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樂瓊
【摘 要】北宋著名思想家周敦頤為官三十余載,為官同時,他也在辦學興教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推動了北宋書院的發(fā)展,在中國的教育史上留在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其著作《通書》中,對當代教育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其教育思想在當代的運用主要有:務實為善;分層教育;言傳身教;制度管理。
【關鍵詞】周敦頤;教育思想;當代運用
周敦頤作為理學的開山鼻祖,一方面他為官為教并重,另一方面他辦學與教學結(jié)合。他不但扮演著學校創(chuàng)辦者的角色,同時也是當時極富盛名的教師,培養(yǎng)出了程顥、程頤等一大批名士。周敦頤主要通過兩種形式辦學,一為州縣官學,另一種就是書院。他主要在湖南以及江西一帶興教辦學,1072年周敦頤在九江蓮花洞創(chuàng)辦了濂山書院,設堂講學,這是他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書院,其后他又創(chuàng)辦了宗濂書院、郴縣書院、濂溪書堂。其僅有《太極圖說》、《通書》以及詩文作品、題記和書簡共計六千余字流傳于世,在這些著作中尤以《通書》從多個側(cè)面反映了其教育思想。本文力圖探討周敦頤教育思想在當代的運用。
一、務實為善
在德業(yè)和名聲二者的關系上,周敦頤主張實勝于名。他曾說“實勝,善也;名勝,恥也。故君子進德修業(yè),孳孳不息,務實勝也;德業(yè)有未著,則恐恐然畏人知,遠恥也。小人則偽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憂。”[1] 周敦頤創(chuàng)辦的濂溪書院之所以能夠存在多年,能夠培養(yǎng)出那么多的名士,就在于他務實為善的思想。在他的眼中,辦書院的目的并非單純是為了弟子們科舉及第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加強弟子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他們的素質(zhì)。他力圖通過個人學習或者是師友的指導成為圣人,即言行舉止合乎儒家綱常倫理之人。為此,他提出“先覺覺后覺”[1] 。他主張無論是老師教學生還是學生教老師,只要學高一籌,皆可為師,正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他也認為不能空談抽象的義理說教,學問與做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學問脫離了人的生活,不能運用于生活,那么學問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最終空無所用?!抖Y記·文王世子》也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2]。由此可以看出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要教學生怎樣修身立德,才算盡到了教師的職責。當今的教育以成績定成敗,成績成了學校中衡量一個人的重要尺度,然而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為智育水平的體現(xiàn)。我們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中,教育與生活相脫節(jié),理論與實踐相分立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而導致社會風氣與秩序不理想,犯罪率上升較快。所以加強學校德育比重以及健全德育衡量標準有其重要性及必要性。當代教育需要務實為善,需要融教育于生活,化理論為實踐。
二、分層教育
孟子曾說君子有三種樂趣,其中一種便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3],這就使其教育對象受到了限制,僅僅限于“英才”。周敦頤在繼承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同時,也因時因地對其加以完善與發(fā)展,提出“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盵4]他主張教育應當具有層次性,即根據(jù)每個人稟賦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修養(yǎng)學習目標,對于普通的士人而言,力圖通過教育步入賢士的行列,而對于更高一層次的賢士,則希望通過接受教育達到圣人之境,已經(jīng)達到圣人之境的,力求通過教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周子將人分層的同時,也確立了人們通過接受教育希望達到的最高準則:天人合一。而從普通士人到賢人到圣人再到天人合一,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登堂入室的過程。他還給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伊尹和顏淵。在效法這二人的過程之中,周子又提出“過則圣,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于名令”[4],即通過接受教育自身修為超過伊尹、顏淵,就可以稱之為圣人,剛好趕上此二人的話,就可以稱得上是賢人,即便是修為不及此二人,那么也會在當時社會享有美名。當然,分層教育并無歧視之意,只是針對不同的人為其制定不同的目標,最終達到天人合一之境。那么,應該如何對其進行教育呢?周子給出的答案是“啟發(fā)式”教育。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然則圣人之蘊,微顏子殆不可見。發(fā)圣人之蘊,教萬世無窮者,顏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聞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1]作為老師應當適時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時也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引導啟發(fā)時注意拿捏好引導程度,避免教師包辦學生的思考。周敦頤對于“啟發(fā)式”教育更是身體力行?!昂顜熓W于程頤,未悟,訪惇頤。惇頤曰:‘吾老矣,說不可不詳。留對榻夜談,越三日乃還。頤驚異之曰:‘非從周茂叔來耶?”[5]。由此可見一斑。周子的這種分層教育思想,與“啟發(fā)式”教育相結(jié)合,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三、言傳身教
常言道: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教師的身教對于學生的學習發(fā)展的作用不可小覷.周敦頤在言傳之余,也重視身教的實施,潤物于無聲之中。他在其著作《太極圖說》的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極立焉……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6]他認為“中正仁義”是道德之本,去除欲望以達到“主靜”,從而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中正仁義”的要求,達到“立人極”的目標。周敦頤正是以此修己之身、明己之性,時刻注意自身行止對學生的影響。所以教師想要教好學生,首先應當加強自身修養(yǎng),時刻注意自己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接受教育。
四、制度管理
在周敦頤看來,禮樂是維持教育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所說的禮就是理,指的是人應當遵循的一些規(guī)范,萬物各得其理然后和。[7]周子非常重視儒家的綱常倫理之教,他認為要想達到天下和諧,忠孝仁義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他在《通書·樂上》章說:“古者圣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咸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盵1]這里的禮法就相當于制度,通過制度管理,君臣、父子、夫妻關系和睦,各種治理規(guī)則也有條不紊地進行,一切都順理成章。這就體現(xiàn)了在班級管理中設立規(guī)章制度的重要性,正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種制度管理能夠促進教學正常進行,不至于發(fā)生混亂。而這種制度管理在實踐上主要表現(xiàn)為班規(guī)的制定和獎懲制度的建立。當然,在制定獎懲制度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適度原則,避免兩極分化;同時獎懲要及時,避免獎懲效果不佳;更要在實行過程中做到不偏不倚,公正無私,避免適得其反。
綜上,周敦頤的教育思想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對當代教育具有重大借鑒意義。當代教育者當取其精要,與當代教育相結(jié)合,才能使自身教學成為有源之水,補教之缺漏,增學之不能,促進教學的深層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敦頤.通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戴圣.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朱熹.近思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脫脫.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周敦頤.太極圖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7]朱道忠.論周敦頤的教育倫理思想[J].零陵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1(1).