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傳統(tǒng)的寫作觀點認為,學術寫作需要客觀性語言,盡可能避免使用表明作者身份的主觀性語言(Lester)。然而近期研究表明,作者身份是學術寫作中重要的修辭手段,有助于實現(xiàn)語篇交際功能。恰當凸顯作者身份,不僅不會影響學術語篇的客觀性,而且能使學術研究成果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因此凸顯作者身份具有必要性(Hyland;Kuo;Tang&John)。國內(nèi)外學者有關作者身份的研究大多數(shù)集中在自我提及語這種極為顯性的修辭手段(Hyland;Ivanic;Kuo;TangJohn;高霞;吳格奇;王晶晶、呂中舌;朱曄、蘇殷旦)。但除了自我提及語,還可以通過一些隱性的手段來凸顯作者身份。因此,本研究聚焦引述句主語,通過分析學習者在學術寫作中作者身份凸顯特征來發(fā)現(xiàn)他們的問題所在,以期為英語教學和寫作帶來一定啟示。
呈現(xiàn)作者身份的手段有多種,如元話語、委婉語、模糊語和引述句,其中引述句作為確立作者身份的重要語言資源被大多數(shù)學者忽視。恰當?shù)厥褂靡鼍溆欣谧髡咴趯W術語篇中表達立場,呈現(xiàn)作者身份。Charles從跨學科角度研究了引述句特征,根據(jù)來源將其分為自我引述句和他人引述句,在此基礎上,又將句子主語分為人、非人和It結(jié)構。武姜生從跨文化角度分析了引述句特征,發(fā)現(xiàn)學習者對客觀性引述句主語使用不足,過度使用主觀性引述主語,身份凸顯意識較高。鞠玉梅從發(fā)展性角度研究了引述句主語特征,發(fā)現(xiàn)中國學習者身份凸顯意識薄弱,碩士生雖具有身份構建意識但與本族語者存在較大差距。這些研究都以學習者為語料,缺少學習者和國際學者之間的對比。因此,本研究以國際期刊論文為參考語料,考察學習者利用引述句主語凸顯作者身份的特征。本研究理論框架建立在Charles和武姜生基礎上,把It結(jié)構和名物化形式歸于“非人” 主語,具體分類如表1所示。
表1 具體分類
本研究采用課題組自建的兩個學術英語語料庫,兩個語料庫均為應用語言學方向。包括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碩士學位論文語料庫(MAC)和國際學者發(fā)表的國際期刊論文語料庫(IJAC)。前者包括國50篇碩士學位論文,詞容804 935。后者包括100篇國際學者發(fā)表的論文,詞容802 490。
(1)與國際學者相比,學習者在英語碩士論文中引述句主語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2)學習者通過引述句主語呈現(xiàn)作者身份時有何特征?
首先,利用WordSmith6.0工具,參照Charles和Hyland and Tse的研究方法,即首先檢索that索引行。其次,檢索完成后回到語料逐條剔除不相關數(shù)據(jù)。然后對已篩選的引述句進行人工分類,經(jīng)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后確定最終分類結(jié)果。最后,采用每百萬詞的統(tǒng)計方法,并運用對數(shù)似然率計算工具(梁茂成)(Loglikelihood,LL)檢驗對比頻數(shù)間的差異。
表2顯示,以人做主語的頻數(shù)遠低于以“非人”做主語的頻數(shù),體現(xiàn)了學術寫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為呈現(xiàn)作者身份創(chuàng)造了條件。人做主語時,表面上看,學習者在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時與國際學者無明顯差異,說明學習者作為學術寫作新手,有意模仿國際學者寫作風格。主語是命題責任的承擔者(Groom),第一人稱代詞做主語是凸顯作者身份,承擔命題責任最直接的方式(Hyland)。但進一步觀察索引行發(fā)現(xiàn),國際學者較多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單數(shù)形式I,凸顯了作者作為研究者的核心地位,展現(xiàn)了研究者專業(yè)學術身份(如例1);學習者絕大部分使用復數(shù)形式we,試圖邀請讀者參與到語篇研究之中,減少自己所需承擔責任(例2)。這進一步驗證了學習者有意模仿國際學者寫作規(guī)范,但作為初學者缺乏學術自信,不敢于像國際學者那樣直接凸顯作者身份。值得注意的是,與國際學者相比,學習者過度使用自我指代名詞頻數(shù)約為國際學者的10倍,因為學習者通過大量使用the author代替了第一人稱代詞,表明學習者在學術寫作中多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xiàn),這一定程度上隱藏了作者身份(例3)。
