廣泛開展小制作、小實驗,并開展自制儀器、自制實驗裝置評比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xiàn)化學學科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探究熱情,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應用過程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利用一定時間讓學生對某一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體驗機會。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假設,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 按照設計的方案開展實驗研究,積累感性資料進行交流、歸納、總結。其中實驗前,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出多個假設和預測,如在做物體的沉浮實驗前,先讓學生假設預測。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要求注意觀察、提問、設想、驗證、記錄。實驗后,學生根據(jù)實驗結果進行匯報、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學生的意見不統(tǒng)一或不正確時,教師要注意引導,或組織必要的再次實驗,但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
三、巧設疑難,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探究的問題
思維總是從疑問開始,一個成功的教學過程,教師總要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的步步激疑、導疑、釋疑,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學《水與生命》時,學生普遍認為水是白色的。有小部分學生認為水是藍色的,問其原因,他們都說:大海都是藍色的,所以水都應該是藍色的。于是,我拿出一杯豆?jié){、一杯硫酸銅溶液、一杯清水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了自己認識上的不足,提出了“水是什么顏色的”的探究問題。由于問題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他們都自覺地、主動地尋找辦法解決它。如果讓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問題展開探究,他們的內心往往缺乏那種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愿望。這樣,學習就會變得比較被動。
四、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辯論
討論和辯論是學生日常學習活動中常見的方式。討論,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聯(lián)系的客觀事物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一起去發(fā)現(xiàn)和研究他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結果,讓學生在小組里一塊兒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獲得的表象,從而形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加快加深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認識。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進行正常討論和辯論,營造平等和諧、互相尊重的氛圍,使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
例如,在教學《雨的形成》這課時,我出示了一瓶剛從冰箱取出來的汽水,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瓶外的這些水珠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水珠?”。學生根據(jù)大量事實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確信小水珠是水蒸氣受冷后形成的。當學生持有不同觀點而引發(fā)辯論時,教師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幫助和訓練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參與討論。
五、創(chuàng)新教育評價,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
科學素養(yǎng)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結果,更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這是評價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評價的方法也采取多種多樣的。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應有一個公正、積極的評價,以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我們只有認真解讀課程標準,深刻領會課程宗旨,領悟科學素養(yǎng)的真正內涵,準確把握培養(yǎng)小學生素養(yǎng)的原則,積極探究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才能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逐步樹立社會貢任感和使命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實現(xiàn)教育的終極日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