(1)I argue that texts allow writers to persuade …(2)In Chapter3 we mention that generally there …(3)In the sentence, the author states that the designs …以“非人”做主語時,與國際學者相比,學習者過度使用It結(jié)構,顯著少用研究名詞。在學術寫作中,使用It結(jié)構可以表達作者觀點而不用提及作者本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作者能見度(Charles, 2006)。例(4)中學習者通過使用缺乏明確引述來源的It做主語,隱藏了作者身份。研究名詞表示研究過程、結(jié)果和發(fā)現(xiàn)之類的名詞,以研究名詞做主語時,研究結(jié)果和發(fā)現(xiàn)被賦予命題責任的承擔者,凸顯了研究事實說話的寫作特點,說明國際學者凸顯作者身份同時,也注重學術語篇的客觀性,展現(xiàn)了國際學者成熟的寫作風格和學術權威(例5),學習者顯著少用說明他們還有待提高學術規(guī)約意識。
(4)It is suggested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
(5)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miscues …
學習者總體上有意模仿國際學者的寫作規(guī)范,主觀介入學術語篇凸顯作者身份,但在具體使用上存在很大差異;學習者學術水平有限,進行學術寫作者時缺乏自信感和權威感,不能準確把握呈現(xiàn)作者身份和語篇客觀性之間關系。
以人做主語的頻數(shù)遠高于以非人做主語的頻數(shù),前者主要用于引述前人的觀點,以引述者的姓名或人稱代詞的形式呈現(xiàn),相較于后者其指代意義更為明確。說明學習者有意識將自己的研究置于學術領域,提高了語篇可讀性和權威性。但與國際學者相比,學習者存在較多使用現(xiàn)象,可能是因為他們試圖通過大量的引用話語社團中權威人士的觀點,來增加自己觀點可信度,也可能是因為作為學習者,學術寫作水平有限,想通過引用文獻來凸顯自己在話語社團內(nèi)的地位(例6/7)。
(6)Leeuwen (1999, 2006) assume that image, …
(7)Wang Xijie (1989) said that a pun …
以非人做主語時,學習者較多使用It結(jié)構,顯著少用泛指他人研究名詞。例(8)顯示,學習者通過陳述大家共享的常識,并無涉及作者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導致語篇缺乏權威性。泛指他人研究名詞做主語時,在某種程度上凸顯作者對話語社團研究情況的了解程度,有助于讓讀者接受作者學術身份。例(9)通過展現(xiàn)前人的研究成果為自己研究做鋪墊,有利于增強語篇可信度。然而,學習者存在使用不足現(xiàn)象,說明只有少數(shù)學習者掌握該用法。值得注意的是,名物化形式的引述句結(jié)構難度大于It結(jié)構,學習者相對少用該結(jié)構可能是和語言水平有關。
(8)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Appraisal theory was firstly …
(9)Many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stance adverbial ..
學習者有意構建作者身份,但在具體的學術寫作中不夠成熟。他們過度強調(diào)了語篇的權威性和客觀性,雖然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術自信,展現(xiàn)學術身份,但學習者一直處于準備構建狀態(tài),有待進一步向國際學者靠攏。
表2 自我引述句主語特征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學習者引述句主語使用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與國際學者相比,學習者總體上身份凸顯意識薄弱,不注重構建自己作者身份;學習者在自我引述句中有意避開身份凸顯度過高的人稱代詞,尋求隱藏作者身份的表達手段。在學術英語教學中,應將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習者了解引述句主語特征和作者身份凸顯度的關系,提高作者身份構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